建构课堂科技文化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

来源 :基础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g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家爱因斯坦指出:“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大家都熟悉的:科学直接地并且在更大程度上间接地生产出完全改变了人类生活的工具;第二种方式是教育性质的——它作用于心灵。尽管草率看来,这种方式好像不大明显,但至少同第一种方式一样锐利。”这番话既是对科技的生产力功能的简明论述,更是对科技的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集中宣言。科技教育是培养个体基本科技素养的社会活动,科技文化则是拓展科技时空、维系科技教育、提高科技素养、促进科技文明的社会文化的主导形式。
  
  一、课堂科技文化与科技创新教育
  
  在课堂这一有限的时空范围内,基于民主平等的师生之间本着多元对话、倡导探究、尊重证据、激发想象、培养情感、关注社会、追求创新等课堂对话和课堂组织精神,积极遵循“在动手实践中学、在疑问探究中学、在合作体验中学、在情感发展中学”的教学设计理念和学生学习的基本原则,全面培养求真务实、学以致用、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科学态度和行为习惯,努力形成从善审美、关爱人类、关注科技发展、献身社会进步的价值观念和人格品德,这就凸显了富有个性、创造性、审美性和高度人文性的课堂科技文化的特点,成为校园文化的高级形式。
  科技创新教育旨在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科技创新的思想方法、科技创新思维和科技创新精神等,其实质就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学校科技创新教育能够为课堂科技文化的发展培根、固本、导向、疏流,而课堂科技文化则是学校科技创新教育的核心依托,是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之本和活力之源。
  
  二、建构课堂科技文化,
  
  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基本途径
  1.开发情景类科技教室,建构课堂科技物质文化
  在开放性科技创新活动室、通用技术活动室或研究室、学科类情景教室和综合教室中采用板画、板报、壁图、微缩模型和模具、实物或标本、实验器具等物质手段或设施,静态或动态地展现科技知识,具化科技原理和再现科技场景所形成的文化环境,是课堂科技物质文化的基本构成。
  情景教室的布局特别有利于开展多元智能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智能特点选择不同类型的学习手段及学习方式,有利于师生及生生之间的交流、讨论及操作活动,也有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情景类科技教室使学生们由“身临其境”到“心在其间”,由外在地参加科技活动到内在地感悟科技过程,这就是科技文化的力量。
  2.创设研究型校本课程,建构课堂科技制度文化
  具有创造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型课程,能够使学生在掌握新的学习方式的基础上,获得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技能去发现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基本创新能力。从课堂教学角度看,研究型课程的实施与推进必须依赖严格的课程管理机制和发展机制。通过科学管理保证每位学生和教师真正参与到研究性学习和课程建设中来,认真确定这一课程的指导思想、实施目标、实施原则、实施内容、实施策略、实施程序、组织机构及职责分工,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结果处理以及对学校各级部门、学生家长的要求等。这种管理一经制度化,就成为学校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的重要领地。
  3.建设创新型教师队伍,建构课堂科技精神文化
  学校科技创新教育,需要的不仅是创新型教师,还有创新型教师团队所认同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这是创新型课堂教学中应当具有的精神文化。
  首先,创新型教师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独特的人格魅力。创新教育离不开教师的独立思考、自主意识和怀疑精神,教师只有具备创新的个性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和行动,才能培养出有个性的学生。其次,创新型教师有着强烈的探究欲、大胆的想象力和灵动的创造激情。探究欲是人们创造性活动的内驱力,是一种向未知和未来挑战的精神;想象力是创造的先导;灵动的情感和思维是创造力激发的心理要素。再次,创新型教师能以适应新课程精神的全新的教育理念来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教师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综合思维能力,灵活地采取发现法、探讨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创新潜能得到开发。此外,创新型教师能以创新的姿态创造性地利用和开发校内外课程资源。
  4.确立探究式教学理念,建构课堂科技质疑文化
  科技创新教育的重心是科学精神的教育,科学精神的核心是“求真和创新”,落实在课堂中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逻辑性思维和实用性思维,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培养他们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堂中实施“思维型教学”,其实质就是在构建课堂的科技“质疑文化”。在这种科技“质疑文化”的背景下,教师应把学生的质疑看成宝贵的教学资源和课程资源,应敢于在课堂上接受学生对自己提出的质疑,鼓励学生向课本提出质疑,使学生保持对课堂的好奇心,并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
  5.探索素养型教学内涵,建构课堂科技团队文化
  在新课程积极推进的今天,科技创新教育整合到课堂中就必须开展“素养型教学”,即以课堂为中心建立“学习共同体”,在合作学习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形成和谐的交往关系。“素养型课堂教学”对于科技创新教育而言,其文化内涵就是一种基于人人交往、平等对话的精神交流和人际合作,是合作学习基础上的“团队文化”。当交往意味着学生学习主体性的凸显、独特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上课意味着教师的专业成长、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时候,科技创新教育就拥有了扎根课堂的团队文化的强力支撑。
  6.创建多元化评价系统,建构课堂科技评价文化
  结合对多元智能理论的学习,从新课程的根本精神出发,对整合科技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的学生学习应当采用激励性、过程性评价,并注重评价的以下几个方面:(1)评价主体多元化;(2)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从科学知识、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道德、科学精神等方面考察学生的变化与进步;(3)评价方法的多样化,教师可用成长记录袋、学习日记、情景测试、行为观察、心理问卷等多种方式将量化评价方法和质性评价方法结合起来;(4)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随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反应,及时给予必要的、适当的鼓励性和指导性评价;(5)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尽量采用等级评价法、评议法等模糊评价办法。
  这种富有激励性和发展性的课堂教学评价在导向、调控和促进科技创新教育中发挥着强劲而持久的作用,这一具有鲜明的思想共识基础和稳定有效的行动方式的评价体系就成为课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这就是课堂的科技评价文化。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过程中,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必须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并以课堂科技文化的发展为依托,在新课程实施的恰当背景下,使课堂精神、教学理念和学习行为等各方面都能充分体现科技教育的因素,全面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素养和人文素养。只有这样,学校的科技创新教育水平才能真正提升,学生才能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创新型人才。
  作者单位 北京市第八十中学
  (责任编辑 田欣欣)
其他文献
为了提高同步整流Boost变换器空载、轻载的工作效率,针对同步整流Boost变换器空载、轻载时存在的功率回流问题,分析该状态下电路的工作波形与工作特性.根据电路工作特性,提出
摘 要:本文通过对厦门天气形势分析和自动站数据监测,并对比葵花8号卫星类真实色彩影像,利用卫星云图对厦门机场平流雾及平流低云的预报方法进行总结。正值春运期间,厦门空管站气象台结合多种预报产品,精准分析形势、精确发布预警,提高了大雾预报的准确率,为管制部门及航空公司的高效运行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  关键词:葵花8号卫星 厦门机场 平流雾 气象服务  中图分类号:P414.4
2007年4月1日,《纽约时报》杂志(New York Times Magazine)以封面故事“新教育”为题报道了中国原上海复旦附中女生汤玫捷在哈佛大学的一年级生活。本刊登载由中国驻纽约总领事
制度资源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资资、保护制度资源的关键在于创新。当前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制度资源方面存在着严重的短缺,主要表现在传统性改造滞后,现代性借鉴。笔者认为,实现我国图
论述了权力和三废是构筑高校图书馆馆长工作的主要“原料”,从而揭示高校图书馆馆长如果要成为有效的管理者,除了拥有权力以外,还应有全馆职工崇敬信服的声誉和名望。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发展,在高中教育的发展过程中,遇到了种种困难和阻力.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不少人面对当前教育的深化改革,心情浮躁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颁布,对我国高中数学教学将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对教师的数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从理念、内容到实施,都有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教师是关键。    一、新课程标准  对高中数学教师角色转变的期待    1.“标准”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深化,提出了新的要求  “标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强调师生互动
纽约市高中有公立和私立两种,其中在私立高中就学的多为经济条件好、收入高的家庭的子女,在公立学校就学的一般为收入较低家庭及移民(尤其是非法移民)家庭的子女。一般来说,私立高
江苏位于中国东部,长江、淮河下游,总面积10万多平方公里,总人口7438万。江苏的人口密度是725人/平方公里,居全国各省(市区)前列。江苏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三,可谓经济大省,江苏也是
学生的思维空间直接影响到学生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广阔性。那么,如何有效地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呢?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设置情境    使学生在特定的“境”中产生积极的“情”(需要),吸引孩子们走进数学。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与数学的高度抽象性形成矛盾,学生难以积极主动地投入足够的精力去学习数学。因此,数学内容一定要设置特定的“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