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充满成长的气息

来源 :教学月刊·中学版(教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h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本身是充满生命力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个体及群体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是在生命与生命的相互影响中实现的,那是一种成熟的生命对稚嫩的生命的影响,是一种文本的生命对人类的生命的影响。
  生命的成长,需要成长的能量;语文课的活力,也需要不断生成的资源化为成长的能量。这种资源蕴涵在教材中,蕴涵在课堂中,蕴涵在学生现有的生存状态和个别差异中,也蕴涵在教师自身的知识背景、特长爱好和理解分析中。
  如何让语文课充满成长的气息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探索。
  一、顺应学生生命活动的多样性,灵活地设计教学
  学生作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总是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兴致参与学习活动的,并成为课堂教学资源的再生源,学生的活动往往会使教学呈现出多变性。如果学情变化了,教师就要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增减教学环节,改变教学方法,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新课程语文教材的每个单元都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口语交际·写作”这一内容,它涉及面广,形式多样,目标粗线型,给师生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它是以往的阅读课、写作课与语文活动课的一种整合。如果脱离学生的资料积累和能力水平,就无法创设出令学生心旌摇动、一跃而起的学习情景和形式。而只有根据学生前期的活动情况,根据学生的志趣,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的教学,笔者的设计源于学生在学了三篇阅读课文之后所写的三篇习作:一篇是学了《春》和《济南的冬天》后的话题作文“走过四季”;两篇是学了《山中访友》后的仿写作文(一篇模仿作者奇特的想象力;一篇模仿作者的观察技巧)。根据大多数学生的习作写的都是动物或植物的情况,笔者在活动环节将学生分成“植物”组和“动物”组,要求进行对擂式展示。考虑到“动物”组的习作比“植物”组的要丰富生动,如果对擂,“植物”组会处于弱势,于是笔者又努力搜寻“植物”组中学生的特长,发现里面有几名学生特别喜爱古诗词,就因势利导,鼓励他们再去搜集一些有关植物的诗词,帮助他们根据本地植物的特色进行诗词仿写,鼓励他们以自己的“高雅”去挑战对方。于是,在对擂活动中,有了“植物猜猜猜”这一富有文学气息的内容。
  二、重视学生生命成长的阶段性,给学生“陌生化”的审美激情
  《春》是脍炙人口的颂春名篇,历来是指导学生欣赏语言、感悟写法、有感情朗读的上好之作。于是,笔者打算以读带赏,以赏带写,重点品味语言的生动。
  而一个偶然的机会,课代表告诉笔者,他们在小学里已经学过《春》。于是笔者就叫课代表帮老师去了解一下同学们在小学时已经学了什么,懂了什么。据了解,小学的学习主要达成了以下目标:(1)学会10个生字,理解19个词语意思,摘录本课的好词好句。(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领会用词准确生动、比喻形象鲜明等特征。
  为了激发学生重新学习《春》的激情,笔者根据学情和课文特点对教学进行了“陌生化”处理:以“认识和运用联想”为学习的突破点,用第5节“绘春风”为品读课文的切入点,重点引导学生学会用相关联想法、相似联想法品读课文,感悟写景委婉细致的特点。这样就提升了目标的水平,给学生以“陌生感”,激发了他们对文本产生新的探究的欲望。
  三、宽容学生生命活动的局限性,激发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入感悟
  在品析《背影》“父亲去买橘子时的背影”这个最经典的语段时,笔者请学生齐声朗读,体会其精彩之处。刚读完,就有一位学生在嘟囔:“我看不出精彩。”笔者原本想装作没听见,请其他领悟到的同学来解说,但为了走进学生的心灵,笔者还是请他说说自己的感觉。他说:“我觉得这些句子实在太平常了,我没有什么感动。”笔者立刻顺着学生的思路说:“是呀,语言看起来是很平常的。不过,老师想请你和同学们,把句中的‘攀’换成‘按’或‘抓’等动词,大家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是否一样。”这样,通过对一个词语的比较体味,学生渐渐走进了文本与作者的情感世界。
  一个灵动的课堂需要教师用教学机智去解决预设之外的问题,最终实现学生与文本、作者的交流。学生的种种生成因素都是课堂教学中的动态信息,但是,因为这些信息本身存在重要与不重要、有用与无用之分,这就需要教师通过比较、判断、鉴别,带着宽容之心,选择并抓住稍纵即逝的有效信息作为教学资源。
  四、既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又引领学生走出认识上的误区
  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笔者给学生留出了个性化理解诗歌的空间。在师生共同诵读与简介背景知识后,笔者请学生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话具体地描绘诗歌所展现的图景、情怀。在交流习作时,我发现有的学生犯了想象不合理、脱离原诗的意境等毛病。如有学生这样描述《天净沙·秋思》:
  离开家乡已经有多年了,总是一人孤单地生活。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的孤单。早已枯竭的老树,还不服老地站在那儿。乌鸦们也回家了。陪伴我的只有永远年轻的溪水,还有那默默奉献的小桥。骑着我最忠实的朋友马儿,迎着那瑟瑟的风,在那古老的驿站道上,看着附近的人家,团团圆圆地快乐地吃着晚饭,我这个想家已久的人,不禁想到:我这个孤身一人在外的游子,何时才能回家呀?
  笔者首先表扬了她语言流畅,思维敏捷,然后用商量的口气对她说:“老师突然想给你的短文进行这样的修改,你看行不行?同学们也一起听一听,想一想,老师这样改,好吗?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接着,笔者建议她把“不服老”改成“孤独的”,把“乌鸦们也回家了”改成“乌鸦一会儿在我头上盘旋,一会儿又停落枯树枝头,呱呱地叫几声,好像也在找寻家人,呼唤伙伴一起归巢”,把“永远年轻的溪水”改成“如有万般愁绪的溪水”,把“默默奉献的小桥”改成“孤孤单单的一座小桥”,在“风”前加“西”字。改完后,全班同学讨论,最后由学生总结出“今天的习作,不能脱离原诗歌的意境而随意地展开联想与选用词语”。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等于允许学生保留错误的理解或不和谐的审美角度。遇到这样的情况,教师就要以明确的语言给予点拨与指导。
  综合以上案例和思考,笔者得出以下结论。(1)让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是学生生命体复杂性的需要,是文本内涵多元性的需要,是教学环境多样性的需要,是教师工作的艺术性和个性化的需要。富有生命力的语文课,必须以动态生成的观念来引领教学,以教师及时或即时处理多种反馈的方式来推进教学;必须以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为前提,以教师的观察与机智为基础。(2)让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要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更多地从学生感兴趣的事物中考虑可能实现的教育目标,他们的预设目标可以在生成中随机调整,教学重点可以在生成中灵活变动,探究的内容可以在生成中适时转化,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即时更改。(3)让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要处理好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教师一方面要留一定的时空给学生,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自主参与探究的教学活动;另一方面要因势利导,依据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兴趣、产生的问题和困惑,及时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呈现出的信息进行重组,支持、帮助、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学生一起探究。(4)让课堂充满成长的气息,必须运用“对话”这个策略。没有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师无法激起“生成”的机智;没有教师与文本的对话,教师无法回应学生的灵性;没有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习体验就缺乏增长点;没有学生与教师的平等对话,教师就无法捕捉到教学的契机,教师就无法创造灵动的课堂。对话的前提是教师要有怀疑精神,反思习惯,不迷信书本、教参、教案,教师要有平等意识,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合作意识。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血清促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及降钙素原(PCT)水平在早期评估急性胰腺炎(AP)患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价值。方法以28例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和36例轻症急性胰腺炎(MAP)患者
有一堂观摩课,教学内容是人教版英语教材模块三第四单元“Reading:How life began on the earth”。上课伊始,教师跟学生打招呼,并进行自我介绍。他首先用“Do you know me?”这样
1.作者与作品简介 《语法化过程中的意义演变:语义重新分析研究》(下文简称《演变》)一书,是哥廷根大学Regine Eckardt教授的专著。Regine Eckardt教授是美国语法化研究专家Traugott教授的高足,语义学杂志的助理编辑。她在语义学、语用学和语言演变方面发表了多篇重要论文,并著有《事件、副词和其他》(Event,Adverbs and Other Things,1998)一书。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Big-ET、NT-pro BNP的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入院的冠心病患者共68例,患者均于入院时进行血浆Big-ET、N
茶艺是一种文化。茶艺在中国优秀文化的基础上又广泛吸收和借鉴了其它艺术形式,并扩展到文学、艺术等领域,形成了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茶文化。是包括茶叶品评技法和艺术操作
目的探讨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小儿先天性白内障的术后效果。方法将87例(120眼)白内障患儿分为三组;A组30例(42眼)采用白内障囊外摘除术治疗;B组28例(38眼)采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行后
目的 比较Clearfil SE Bond自酸蚀黏结剂和3M Adeper Easy One自酸蚀黏结剂修复乳磨牙深龋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3月至2013年3月在郑州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就诊的56例乳磨
在现代学科价值深化发展路径下,各个学科都开始有了自己的分支体系。英语作为必修学科,在国际化趋势下,以教学目标为主分类出了多样化的英语教研模式。在现代ESP英语教学改革
科幻小说作为工业文明崛起后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在19世纪美国作家爱伦·坡的笔下得到了诠释。本文试图把爱伦·坡的科幻小说放回到其所处历史文化语境中进行解读,阐明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脑梗死的作用。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24h、72h、1周、2周组和假手术组,检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