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性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wei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本学期,学校大力推行听评课活动,一次送教下村活动中,我校教师的一堂语文课《陶罐和铁罐》令我再次感受到了新课改的魅力。教者不但有风趣幽默的教学语言,而且有着真真实实的课堂;虽然是简简单单地教语文,却让人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听这堂课,有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如同品一杯淡淡的清茶;有时又热情洋溢,激情满怀,像似喝一杯浓浓的咖啡。
   一、反复朗读 挖掘文本
   故事中的陶罐和铁罐个性鲜明,铁罐傲慢无理,说话咄咄逼人,而陶罐谦虚容忍,态度温和友好。在教学过程中,教者一直把抓人物的性格作为学习的主线,让学生在寻找人物神态,反复朗读对话的过程中加深对陶罐和铁罐的印象。于是,大家对铁罐傲慢、轻蔑、恼怒的神态,能惟妙惟肖地模仿,把盛气凌人的铁罐表现地活灵活现。
   但教者并没有到此为此,更主要的是,教者让学生感受到陶罐虽然谦虚但并不懦弱,他为自己据理力争,不卑不亢的精神。在指导对话的过程中,对于铁罐的话,重点突出第一次的傲慢,其他几次在生生对读的环节中一笔带过。这样,学生在感受陶罐的争辩中,理解了他的个性——不懦弱,在朗读陶罐为自己争辩的话时,也理直气壮,和气但并不软弱。
   在教学中,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正面人物陶罐的个性,并不只停留在指导学生理解表面的人物性格,而是让学生明白这篇课文所要讲述的是一个什么样的道理,文章的价值和人文性体现在哪里。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东西,从而牢牢把握住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二、情景激趣 明白道理
   在课堂教学中,教者把学生带入到有趣的情境中,随着情节发展自然展开对话。教者创设情境与学生们一起成了里面的陶罐和铁罐,发挥想象,展开对话。如,教者请学生朗读"你敢碰我吗?铁罐子!"这句时,自然而然地加上了"我可不敢,铁罐兄弟",看似随意的一句话,却让学生觉得自己现在就是文章的主人公,正在演绎这个故事。不止如此,教者还在最后用"中央电视台请小演员"的设计,来调动学生的情感,这样,学生通过角色转换,亲自走到故事中,在情境中互动,实现人境融合的理想境界,又在连续的情境中,不断地强化学习动机。
   在教学过程中,教者一直把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作为设计重点,用不同步骤和方法来烘托这个亮点。陶罐:易碎、粗糙、朴素。铁罐:坚硬、美观。在突破重、难点时要紧紧把握住正因为铁罐有这样的优点才会奚落陶罐,引导学生体会铁罐和陶罐对话时的感情:铁罐看不起陶罐——陶罐不敢碰铁罐,铁罐奚落陶罐——陶罐争辩,铁罐为此更加恼怒。让学生体会主人公的心理后再来读,比教者直接告诉学生该用什么语气来读,效果更好一些。朗读对话是为理解人物性格服务,而人物不同性格正是因为对待问题,处理问题的角度、方法不同引起的,这才是整堂课的核心。这篇课文带给学生的不只是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多的是教给他们应该正确地看待问题,要明白"尺有所长,寸有所短"的道理。
   三、读写互动 训练习作
   写是一种运用,是思想的流露。文本蕴涵丰富的人文精神,语言虽然朴实,但说要讲述的道理却让学生深有感触。如果教学采用空洞的说教,显然是行不通的。当学生对文中的人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夸一夸,劝一劝",设计得非常巧妙,学生在感悟文章,认识两个人物后,对他们的性格,对他们的品质,对他们看待问题不同的态度,都有了或深或浅的想法。这样一个人文性的综合练习,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后,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所产生的感触。
   在写话中学生充分表达出了自己的感受,在练写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人文教育,使学生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共振中受到熏陶,得到启迪,从而实现在学习中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真正达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的目的。
其他文献
【摘要】 作为一线的教师,我深知语文教学的繁琐与重要,但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却是比较单调乏味,比较枯燥无趣的,以至于学生们讨厌语文,甚至于渐渐远离语文。当"新课程"理念向我们走来时,我不在茫然,在不断的学习与实践、反思中,终于找到了打开语文的金钥匙,那就是:改变旧面貌,更换新思想 ;创建学习组,体现新价值;真情融课堂,收获新感动。   【关键词】 新理念 新课堂 快乐学习      从教多年来,
党和社会主义的新闻事业历来提倡以正面报道为主。作为客观世界反映的新闻报道,也必然是以正面报道为主,力求把社会上、人民群众中正面的事实充分挖掘出来,反映出来,使人们受
朗读训练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训练,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学生的朗读训练,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由此可见,朗读训练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手段。   一、把握三条线   1.范读引路,点拨先行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生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期刊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动探究、勇于创新精神",也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重要方向。因此,语文课程改革的灵魂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谓创新,就是推陈出新,而创造性思维就是指人在创造过程中的思维,通过创造思维,产生前所未有的思维成果。因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语文课程改革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那么语文教师如何挖掘学生的创新的潜能,培养
期刊
湖北电视台社教中心大型谈话节目《KNS·往事》创办于2000年12月,开播的首期节目就与央视名牌栏目《实话实说》共同荣获2000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社教栏目一等奖。此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难点是作文教学.也是小学语文教师感到十分棘手头痛的课题.也是小学生最不愿意完成的功课。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进入作文教学.其实小学一年级语文教学就开始重视作文教学了.从学说完整通顺的一句话到书写句式的造句都是作文入门的开端。然而小学生的语文功底差.观察能力低.更没有组织和驾驭语言能力,作文时经常是下笔无话可写。或者是有话吐不出。即使是东凑西拼勉强完成一篇习作。也是内
期刊
【摘要】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综合性学习"的要求,以加强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与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推进和协调发展。语文素养是指能适应生活需要的、整合的、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综合素养。要培养这种以促进人的发展为宗旨的综合素养,必须将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
目的:  评价加味川芎平喘合剂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疗效,并探讨其可能疗效机理。  方法:  选择80例西医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激发和引导人们从思想和意志上去努力探索事物的底蕴,直接促进其智力的发挥和效率的提高。因此,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最佳的接受教学信息,这样就能使教和学达到和谐统一,教学效率和学习效率就会大幅度提高。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一 恰当导入,激发兴趣  "
期刊
学生对每一篇新课文都有一种新鲜的感觉,都怀着新的兴趣和期待。一个好的开头,一个生动的导语,或都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有利于引起对知识、学科的兴趣。如在学习《小摄影师》一文,在学生事先预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小男孩是摄影师吗?"老师趁势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作者为什么把小男孩称作摄影师呢"引入深思的问题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再如教学《背影》一课时,我精心设计这样的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