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政治课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来源 :学周刊·A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aibo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唤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具体地说,要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为基础,以激励和兴趣作为动力,以情境感染法、实践竞争法、问题教学法作为手段。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讲授,学生接受。其后果是,学生上课昏昏欲睡,不能独立思考,只注重结果,而不重视探索知识的过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能交流体会,更谈不上创新,这样的教学难以培养出创新型人才。面对这种情况,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他们参加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成了政治教学的关键。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永恒主题。那么,如何将其落到实处呢?笔者认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把握学生的特点,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笔者总结出了一个“一二三”工程,即一个基础、两个动力、三种方法手段。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教育过程中一对最主要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对学生施加教育的基础和有力手段,教师只有在同学生建立了和谐的关系后才能充分发挥积极作用。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做到:
  1.爱学生。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壤,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教师只有把学生作为具体人来对待,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感情,关心学生的进步,满腔热忱地培养他们正当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期望他们成才,并甘当他们“登高望远”的阶梯,才能真正和学生打成一片,使课堂得到感情的滋润。
  2.讲民主。教师既是学生的领导者,又是学生的朋友,教师要培养自己“非中心化”的能力,与学生达到互动,使学生正确地理解自己的意图和行动。
  二、激励和兴趣
  1.激励动力。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是对人的动机的一种激发,是对人的主动性、积极性的一种调动。纵观很多教育名家的课堂教学,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十分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激励性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让学生感觉到“我也行”“我也能成功”比什么都重要。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随时抓准学生回答问题的闪光点,及时辅之以“你真棒”“你真行” 等简短而又真诚的表扬与鼓励,这样就让学生充满希望、信心,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一做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要吝啬表扬,在表扬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生的信心。
  2.兴趣动力。“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这是圣人贤者为我们留下的最通俗但又最宝贵的教育经验。但有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却充耳不闻,熟视无睹,忽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激发,教学过程中不能教到学生心坎上。学生学起来索然无味,不能满足学生求新、求异、求奇的心理愿望,所以学生只是疲于应付,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强烈兴趣,教学效果自然事倍功半。 政治课比较抽象、枯燥,往往难以燃起学生的兴趣。但是,只要政治教师能够抓住学生的特点,采取各种形式、手段,同样能使学生感到兴趣盎然。
  三、综合运用情境感染法、问题教学法、实践竞争法
  1.情境感染法。新课程理念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因此我们在创设情境时,不仅要考虑到情境在形式上活跃课堂气氛的功能,更应注意情境的内容必须来自生活,这样才能真正调动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高一经济常识《价值规律》一课时,笔者受《老汉杀鸡》漫画启示,进行了“蛋市”情境的创设,笔者让一名同学扮演养鸡场的老板,部分同学扮演成卖鸡蛋的,另外一些同学扮演成买鸡蛋的,模拟蛋市交易,要求“老板”根据“蛋市”供求关系的变化和鸡蛋价格的变动及时作出扩大规模多养鸡多生蛋以赚取利润或杀鸡以减少损失的决策,并要求大家对“老板”的决策进行评价。结果,“老板”的每一次决策都会引起激烈的争论,争议双方都不约而同地使用了书上的知识。由于这种情境贴近生活,并在形式上具有趣味性,因此在兴趣支配下,每个同学都不自觉地成了课堂的主体,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无形中得到了提高。
  2.问题教学法。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问题才会思考,通过设疑质疑展示教学目标,可以调动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的全过程之中。但是,并不是所有问题都能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只有具有适当的广度、难度、深度和区分度的问题,使学生跳一跳能“摘”到的问题,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政治课理论性很强,如果教师采用“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学生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自由地思考,也就难以提出问题。因此,教师要安排特定的情境,设计关键的问题,提供感悟的契机,创设思维的氛围,启发学生在探索中自觉结论并获取知识。(1)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发现疑难,提出问题。(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甚至可以故意出“错”给学生留下“钻空子”的机会,设法让学生钻这个“空子”,使学生认识到自己有独立探索问题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愿意多提问题、思考问题,始终保持旺盛的学习激情。例如,笔者在教学“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这一框题时,就问到:“事物的联系具有普遍性,整个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那么世界上任意两个事物都存在着联系吗?”课堂像炸开了锅一样热闹起来,同学们各抒己见。最后,笔者才总结得出结论“联系的普遍性具有条件性”。
  3.实践竞争法。即安排学生亲身实践,组织学生激烈竞争。陶行知老先生早就倡导“教学合一”。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生活,就是实践,所以要倡导学生大胆实践,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在反复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在我的教学活动中有演讲课、辩论课、评析课、角色扮演课、小品表演课、新闻发布课、研究性课题汇报课等丰富多彩的学生实践活动。
  现代教学论思想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更要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在课堂教学中认真实施“一二三”工程,就能够充分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从而把学生的主体作用落到实处。
其他文献
近些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特别是收入差距过分扩大,党中央多次强调提出应更加重视社会公平与效率的内在统一。通过对公平与效率关系的几点探讨,提出
1Cr17Ni2钢是一种比较好的不锈钢材料,由于其焊接性不佳限制了该材料的使用。本篇文章主要针对实践中1Cr17Ni2钢的焊接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三层交换技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企业构架专有网络的性价比,文中研究了三层交换的基本原理,分析了三层交换用于广域网互联的可行性,提出并设计了通过三层交换机构建企业的同
摘要:数学教学中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有利于学生在观察、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获取知识,掌握事物的本质。本文从四个方面就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方面进行探索:一是利用信息技术创建数学美育情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美学价值;二是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空间想象情境,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三是巧用信息技术创设动态变化情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运动观;四是巧借信息技术,创设模拟
冷战结束以后,中西方形成了不同的新安全观:中国坚持以互信、互利、平等、协作为核心的国家安全观,西方坚持以人类安全、社会安全、全球安全为重心的安全观。它们的不同有着深刻
黄骅港是以煤炭运输为主的综合性大港。它的开发和建设,不仅促进沿海和内地经济开发,还有利于促进从冀、晋、陕三省经过的“山、老、边、贫”地区的开发,可以促进新兴工业基
本文从英语教师自身文化修养入手.论述英语教师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在外语教学中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提出了提高自身文化修养策略.通过课堂教学和开展.欠种文化活动,使文化意识的培养成
本文简述了对河港堆货荷载按随机过程进行调查统计的方法、荷载的概率模型及对荷载的综合汇总。
混凝土质量检测,通常用标准试块或回弹仪辅助测定混凝土强度,本文推荐国外用岩相分析的方法将混凝上进行切片分析,得到常量分析和微量分析两种结果,从而找出影响混凝土强度的新途
摘要:小学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技巧、阅读和书写等能力,了解我国的文化背景,从而获得深厚的文化内涵。让每个学生都能够用流利的母语进行交流,表情达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成了当前教育教学的指导思想。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传承传统教学中的优点的同时要根据学生特点和学习能力积极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主动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