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电话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mn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从我住进病房的那一刻起,对面床上的那对夫妻便一直小声地争吵着——女人想走,男人要留。
  听护士讲:女人患的是膠质细胞瘤,脑瘤的一种,致死率极高。
  从他们断断续续的争吵中,一个农村家庭的影子渐渐在我面前清晰起来:女人46岁,有两个孩子,女儿去年刚考上大学,儿子念高一。十二亩地、六头猪、一头牛,是他们全部的家当。
  医院的走廊里有一部插磁卡的电话,就安在病房门外三四米远的地方,由于手机的普及,已经鲜有人用了。楼下的小卖部卖电话卡,几乎每个傍晚,男人都要到走廊上给家里打电话。
  2
  男人的声音很大,虽然每次他都刻意关上病房的门,可病房里还是听得清清楚楚。
  每天,男人都在事无巨细地问儿子:牛和猪是否都喂饱了,院门插了没有,嘱咐儿子别学得太晚影响了第二天上课。
  最后,千篇一律地以一句:“你妈的病没什么大碍,过几天我们就回去了。”作为结尾。
  女人住进来的第四天,医院安排了开颅手术。那天早晨,女人的病床前多了一男一女,看样子是那女人的哥哥和妹妹。女人握着妹妹的手,眼睛却一刻也不离开男人的脸。麻醉前,女人突然抓住了男人的胳膊说:
  “他爸,我要是下不了手术台,用被窝把我埋在房后的林子里就行。咱不办事儿,不花那个冤枉钱,你这回一定要听我的啊!”
  3
  女人的声音颤抖着,泪,汩汩地淌了下来。
  “嗯,你就甭操那心了。”男人说。
  晶亮的液体一点点地注入了女人的静脉。
  随着女人的眼皮渐渐垂下,男人脸上的肌肉一条条地僵硬起来。
  护士推走了女人,男人和两个亲戚跟了出去。只过了一会儿,男人便被妻哥扯了回来。
  妻哥把男人按在床上,男人坐下,又站了起来,又坐下,一只手不停地捻着床头的被角。
  4
  “大哥,你说,淑珍这手术应该没事儿吧?”男人定定地瞅着妻哥,脸上的神情看上去像个无助的孩子。
  “医生说了没事就应该没事儿的,放心吧!”妻哥安慰着男人。二十分钟后,男人又出去了,过了一会儿,又被妻哥扯了回来。如此反复了五六次,终于,女人在大家的簇拥下被推了回来。
  女人头上缠着雪白的纱布,脸色有些苍白,眼睛微微地闭着,像是睡着了。手忙脚乱地安排好了女人,男人又出去了,回来时,手里拎了一包东西。
  一向都是三个馒头几片榨菜便打发了一顿饭的男人,这次破天荒地买回了一兜包子。
  男人不停地劝妻哥和妻妹多吃点儿,自己却只吃了两个,便端起了水杯。
  5
  那个傍晚,不知是忘了还是其他原因,男人没给家里打电话。晚上,病房里的灯一直亮着。
  半夜,我起来去厕所。看到男人坐在妻子的床头,像尊雕塑般一动不动地瞅着女人的脸。
  第二天上午,女人醒了,虽不能说话,却微笑着瞅着男人。男人高兴地搓着手,跑到楼下买了许多糖。送到了医生办公室,送到了护士台,还给了我和邻床的老太太每人一把。
  女人看上去精神还不错,摘掉氧气罩的第一天,便又开始闹着回家。男人无奈,只得像哄孩子似的,不停地给女人讲各种看来的、听来的新鲜事儿,打发时间。
  一切又恢复了原来的样子。每天傍晚,男人又开始站到楼道的磁卡电话旁,喋喋不休地嘱咐起了儿子。还是那么大的嗓门儿,还是那些琐碎的事儿,千篇一律的内容我都能背出来了。
  6
  一天晚上,我从水房出来,男人正站在电话旁边大声唠叨着:“牛一天喂两回就行,冬天又不干活儿,饿着点没事儿;猪你可得给我喂好了啊,养足了膘儿,年根儿能卖个好价钱。你妈恢复得挺好,医生说再巩固几天就能出院了……”
  男人自顾自地说着,一边的我看得目瞪口呆。那一刻我惊奇地发现:电话机上,根本没插磁卡!
  撂了电话,男人下意识地抬头,看到我脸上错愕的表情。我指了指电话,男人这才意识到,自己忘了往电话上面插磁卡了。“嘘——”男人的食指放在嘴边,示意我别出声。
  7
  “赵大哥,这会儿不担心你家的猪和牛了?”我一脸疑惑地瞅着男人,小声问了一句。
  “牛和猪早托俺妻哥卖掉凑手术费了!”男人低低地回答,随即冲我做了个鬼脸儿,用手指了指病房的门。
  我恍然大悟,原来:男人的电话不是打给家中儿子的,是“打”给病床上的妻子的!
  那一刻,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为他,为她,为他们的爱情。原来,尘世间还有如此让人动容的真情。
  没有玫瑰的浪漫和海誓山盟的矫情,他们的爱,早已被细细密密的岁月针脚缝合成一件贴身的衣服。
其他文献
我们每天都要看的书,最开始的样子就是简牍。不过简和牍是两种东西。“简”字从竹,是把竹子削成平平的一小片竖条,从上到下直直的,只能写一行字;牍,是写了字的木片,版面比较大,经常用作公文处理。现在“简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个名词。不过在纸出现前的约2000年的时间里,书写上一直以竹简为主。关于这一点,我国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均可以说明。  不像甲骨文的发现那样一鸣惊人,古人用简牍来记事作文是我们一直都知
期刊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五四运动对后世的影响不仅限于人文科学,它对于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文思想家对科学及科学精神进行过大力提倡与弘扬,从而为五四科学思潮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除这些人文思想家外,当时还有一批自然科学家怀抱
期刊
作为一名医生,平时工作非常忙碌,读书是我很享受的调剂方式。出门时,我喜欢背着一个硕大的双肩包,因为除了带一些资料外,我总要在包里放上几本书。有时候去外地出差的路上,我就能读完一本。现在互联网技术发达,获取信息非常便捷,但那多是片段式的、碎片化的。人在深入阅读时,思维会更加连续,逻辑性也更强。  大家知道传染病不同于其他,一旦蔓延,关乎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安全。感染科医生不能局限于疾病本身,视野要放得
期刊
1962年10月的一天,郭沫若游览普陀山。  在走进潮音洞时,他拾得一册笔记本,打开一看,扉页上写着一联:“年年失望年年望,处处难寻处处寻。”横批:“春在哪里”。  再翻一页,是一首绝命诗,并署着当天的日子。  郭沫若看后很是着急,马上叫人寻找失主。终于找到的是一位神色忧郁、行动失常的姑娘。  郭沫若耐心开导她后,十分关怀地问道:“你这副对联表明你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不过横批和下联太消沉了,这不好。
期刊
央视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里,鲁迅出场时,字幕标明其身份是“教育部佥事”,这是何种级别的官职呢?  《汉语大词典》解释说:“佥事,官名。金置按察司佥事。元时诸卫、诸亲军及廉访、安抚诸司,皆置佥事。明因之,都督、都指挥、按察、宣慰、宣抚等,皆有佥事。”如秩正三品的都指挥佥事,还有四品的卫指挥佥事,都属于指挥使的助手,有的负责军事练习,有的负责管纪律。在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抗倭名将戚继光继承
期刊
刘文典任西南联大中文系教授时,讲课总是别出心裁,自成一格,成为学生难得一见的“另类”。当时,联大形成一股《红楼梦》热,好多中文和外文系教授纷纷于不同时间和场合讲演《红楼梦》,受到听众的热烈追捧。对红学素有研究的刘文典内心也骚动起来,经不住师生们的再三鼓动,毅然要亲自披挂上阵讲演“红楼”了。  刘文典要讲演“红楼”的消息不胫而走。那晚,组织者先将讲演地点安排在一个小教室,随着听众越来越多,小教室已经
期刊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壮举,始于1934年10月,1936年10月胜利完成。从20世纪30年代(具体时间1936年8月以后)开始,便有描写长征的各种题材的图书陆续出现,较早的,国内出版的陈云的《随军西行见闻录》被看作是“党内最早向外界介绍长征的第一书”;但由国外作者写作长征题材較早的图书,则当推埃德加·斯诺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且,在收藏界和图书文物研究中,一般把《二万五千里长征》,看作是“长征第一
期刊
现将所收集到的一些谐联,加以说明,以飨爱好者。把这些谐联串连起来读,可以看出旧时的一幅生动侧影。  民国初年,一位县太爷在任时大刮地皮,闹得全县人人嗟怨。某年,此公生日,要全县绅商送寿礼。绅商们只好照办。一位商人请穷秀才代撰贺联。秀才提笔写道:  大老爷做生,哪管它高粱、玉麦、黄豆、白花,刮尽地皮收贺礼;  小百姓该死,已吃尽苦蕨、葛藤、树皮、青草,求开天眼救微躯!  商人看后,大为咋舌,当然不敢
期刊
走过一段长长的石板小弄,就是一栋两层楼的建筑,进门一个小院,院子的一棵银杏,枝茂叶盛,紫薇、芭蕉、桂花、腊梅点缀其间,显得格外雅致幽静。  第三次去枫泾,遇上古镇旅游区原总经理丁四云,他领我们到青枫街49号看丁聪故居。四云说,2003年春,冒昧给丁聪先生寄去一信,談到考虑建立“丁聪漫画陈列馆”的愿望。一周后丁聪夫人打来电话,邀请去北京面谈,自此结下不解之缘。2016年7月,丁聪夫妇在北京昌运宫两套
期刊
新华书店的发祥地在哪里?原貌是什么样的?相信去过红都延安的人都能回答。因为,今天在延安的清凉山麓左边上山路的转角处,有个不起眼的“洞房”,门上方的石壁上雕刻着毛泽东题的“新华书店”四个大字,门外还有一方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立的石碑,题为“新华书店发祥地(1937.4.24—1947.3)”,碑文中记述了新华书店在延安时期肇始壮大的历程。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清涼山曾是中央党报委员会、解放日报社、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