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从后进生心理特征入手,根据个案情况,认真分析,制定施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具体而言,首先,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学生的信任,为后进生转化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其次,构建三个一互助制度(一名党员、一名学生干部、一名学习优秀者),帮助后进生在学习和思想上逐渐转变。再次,赏识引导成功,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充分调动后进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主观上改观,促进后进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后进生 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同于国办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更具有独特的特点。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有着维护学校稳定、提高学校美誉度、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其中民办高校后进生转化工作是学生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是一个民办高校的独具特色。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艰巨工程,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从民办高校招生的生源来看,民办高校生源比较差,录取分数比较低,后进生数目比较大,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水平。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民办高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即后来进步的学生,一般表现为在个体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和一般学生相比,后进生个性相对比较强,缺点多,经常犯错误,好胜心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叛逆,对父母、老师的管理和教育有较强的抵触心理;疑心较重,有一种受到外界环境排斥的感觉。民办高校招生情况决定,需要关心帮助引导的学生较多,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工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后进生与非后进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掌握后进生特点,根据个案情况,认真分析,制订施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学生的信任,为后进生转化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构建三个一互助制度(一名党员、一名学生干部、一名学习优秀者),帮助后进生在学习和思想上逐渐转变。赏识引导成功,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充分调动后进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主观上改观,促进后进生全面发展。良好的班风、学风,对后进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长抓不懈,持之以恒。
一、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得到学生的信任,为后进生转化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民办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缴费。学生上学缴费,是受教育者,也是消费者,是学校的“上帝”。教育学生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以平常心去对待他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理念。情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教育家夏丏尊认为:“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我们必须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到后进生的学习、校内外生活中去,与他们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话题自由、态度随和的交谈可在学生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波澜,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只有消除了畏惧心理,撤掉了心理防线之后,学生才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博大的爱。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伸出充满热爱的双手,这就是英才教育。”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之,则可能泯灭学生的天赋。我们要坚持多表扬、公开场合少点名批评和正面疏导的工作方法。对后进生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让他感到温暖。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往往较好。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作家冰心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亲切感能引起学生的接近感。教师要满腔热情、诚心诚意地关怀爱护后进生,每当他们有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互助友爱精神,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学习。如果班主任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多施雨露,少下风霜,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从而促使后进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前进。[1]
教师要偏爱后进生,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引导学生。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看待后进生,相信没有后进生,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教师有无正确的学生观,是能否对后进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构建三个一互助制度帮助后进生在学习和思想上逐渐转变。
“1 1 1>3”。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积极调动班级优秀学生,一名学生党员、一名学生干部和一名学习优秀者带动一名后进生,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后进生充分认识自己,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改变,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从而在思想、学习、心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优秀党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先进性,积极为后进生树立榜样,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地面对大学生活。学生干部在班级集体活动或者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关注后进生的言行举止,掌握后进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学习优秀者应和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积极主动帮助后进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处理好学习和工作及和生活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协助后进生搜集、整理复习资料,帮助其顺利通过考试,培养后进生的自学能力,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力合一,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辅导员,共同克服问题,积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三、赏识引导成功,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充分调动后进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主观上改观,促进后进生全面发展。
欣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为不断学习、上进提供不竭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可怕的痛苦是自卑感,别人功课好,而我什么也不行。”[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深入学生,洞察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状态。当某学生的自信心受挫,有不稳定倾向时,教师要通过创设学生乐意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让他始终觉得“我能行”。一旦学生找到了自信,就可产生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学习充满乐趣时,学习就更为有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更重要,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潜能往往蕴藏在个性里面。只要教师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并诱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任何人就一定能取得成功。[3]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不断巩固发展学生身上的一切利好因素。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当后进生战胜困难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提出新的要求,鼓励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当后进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们胜不骄,败不馁,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当后进生受到委屈时,教师要及时弄清事实真相,分清是非,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总之,教师只要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就一定会收到转化后进生工作的最佳效果。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长抓不懈,持之以恒。为了能更好地做好民办高校后进生转化工作,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后进生更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适应,积极地去转变,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晓红.试论后进生转化方法探寻[J].吉林教育,高教2010,(9).
[2]白卫华.高校后进生转化工作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0,(12).
[3]谷晓丹.关于做好后进生转化教育工作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
关键词: 民办高校 后进生 转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体制的改革,高等教育学生管理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不同于国办高校,有其自身的特点,尤其是民办高校的后进生转化工作,更具有独特的特点。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有着维护学校稳定、提高学校美誉度、增强学校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其中民办高校后进生转化工作是学生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也是一个民办高校的独具特色。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项艰巨工程,关系到民办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从民办高校招生的生源来看,民办高校生源比较差,录取分数比较低,后进生数目比较大,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整体水平。教育质量是民办高校的生命线,民办高校要生存和发展,必须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切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
后进生即后来进步的学生,一般表现为在个体素质发展的某一方面或所有方面相对滞后。和一般学生相比,后进生个性相对比较强,缺点多,经常犯错误,好胜心强,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和认可;叛逆,对父母、老师的管理和教育有较强的抵触心理;疑心较重,有一种受到外界环境排斥的感觉。民办高校招生情况决定,需要关心帮助引导的学生较多,转化后进生是学校教育不能回避的重要工作,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教育好每一个学生,是教育工作者应尽的职责。
后进生与非后进生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的。掌握后进生特点,根据个案情况,认真分析,制订施之有效的教育措施,因材施教,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得到学生的信任,为后进生转化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构建三个一互助制度(一名党员、一名学生干部、一名学习优秀者),帮助后进生在学习和思想上逐渐转变。赏识引导成功,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充分调动后进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主观上改观,促进后进生全面发展。良好的班风、学风,对后进生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长抓不懈,持之以恒。
一、教师要积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创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得到学生的信任,为后进生转化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民办高校,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缴费。学生上学缴费,是受教育者,也是消费者,是学校的“上帝”。教育学生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以平常心去对待他们。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以人为本,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学生、管理学生、服务学生理念。情感是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教育家夏丏尊认为:“教育没有情爱,就成了无水之池。”我们必须经常抽出一定的时间深入到后进生的学习、校内外生活中去,与他们广泛地接触,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思想动态,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帮助他们克服学习生活中的困难,多与他们进行情感交流。话题自由、态度随和的交谈可在学生心中激起强烈的情感波澜,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近感。只有消除了畏惧心理,撤掉了心理防线之后,学生才会把你作为知心朋友,有什么心事就会向你诉说,让你帮他出主意、想办法,你也会从中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以及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兴趣、爱好等,从而寻找出最佳的教育方法。其次,以平常的心态对待他们,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博大的爱。日本教育家池田大作说:“伸出充满热爱的双手,这就是英才教育。”爱,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反之,则可能泯灭学生的天赋。我们要坚持多表扬、公开场合少点名批评和正面疏导的工作方法。对后进生要从生活上给予关心,让他感到温暖。实践证明:这样做效果往往较好。从学生的心理需要上讲,爱和信任是他们最渴望得到的东西。学生渴望在充满爱心和信任的环境中成长。作家冰心说过,爱是教育的前提,爱是教育的基础,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的亲切感能引起学生的接近感。教师要满腔热情、诚心诚意地关怀爱护后进生,每当他们有困难时,教师要及时帮助他们。通过集体活动,培养互助友爱精神,使他们感到集体的温暖,安心学习。如果班主任能以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对待后进生,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尤其是当他们有了进步,哪怕是一点点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多施雨露,少下风霜,激发他们的上进心,从而促使后进生在良好的发展轨道上前进。[1]
教师要偏爱后进生,用爱心、耐心、恒心去教育引导学生。还要用发展的眼光、全面的眼光看待后进生,相信没有后进生,没有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好的老师。教师有无正确的学生观,是能否对后进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
二、构建三个一互助制度帮助后进生在学习和思想上逐渐转变。
“1 1 1>3”。在后进生转化过程中,积极调动班级优秀学生,一名学生党员、一名学生干部和一名学习优秀者带动一名后进生,齐心协力共同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优秀是一种习惯,习惯的养成需要后进生充分认识自己,在认识自己的基础上改变,促进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养成,从而在思想、学习、心态等方面全面协调发展。优秀党员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先进性,积极为后进生树立榜样,帮助后进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积极地面对大学生活。学生干部在班级集体活动或者日常学习生活过程中,要时时刻刻关注后进生的言行举止,掌握后进生的动态,发现问题,及时沟通,及时解决。学习优秀者应和后进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积极主动帮助后进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处理好学习和工作及和生活的关系,在学习过程中,协助后进生搜集、整理复习资料,帮助其顺利通过考试,培养后进生的自学能力,积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三力合一,发现解决不了的问题,及时反映给辅导员,共同克服问题,积极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三、赏识引导成功,帮助后进生建立自信,充分调动后进生的主观能动性,从主观上改观,促进后进生全面发展。
欣赏学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为不断学习、上进提供不竭动力。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学生来说,最可怕的痛苦是自卑感,别人功课好,而我什么也不行。”[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不断地深入学生,洞察每一位学生的自信心状态。当某学生的自信心受挫,有不稳定倾向时,教师要通过创设学生乐意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优势,让他始终觉得“我能行”。一旦学生找到了自信,就可产生出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释放出巨大的学习潜能。
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潜能,比传授知识更重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对学习充满乐趣时,学习就更为有效。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给学生传授一定的知识更重要,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人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潜能往往蕴藏在个性里面。只要教师善于发现个性、研究个性、发展个性,并诱发他们的热情,使他们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任何人就一定能取得成功。[3]
帮助学生建立信心,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一个好的教师要善于发现和不断巩固发展学生身上的一切利好因素。要善于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当后进生战胜困难取得进步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同时提出新的要求,鼓励他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当后进生遇到挫折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分析失败的原因,总结经验教训,鼓励他们胜不骄,败不馁,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当后进生受到委屈时,教师要及时弄清事实真相,分清是非,消除他们的思想顾虑。总之,教师只要抓住机会,因势利导,就一定会收到转化后进生工作的最佳效果。
后进生转化工作是一个长期工程,长抓不懈,持之以恒。为了能更好地做好民办高校后进生转化工作,需要师生共同努力,为后进生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后进生更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适应,积极地去转变,最终达到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周晓红.试论后进生转化方法探寻[J].吉林教育,高教2010,(9).
[2]白卫华.高校后进生转化工作刍议[J].教育与职业,2010,(12).
[3]谷晓丹.关于做好后进生转化教育工作的思考[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