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做《重返寻乌调查》节目

来源 :党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w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第一次知道“寻乌”这个地名,是在2011年11月21日。这一天,我看到发表在《学习时报》上的一篇文章,题目是《谈谈调查研究》,作者习近平。这篇文章是他不久前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发表讲话的全文。
  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用130字的篇幅提到了江西寻乌县:“毛泽东同志1930年在寻乌县调查时,直接与各界群众开调查会,掌握了大量第一手材料,诸如该县各类物产的产量、价格,县城各业人员数量、比例,各商铺经营品种、收入,各地农民分了多少土地、收入怎样,各类人群的政治态度,等等,都弄得一清二楚。这种深入、唯实的作风值得我们学习”。
  这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寻乌在哪里?为什么会去寻乌?在寻乌做了什么?为何重提这段历史?就这样,寻乌在我的脑中扎下了根。
  2014年12月23日,我用了一天时间第一次通读了毛泽东8万余字的《寻乌调查》全文,第一次知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最先就是在寻乌提出来的,第一次发现2015年是寻乌调查85周年,也第一次发现这一选题是埋在地下的一块纯金。
  在当天写下的初步策划思路中,我列了这样四个兴趣点:
  85年之前,那一场调查是怎么展开的?
  85年之后,寻乌发生了什么样的变迁?
  85年之间,有什么东西一脉相承、始终不变?
  今天,我们要从那一场调查中学习什么?
  二
  决定要做《重返寻乌调查》,第一个层面就要落到“寻乌调查”这个报道客体。越是琢磨,就越觉得这是一座“富矿”。因为它是我党搞调查研究工作的珍贵样本。第二个层面要落到央视新闻人这个报道主体,必须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为什么要选择到寻乌去?我们要到寻乌做什么?我们要向受众传递什么?
  1.“重返寻乌调查”是“走转改”的深化和主题主线报道的创新。
  央视新闻“走基层”报道已经进入新的阶段,正在探索新的领域,需要抓住一些重大题材“破题”、“爬坡”。“重返寻乌调查”就是探索新的报道领域、研发新的节目品类的一次尝试,通过这个节目可以探索历史题材与现实问题的结合点,探索理论命题与电视传播的结合点,探索节目策划与活动策划的结合点。在央视新闻的屏幕上,需要这种糅合政治、历史、理论、电视等多种元素、多重视角的创新型节目,为人民群众开辟知晓国情的新通道。
  2.“重返寻乌调查”是求解“当代之问”的窗口。
  重返寻乌调查,重在“借历史由头,做当下文章”,就是要借助“重返寻乌调查”这一载体和形式,对一个县域展开地毯式调查、麻雀式解剖,尤其是对中国普遍性问题的求解。我们与寻乌县进行充分沟通,得到县委大力支持,为我们敞开拍摄、放手解剖创造了条件。
  最初,我们尝试瞄准两个群体,一是在寻乌县人数最多的农民群体(25万人),二是人数最少但至关重要的政府公务员群体(1032人),以个案层面的人物故事和宏观层面的数据分析(基于对322位政府公务员和284位农民的问卷调查)作为主要报道方式。
  后来,我们将报道群体聚焦为基层干部,立足寻乌这个样本,我们试图追问中国基层干部的主流是什么样的?他们与老百姓之间到底建立了何种联系?这是不是一支能够让党和人民放心的队伍?我们紧扣在“走基层”报道中总结出来的“增进了解、消除误解、达成理解”这一信条,在寻乌做基层干部调研,我们不是找典型人物,不是做时代先锋,我们所要的,是他们比普通人多出的那么一点点,是他们无异于甚至比不上普通人的一面,让受众惊讶于“原来他们竟然是这样的”。我们还需要的是他们坦率的批评,发自内心的忧虑,他们深切的问题意识,他们诚恳的建言。
  3.“重返寻乌调查”是表达国家台立场、担当主流媒体责任的平台。
  在2013年8月19日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识”。作为国家级媒体,央视的担当责无旁贷。
  如何永续我党的红色基因和光荣传统?在基于客观事实和权威声音的前提下,如何让85年前的历史调查穿透时空,成为今天依然新鲜的传播议题?能不能用最有说服力的历史事实来做“中国道路”主题宣传?可以说,《重返寻乌调查》既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也是一个有力的回答。
  三
  从决定要做一件事,到把一件事做成,其中过程,充满曲折。从2015年2月起,中央电视台社会新闻部民生新闻组历时半年有余,最终完成这部有关“调查”的调查。之后发生的事情,更是感动了我们这群赶路人,也坚定了我们要走这条路的信心。
  ——中国社科院倾力支持“重返寻乌调查”节目,派出10人调研小组与央视节目组赴寻乌联合调研。
  ——专门研究毛泽东同志生平思想的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一编研部,开会专题研究“重返寻乌调查”节目方案,并派多名专家接受节目组采访。
  ——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等单位几十位专家接受专访,参加研讨会。
  2015年6月6日,中共寻乌县委县政府授予央视《重返寻乌调查》节目组10余位成员“寻乌荣誉市民”称号,这在县史上是头一回,伙伴们在县里上了头条。
  从2015年7月2日起,《重返寻乌调查·历史篇》作为央视七一特别节目在《新闻联播》、《朝闻天下》等栏目连续播出,其中《新闻联播》以13分钟篇幅播出上下两集。
  8月21日,《寻乌基层干部调研:压力考验担当 基层磨砺梦想》在《新闻联播》头条播出,并配发本台短评。
  从10月3日起,《寻乌基层干部调研》作为国庆特别节目在新闻频道连续播出七集。依托与中国社科院联合调查数据结果制作的12集新媒体产品《数说寻乌》在央视新闻新媒体投放。
  10月10日,《新闻联播》第二次以头条播出《寻乌基层干部调研:基层锤炼本领 责任撑起担当》并配发本台短评。两月之内一个县连续两次上头条,这在《新闻联播》栏目历史上绝无仅有。
  10月19日,中宣部新闻局第365期《新闻阅评》刊发文章《央视<重返寻乌调查>创新主题报道》,称赞《重返寻乌调查》“重温传统,以史鉴今,引发热议”。
  10月27日,江西赣州市委机关报《赣南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心灵的对话 集体的追寻——央视节目组采访拍摄<重返寻乌调查>系列报道背后的故事》,毫不知情的摄制小组伙伴们第二次在当地上了头条。
  《重返寻乌调查》,这是央视建台以来针对一个县域最大规模的采访报道活动,也是央视在寻乌县这个国家级贫困县、中宣部对口支援县展开“新闻扶贫”的大型公益性报道活动。
  一位网友说,“看了央视‘重返寻乌调查’,亲切、亲近、清醒”。
  一位寻乌当地的“85后”镇长来信说,“谢谢你们对基层干部群体的关注关心,以此为鞭策,我会继续扎根基层,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群众做点实事”。
  寻乌的乡亲发微信说,因为央视播了寻乌调查,来马蹄岗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了,紧急招了一批讲解员;又到赣南脐橙采摘季,有了央视的宣传,今年果农们的销路更好了。
  ……
  有耕耘才有收获。《重返寻乌调查》让我们懂得:党的优良传统和红色基因就是我们的血脉,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打通了历史与现实的脉络,我们的党会更有力量,就会带领人民脚踏实地,更加坚定地走自己的路。
  (作者系中央电视台新闻中心社会新闻部民生新闻组组长,《重返寻乌调查》节目策划人)
其他文献
探访荒废的学校,看见这个城市校园的曾经。  时间转回今天早些时候。  我和同伴在高街公园居民区刚一下车,几个蹬着脚踏车四处闲逛的黑人青少年就立刻吹起了口哨:或许是这个地区本就鲜少见到白人面孔,亚洲人更是稀有,而白人和亚洲人的组合,估计是少上加少。而这串起哄般的口哨立刻引来了一个年纪稍长的黑人,也许是这里的“话事人”,这位面色阴沉的大哥堵在我和同伴的面前:“Hey,what you doing ou
我生命中的第一张照片大概是在我十一二岁的时候照的。  那时候照张照片是件很难的事情,也是件很奢侈的事情。记得每年都会有个戴眼镜的中年汉人胸口挂着个照相机在村子里转悠,找机会说服一些人照相留念。因为那时候大家都没什么钱,所以看到照相的来了,家长们都是能躲就尽量躲得远远的。他们怕不明事理的小孩在别人面前瞎闹而没面子。  我想我能照这张照片肯定是因为我的爷爷。我爷爷坚信我是他的舅舅的转世。他的舅舅是个宁
海上的丝绸之路由此开始。  “到第五日晚上,便到达宏伟美丽的刺桐城。刺桐城的沿海有一个港口,船舶往来如织,装载着各种商品,刺桐是世界最大的港口之一,大批商人云集于此,货物堆积如山,买卖的盛况令人难以想象。剌桐港这个地区风景秀丽,物产丰富。”  在《马可·波罗游记》里,这位意大利人记录下了他所见到的泉州港。从家乡热那亚出发,马可·波罗穿越了莽原沙海和一个又一个风土人情迥异的国家和地区,沿着丝绸之路一
他是米洛斯·福尔曼,从小经受二战的洗礼,一名在捷克、法国和美国之间迁移的反叛家。他的命运看似漂流不定,却用疯狂而神圣的灵感创造出不朽的光影佳作。  他是捷克电影新浪潮代表人物,凭借《飞越疯人院》和《莫扎特传》两次摘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更是柏林和戛纳电影节上的常客。他总能将主人公的癫狂放大,给予观众感官刺激的同时又让人感同身受。同时,他不知疲倦地反思历史、宗教、政治和金钱社会,把对人类生存命运的终极
他像一阵风暴一样席卷了20世纪80年代的艺术世界,然而又像烟火那样短暂,在仅仅27岁的时候就离开了这个世界。  麦当娜的前男友、安迪·沃霍尔的高徒、史上最具才华的涂鸦天才、时尚缔造者……单就一个头衔,已经让人羡慕嫉妒恨了,他一个人却拥有了如此之多。他是平民天才,一夜爆红的明星,在他之后年轻的一代无不憧憬他的成功,深信有才能就一定能被认可。这或许是他对艺术领域最没有争议的贡献了。作为80年代最重要的
土壤侵蚀是对国家发展的长期威胁,但更多对眼前利益的考量还是占了上风。  土壤侵蚀并不只是资本主义农业的问题。拥有肥沃黑土的俄罗斯草原,在原生植物被清除后,也发生了土壤快速侵蚀。早在16世纪,俄罗斯聚居点周围就有很深的冲沟;然而,土壤本身的脆弱性并未减缓20世纪苏联农业工业化的脚步。1929年颁布的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就包括将大草原转变为工业化农场的直白号召:“只有当我们用拖拉机和犁将这块有着千年
走在城内,巨大建筑空壳提醒着行人这是一个二十年前犹在战争中的国家。然而新兴的生活方式已经在城市的角落各处发芽和演化。  贝尔格莱德一如它的历史一般庞杂而有趣。米洛拉德·帕维奇在《风的内侧》一书中有关于它高低错落的街道的描写,人物也一如既往地仿佛由历史的碎片拼成。这位自称“最后一位拜占庭人”的作家,总是细微地捕捉各种传统在不同的现代历史进程中的碰撞和演变,而人又如何在这样的直接物理世界和更大格局的政
人们喜欢一切小小的可爱之物,如一朵小花儿,如小猫小狗。可是,对于身边的小事,很多人却并不在意。  因為职业关系,我喜欢观察人。在学校,我观察学生。去菜场,我观察菜农和菜贩子。出游时,我观察行人。  教过一个女孩初中三年,记得她上课时,总是坐得笔直,双眸闪着星光一般,求知若渴。课后,无论何时何地见到我,她总是微笑着亮着嗓子喊“袁老师好”,对,这个细节我特别欣赏。因为学生多不记得任科老师姓什么,统统以
骗取补偿  【案件档案】  单位:江津区某镇林业站  “蛀虫”:原站长张某  行为:伙同某村四名村干部骗取退耕还林补偿款  【案情回放】  2012年12月,67岁的张某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的晚年会在监狱中度过。  2002年,江津区某镇镇政府向某村下达了1600亩退耕还林指标。  时任该镇林业站站长的张某,负责落实此事。  工作过程中,张某发现,该村在实施完退耕还林后,还剩有351.4亩指标没有
印度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是什么?“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用水量。”随着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膨胀,它将毫不留情地追求国家利益并染指流向印度、哈萨克斯坦、老挝和柬埔寨的水资源。真相是这样吗?  印度面临的最严重的威胁是什么?“是中国日益增长的用水量。”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布拉马·切拉尼如是说,“随着中国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膨胀,它将毫不留情地追求国家利益并染指流向印度、哈萨克斯坦、老挝和柬埔寨的水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