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中国》对自然科学的传播

来源 :阅读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0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生在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运动、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也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直接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
  五四运动对后世的影响不仅限于人文科学,它对于中国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五四时期,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文思想家对科学及科学精神进行过大力提倡与弘扬,从而为五四科学思潮的兴起作出了重要贡献。除这些人文思想家外,当时还有一批自然科学家怀抱着科学救国之志,努力传播自然科学知识,他们的科学宣传是五四思想文化启蒙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构成了五四科学思潮的另一支重要支流。
  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最新成果
  在五四运动前后,一批以反对封建思想、宣传新思潮为中心内容的报刊开始出现,《少年中国》即是其中影响深远的一种。在宣传新文化、新思潮、自然科学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与五四时期的著名刊物《新青年》和《新潮》杂志可谓鼎足而三。
  《少年中国》月刊是“中国少年学会”的会刊。“中国少年学会”是五四时期一个著名的新文化团体,1919年7月1日由李大钊、王光祈等在北京成立,会员有120余人,毛泽东、李大钊、邓中夏、恽代英、张闻天等均是会员。1919年7月15日,《少年中国》在北京正式创刊,为月刊,每年出12期为一卷,由李大钊任主编。该刊为大型综合性杂志,它的内容与一般的纯人文杂志不同,其中既有文学、社会学、哲学方面的文章,更有许多关于自然科学方面的论文和译文。五四时期国人对科学的信仰与热情高涨,科学救国论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少年中国》即以科学的精神为旗帜,将自然科学和实验科学的知识及西方近代科学的新成果引入国人视野,影响并推动了五四运动后的科学主义思潮,在近代中国自然科学传播和大众科学启蒙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出版“相对论专号”
  《少年中国》月刊的稿件多为会员对西方科学名著的译著,对西方科学家的讲学讲演译介,以及对自然科学的最新成果的介绍,所刊载的自然科学文章囊括了数学、生物学、水利学、物理学以及科学方法论等,以此对全国青年进行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的启蒙与普及。




  《少年中国》传播的自然科学内容大致可分为3个方面。一是自然科学专业方面的,主要文章有生物学方面的《生物互助论》《生物学纲要译序》《古动物学上的物种原始和变迁》;数学方面的《自然科学的进步与数学的将来》《分量论的数学基础》;物理学方面的《相对论》《大规模之无线电总站及其理论》等。二是世界科学家传记类文章,主要有《法兰西近世数学大家噶司同达布》《我所知道的安斯坦》《介绍德国水利学大家恩格司博士》等。三是谈论科学方法论方面的文章。《少年中国》还编辑出版“相对论专号”,将物理学泰斗爱因斯坦的最新学说相对论,及时准确而清晰地介绍给中国读者,使当时的中国知识界站在了世界物理学前沿,对精英知识分子的人生观和宇宙观产生了很大影响。
  作者多在自然科学方面有较高造诣
  《少年中國》的作者多为思想活跃、关心国事、献身科学的有志青年,他们大都曾留学欧美,在国外接受过自然科学系统的知识理论学习,受到过专业技术训练,有的还取得过博士或硕士学位,在自然科学技术方面具有较高造诣。他们痛感当时民族灾难深重,民众科学知识贫乏,急欲在中国进行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和大众科学启蒙,呼吁创建中国的科学事业,以此作为改革社会的途径之一。所以他们以各自的专长,通过《少年中国》月刊进行翻译或创作,普及和传播西方科学知识,介绍科学方法,提倡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扎实的学术研究和介绍,拓展了人们的视野,在当时的知识青年中掀起了探索、追求科学的热潮,影响并推动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
  (作者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责编:马京京
其他文献
01  1912年5月31日,吴健雄生于江苏省苏州太仓浏河镇,其父吴仲裔早年就读于著名的上海南洋公学,曾参加过反袁斗争。吴仲裔思想开明,提倡男女平等。吴健雄虽为女儿身,父亲倒希望她不让须眉,胸怀男儿志,积健为雄。  吴健雄七岁时便进校受启蒙教育,和其他兄弟一起读书写字。  良好的家庭启蒙和学校教育“润物细无声”,滋润、激发着吴健雄对科学的兴趣、探索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怀。1923年,11岁的吴健雄到离
期刊
李时珍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和博物学家,他倾其一生奉献给人类社会的划时代巨著——《本草纲目》,无论是对维护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还是对促进中医药学及其他多学科的进步与发展均产生了深远影响。近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播出了《典籍里的中国》之《本草纲目》,通过讲述李时珍历经近三十年修撰《本草纲目》的动人故事,致敬以李时珍为代表的中华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的意志,传承中国传统科学求
期刊
古色古香的老街,曲径通幽,王占义的三座博物馆就藏在呼和浩特闹市区的深处。  说是博物馆,其实最大的不过30平方米,最小的仅十几平方米。方寸之所,却各具特色,或放眼世界,或聚焦本地,或专精一类,最终汇成世界报刊博物馆、内蒙古史料博物馆、毛泽东图书文献博物馆,上万卷书、报,分门别类展示出来。  因为地方小,展示空间有限,大部分书、报都堆着。“我知道,这里不是展示书报的好地方,我还在努力为它们寻找归宿。
期刊
现在,只有在父亲的藏书里才能感受到父亲的气息,因为这些泛黄的书伴随了他一辈子。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我们家住劳动公园西侧的松山街,在左邻右舍几十家中,父亲的书房是唯一有点规模的,那时,父亲正在编辑着一本《海燕》文学杂志。  父亲的书房很宽敞。落地窗旁边,一张俄罗斯风格的矩形餐台用来当书桌,台面宽阔。东侧的栗色大书柜逼近天棚,四扇硕大磨花玻璃拉门里庋藏了各种书籍,望之俨然。沿墙还摆着几处日式书架,有
期刊
连环画,民间俗称小人书、图书,是我们儿时最喜欢的课外读物。它以其朴素简洁的画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成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老少咸宜的阅读佳品。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类童年读物已渐渐远离了人们的生活,但它依然能唤起人们对于童年美好的回忆。  当时的连环画大小、形状差异不大,内容种类丰富,有各种中外古典名著、民间故事、神话童话、历史的和现代的各类事件或人物、上世纪的战争题材……五花八门、应
期刊
中國人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区别君子与小人,时刻在推崇君子,贬斥小人。  如果一个人被称作君子,那简直就是人生最大的成就。反之,如果被贴上了小人的标签,几乎就会处于孤立的境地。为什么中国人要执着于区分君子和小人呢?这是人为杜撰出来的道德执念吗?其实不然。  作为农耕民族,中国人长期过着稳定的群居生活,这样的生活需要借助群体利益最大化,来保障个人利益。所以,他们看中那些以群体利益为重的人,讨厌那些破坏群
期刊
张恨水(1895年5月-1967年2月),是民国产量最高的作家。他一生创作的中长篇小说超过了一百部,多达两千万字以上,诗词、散文、杂文、时评也有一千余万字。他的小说拥有广大的读者群,曾一度“是国内唯一的妇孺皆知的老作家”。同时,张恨水无疑又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歪曲、被误解、被轻视、被冷落、被忽略、被埋没最严重、最长久的作家之一。作家解玺璋出版的《张恨水传》,重新发掘被历史尘埃湮没下的张恨水的鲜活生
期刊
在我的50多年阅读史中,毫无疑问,对我成长影响最大的一部红色经典就是《红岩》。今年是《红岩》正式出版60周年,适逢建党百年,作为当代红色经典的扛鼎之作,此书迄今重印113次,销量超过1000万册。这样一个不同寻常的巨大影响力,和这部作品感人的故事、豪迈的情怀、伟大的精神息息相关。可以说,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代共产党员崇高的情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无比的忠诚。  我庆幸自己在少年时代接触到了《红岩》,它锻造
期刊
大多数人对棉花的印象是白白的,软软的,好贴心。  除此之外,棉花的历史、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你又知道多少呢?  棉花可以纺线、织布,做成衣服。那在棉花被发现以前,人们穿什么呢?  一叶以遮羞。叶子是人类最初的衣服。原始人将叶子缠绕在身上做成衣服。  古人编织青草,从植物中抽取纤维来制作衣服。防雨斗篷是用稻草或芒草编成的,蓑笠是用一种叫弯囊薹草的叶子编成的。  再高级一些的材料就是绢。绢由蚕丝制作
期刊
我们每天都要看的书,最开始的样子就是简牍。不过简和牍是两种东西。“简”字从竹,是把竹子削成平平的一小片竖条,从上到下直直的,只能写一行字;牍,是写了字的木片,版面比较大,经常用作公文处理。现在“简牍”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个名词。不过在纸出现前的约2000年的时间里,书写上一直以竹简为主。关于这一点,我国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均可以说明。  不像甲骨文的发现那样一鸣惊人,古人用简牍来记事作文是我们一直都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