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自己做不到,就别指望孩子能做到

来源 :现代家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bqg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同时也是孩子效仿的榜样。有些事,如果父母做不到,却要求孩子做到,孩子肯定会在心里抱怨“凭什么”。亲子之间是有心电感应的,孩子通常不是听父母怎么说,而是看父母怎么做,甚至会觉察到父母背地里做了什么。因此,当父母发现孩子不听话时,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言行。
  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学习,但是“自己歇着,让孩子去奋斗”的做法不足取
  翟女士对女儿甜甜寄予厚望:“她上学以后应该成为学霸,不费力气就能名列前茅,中考取得好成绩,被重点中学录取,然后考上清华或北大,毕业后去国外读研,回国后在鄂春楼酒店摆谢师宴。”
  为什么指定鄂春楼酒店呢?
  原来,翟女士上学的时候成绩不好,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起色,所以经常被父母责骂是“笨蛋”“猪脑子”。她高考落榜,感觉前途渺茫,可父母仍不依不饶,说某某考上了重点大学,在鄂春楼酒店摆了十桌谢师宴,可惜自家孩子不争气,没有扬眉吐气的机会。所以,没能考上重点大学,没能在鄂春楼酒店摆谢师宴,成了翟女士人生最大的遗憾。
  为什么要让甜甜替自己弥补遗憾呢?
  翟女士引经据典:“愚公说得好,‘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我没有做到的事,当然要让女儿接着做,否则遗憾只能是遗憾。再说,逼甜甜好好学习也是为她的前途着想。”
  翟女士高考落榜之后就不再求学,进工厂做了一名货运调度员。因为文化程度不高,她失去了许多次晋升的机会,于是对工作心灰意冷。她希望婚姻能改变她的人生,可是很快她就对丈夫失望了。也就是说,她只是对生活心怀希望,却没有付出过努力。
  生下甜甜以后,翟女士忽然燃起了对生活的热情,她像自己父母当年所做的那样,把希望都寄托在女儿身上,让女儿努力学习,弥补自己的人生遗憾,实现自己没有实现的人生理想。结果可想而知,在翟女士这种不公平的期待之下,甜甜或许会重蹈妈妈的覆辙。
  像翟女士这样让孩子替自己弥补遗憾的家长着实不少,他们认为是在践行愚公移山精神,是在向孩子传达正能量。其实,愚公锲而不舍的精神值得学习,但是“自己歇着,让孩子去奋斗”不足取。这样的双重标准肯定会让孩子反感:“你不爱学习,成天玩手机,却让我刻苦学习,凭什么?”“你不上进,却让我名列前茅,凭什么?”
  父母让孩子弥补自己的遗憾,其实是一种粗暴的绑架。孩子应该刻苦学习,努力奋斗,但不是为了弥补父母的遗憾,而是为了自己的前途。况且,父母自己都不曾走过的路,自己都不曾到达的彼岸,如何引领孩子到达?
  这就出现两个概念:一个叫作“不合理期待”,就是父母把自己无法实现的理想强加到孩子身上,让孩子替自己去实现;第二个概念是“潜在的焦虑”,父母因为自己曾在某个地方失败过,又对那个失败不能释怀,所以希望孩子替自己成功,来安慰那个曾经失败的自己。
  翟女士对女儿甜甜既有不合理期待,也存在潜在的焦虑,所以,她多半会对甜甜不满意。即使甜甜真的成了学霸,考上了清华大学,让父母在鄂春楼酒店风风光光地摆了谢师宴,甜甜也不会开心,因为她实现的不是自己的理想,而是妈妈的理想,谁失去自我能开心呢?
  不是孩子无可救药,而是父母忽略了自己的行为
  除了让孩子替自己完成不切实际的理想以外,父母还有个奢望,就是希望孩子在行为上超越自己。
  乔女士抱怨5岁的儿子不听话:“这小子是个不折不扣的熊孩子,我跟他说话就像对牛弹琴,他对我的话总是充耳不闻,甚至故意跟我作对。我让他练琴,他偏要打游戏;我要求他早起锻炼身体,他死活不肯起床,非睡到日上三竿不可;我希望他讲诚信,说话算数,可他成天撒谎;我不希望他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可他偏偏在公交车上大喊大叫。我看呀,这孩子将来不会有什么大出息!”
  乔女士在儿子面前失去权威,不是儿子冥顽不化,而是她自毁长城。她是一个全职太太,却把所有家务都推给保姆,甚至要求保姆辅导孩子的手工作业;她每天后半夜上床睡觉,第二天中午起床,下午则去打麻将、做美容;为了手头宽裕一些,她经常巧立名目向丈夫要钱;为了一点小事,她在酒店当众责骂服务员,惹得一群食客围观……总之,她要求儿子做到的事,她自己一件也做不到。换言之,儿子身上的毛病,都是跟她学的。
  乔女士的丈夫李先生抱怨儿子总跟他顶嘴,从来不愿意承认错误。我问他平时犯了错误是怎么道歉的。他一本正经地回答:“我做事一向认真负责,根本不会犯错误,所以我不需要道歉。”
  这就是问题的症结。是人就会犯错,如果父母犯错后看不到自己的错,却要求孩子勇敢承认错误,真诚道歉,孩子肯定会在心里说:“凭什么?”
  生活中,像乔女士、李先生这样的父母大有人在:他们自己放不下手机,却要求孩子远离游戏;他们在网上疯狂消费,却要求孩子勤俭节约;他们经常吵架,却要求孩子斯文礼让;他们忧郁消极,却要求孩子乐观开朗……总之,家长的潜台词是:“我可以做不到,但你一定要做到。”这是何等蛮横的家庭霸权主义!
  既然是霸权主义,就少不了暴力。有些家长对孩子有诸多不满,遇到问题就焦虑、愤怒,然后是说教、指责、打骂。但是他们很快发现,粗暴的手段除了会破坏亲子关系,对改善孩子的行为毫无作用。
  有些家长买了成堆的教育类图书,认真聆听教育专家的讲座,学到了许多时髦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技巧,但是用在孩子身上却没有效果。
  调查发现,如果家庭教育只在行为表面上做文章,孩子的问题会一个接一个地出现,父母会像个手忙脚乱的消防员,結果是焦头烂额,对孩子大失所望。
  其实,不是孩子无可救药,而是父母忽略了自己的行为。父母在给孩子提要求之前,不妨学学圣雄甘地的做法。
  一天,有位妈妈带着儿子找到甘地,苦恼地说:“这孩子嗜糖如命,经常上火咳嗽,满口蛀牙。他最崇拜您,肯定听您的话,您能帮我劝劝他吗?”甘地想了想,说:“你们下个月再来吧!”这位妈妈无奈,只好带儿子离开。一个月后,母子俩再次来拜访。甘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你就快长成大人了,该好好听妈妈的话,少吃点糖。”孩子用力地点了点头。告别时,这位妈妈忍不住问:“为何您一个月前不肯教导他,非要推迟到今天呢?”甘地回答:“因为一个月前我也嗜糖如命,哪有资格教导你的孩子?”原来,甘地是用这一个月来戒糖。   无数案例证明,父母即使在语言上无数次教导孩子如何做,如何变得更优秀,但只要父母自己没有做到这些,孩子基本上也做不到。因為无论是出于对父母的忠诚,还是无意识地效仿,结果只有一个,就是父母在做什么,孩子就跟着做什么。
  神奇的亲子同步效应,让“不听话的父母”无处遁形
  心理学家李子勋有句名言:“每个孩子的头顶都有一个父母情绪和行为的接收器。”开始我不信,后来黎女士的案例让我对这句话深信不疑。
  黎女士告诉我,她是一个负责任的妈妈,自学了不少幼教知识。为了让儿子康康从小养成健康的作息习惯,她要求康康晚上9点上床,半小时的睡前故事,9点半入睡。为了哄康康入睡,她在营造环境方面下足了功夫,从灯光的明暗到窗户的隔音,从室内温度的调节到讲故事的音量,都很讲究。但是康康的睡眠还是不好,幼儿园老师经常打电话问黎女士:“康康总是打瞌睡,昨晚做了什么?”黎女士莫名其妙。
  后来,康康的姥姥来家里小住两天,很快发现了端倪。原来,每次把康康哄睡之后,黎女士都会溜回自己的卧室,打开电视机追剧,有时会追到深夜两点。她不知道,只要她打开电视机,康康就会爬起来报复性地玩玩具,直到昏昏入睡。
  “怪不得我经常发现他枕边有散乱的玩具!”黎女士茅塞顿开,但她不相信一个4岁的孩子会有报复心理。
  其实,这是神奇的亲子同步效应。亲子之间是有心电感应的,孩子通常不是听父母怎么说,而是看父母怎么做,甚至会觉察到父母背地里做了什么。
  黎女士和丈夫一起去看新上映的电影,骗康康说是去公司加班,让康康在姥姥的监督下按作息时间表上床睡觉。可是他们刚出门,康康就熟练地打开电视,找到幼儿频道,开始看动画片。
  姥姥劝康康听话,乖乖上床睡觉。康康头一扬,说:“凭什么呀?他们不听话,出去看电影,我也可以看动画片!”
  亲子同步效应在生活中很常见。作家麦家说,他儿子在青春期的时候,两年不愿意和他讲一句话,无论他如何靠近儿子,儿子依旧视他为仇人。后来麦加回忆自己的成长经历,想到自己也曾和父亲几年都零交流,才恍然大悟,原来儿子拷贝了自己的成长之路,这才放下了对儿子的不满。
  亲子同步效应告诉我们,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时,父母首先要反省自己的行为,看是否有同样或类似的问题,如果有,那么恭喜您,您找到问题的症结了。
  奥地利哲学家鲁道夫·斯坦纳说:“所有的教育,都是自我教育。”
  孩子在环境中教育他自己,父母是孩子成长环境中最重要的人,所以父母要尽可能成为你想让孩子成为的那种人,孩子才能参照父母这个榜样,自由把握他们的命运。
  黎女士发现了问题的症结,马上改变策略,开始对康康真诚以待。她如果想看电视剧,就大方地看,并且告诉康康,妈妈现在要看电视剧了,你也可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她出去玩了,也会大方告知康康自己去见朋友了。甚至某天她在逛街时喝了一罐可乐也回来告诉康康,她说偶尔喝一次碳酸饮料也无妨,毕竟我们的身体有自动排毒的功能。结果,康康在这样透明开放的环境里,更加懂得了自我管理——这也是亲子同步效应在起作用:真诚带动真诚,自律带动自律。
  黎女士的感悟是:“做父母要做到真诚和坦率,不要用双重标准给孩子制造混乱。与其抱怨孩子,不妨问问自己:我到底是谁?我自己又做了什么?或许答案会一目了然。只要做好自我调整和管理,把自己打造成符合自己标准的人,相信我,你的孩子就会自动调整,并靠近你,甚至超越你。”
  希望黎女士的感悟能成为家长们的共识。
  【编辑:陈彤】
其他文献
我的儿子就是个普通孩子!这是我花了很多年才接受的现实。  我曾经对儿子期望很高,后来失望地发现,他读书很一般,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特长,偏偏又好说好动,在学校不调皮捣蛋就算烧高香了。常听别人说什么“静待花开”,我想,假如孩子就是个白菜疙瘩,还总惦记着开花,岂不是妄想?  记得儿子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一次数学只考了七十几分,我难受得直掉眼泪,跟老公念叨:“才三年级就这么差,他以后算是完了!”老公问我:
问:我儿子其他功课还行,就是作文不行。每次写作文都咬着笔杆子,苦思冥想就是下不了笔。  请问,怎样才能让孩子写好作文?  答:想写好作文,须养成以下6个习惯——1.长期、大量地阅读  文字的表达有一个积累和内化的过程,而长期、大量地阅读是最好的积累。孩子有了词语、素材、情感的积累,写作时就会有异于常人的用词和构思。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挑选适合他的书籍,但不能强迫他接受你认为好的书,要允许
对未成年人来说,母亲一直是被歌颂、被感激的对象,可是——  女儿:“我长大后就开始反抗,冲动起来也会打她,我恨她不能给我一个温馨的家!”  王女士和她16岁的女儿晓涵预约来访。初次见面,母女俩笑容可掬。我问她俩想解决什么问题时,她俩异口同声:“我们总发生冲突。”这时,我才发现她俩的笑不自然,是勉为其难装出来的。  我先和王女士单独交流。王女士的笑容不见了,一副愁容:“不知为什么,我和女儿总是发生冲
我的工作之一,是在英国设计个性化的高端教育课程,包括安排、辅导牛津、剑桥入学考试。来订这种课程的学生固然必须出类拔萃,而教他们的老师也非牛津、剑桥毕业的优等生不可。然而,这样教出来的学生,经常有可以通过牛津、剑桥自主招生考试,却在英国普通高考中栽跟头的情况。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因为他们太聪明,英国普通考试的批卷官水平相对而言属于平均水平,看不懂这种聪明。这可以理解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批卷有标准可以照搬
家长视孩子早恋为洪水猛兽,可北大附中校长王铮却说——  对学生谈恋爱,教育界主流和大部分家长持强烈的反对态度,而我是个另类  笔者:听说,您与北大很有缘分,与北大附中更有缘分。  王铮:确实如此。1980年,我以高一新生的身份进入北大附中学习;1982年,我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6年大学毕业,我回北大附中当了一名老师。在北大附中,我做了8年班主任,带高中班,跟孩子们亲密无间、亦师亦友。那段时光
问:有些家长和孩子之间有金钱交易,比如:“考80分给80元,考100分给100元”,“收拾房间,给20元”,“考过钢琴九级,给买苹果手机”……古人说:“重赏之下必有勇夫。”请问,这种做法值得效仿吗?孩子在金钱刺激下真的能够好好学习,取得高分吗?  邱明亮  答:哈佛大学的一位经济学教授曾做过一个实验,叫“给钱是答案吗?”他组建了一个科研团队,集资630万美元用作奖金,奖励给1.8万名中小学生,就为
宝宝6个月  宝宝出生后6个月,开始变得越来越好动,且充满好奇心,同时也变得更加自主。这个时候,帮助宝宝建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应该多给宝宝一些鼓励。但是如果他要做一些危险事情或者打扰其他家庭成员,我们就要好好管教他。一般处理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用玩具或游戏来转移他的注意力。这个时期,给宝宝制定规矩,不起任何作用。  宝宝7个月  等到宝宝7个月大的时候,他的记忆范围有所扩大,这时我们就可
1  最近,网上一则新闻引发网友热议。  一位母亲生命即将走到尽头,想在死前见上失去联系多年的儿子一面。儿子考上苏州大学,读了硕士,随后进入中科院物理研究所读博士。1997年,儿子又考上北京大学的博士后。在博士后求学阶段,儿子有了女朋友,准备和女友去日本学习深造。  这位母亲和丈夫常年生病,丧失劳动能力,一直靠低保过日子。为了供儿子读书,父亲硬撑着外出卖老鼠药,一天赚上几块、十几块钱。他们本以为供
可能还没有哪个公园的名字能够像宁波的“日湖公园”这样,引起如此长期的争论。历史上的宁波曾有日月二湖,是为古明州,日湖已消逝在漫长的岁月中,而月湖仍在。2002年宁波市有关部门在非日湖遗址的江北湾头附近兴建了一座大型城区公园,借用“日湖”之名暂名为“日湖公园”,随即引发了长达5年的争论。  这期间有过媒体大讨论,有过专家联名上书,有过公证投票,围绕公园名称究竟能否启用“日湖”名号,民众、专家、学者以
世上没有绝对的废物,只有放错地方的宝贝——  在广东建筑之乡湛江吴川,提起梁智滨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第44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凭借砌墙绝活,为祖国实现了“三个一”:获得该届赛事的第一块金牌、获得中国在砌筑类项目上的第一块金牌、获得中国在砌筑类项目上的第一块奖牌。令人惊讶的是,他当年只有19岁!当大部分同龄人还在备战高考时,他已经走上了夺冠之路。而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个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