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把写作比作建造大楼的过程,那么积累素材就是收集建筑材料的过程。材料是根本,是基础。作为一个写作者,只有占有了大量的材料,才能有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也才能在写作时做到游刃有余,达到胸中有丘壑的境界。中学生的经历和感受毕竟是有限的,在教学中就需要我们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他们观察生活、积累素材。
一、用眼睛发现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的就是写作不可缺乏素材的问题。写作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但如果没有素材,无论哪个写作高手都无法写出好的文章。比如若是没有《三国志》这个蓝本,罗贯中纵使再有才也不可能写出《三国演义》。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学生为素材而头疼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占有素材?除了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老师,仅仅要求学生去观察,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方法。我是这样做的:一是让学生每天记录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至于是发生在哪儿的事情不作限制,可以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到影视剧等。这样的观察积累,是最原始的,是不带有任何加工痕迹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艺术性,随意性比较强。正是这样的观察积累,给学生打下了写作的基础。其次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找到的范本,然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比如说,朱自清说春天是温暖的。我让学生阅读了林斤澜的《春》,又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校园景象的变化。就是对校园的观察也不是面面俱到。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的是观察的代表性。要选择能够代表春天特征的景物,让学生观察。朱自清说荷花会在晚上绽放。我晚上去看了荷花,发现荷花晚上是合拢的,于是拍了照片让学生看。通过各种形式的观察,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二、用心灵感悟素材
在教学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往往喜欢写重大题材、重大事件,认为只有写这样的事情才能写出好作文。这其实是错误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要告诉学生素材的意义往往是多方面、多棱角的。作为一个写作者,要看你是写什么,要表达什么,也就是主题思想的问题。只有确立了主题思想,才能根据需要,选择素材,继而表达思想。
我们所熟知的画杨梅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杨梅就不一样,获得的印象、感悟也不一样。
比如说梁实秋的《猫的故事》。对于猫,许多人都见过,可是以猫为题材怎样写?这就是一个问题。写作需要一个触动灵感的契合点。这件事你见过了千千万万遍,但你没有想到要写它,要表现它。怎么办?等待时机,这个时机就是灵感的来临,只有达到这个状态才能下笔成文。
比如说,周一升国旗,这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事情,很多人认为没有什么可写的。我们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被老师重视。那天学校通知我,让我找一个学生在升国旗时发言。我知道这个学生音质好、大胆,事先给这个学生做了思想工作,给她鼓励、打气,让她树立自信心。经过充分的准备,周一升国旗时就让她上台了。回来后,她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谢谢老师,您给了我自信”。文章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三、靠阅读积累语言
学生写作需要有语言的积累。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告诉我们,除了学习写作方法,学习选材,还要积累语言,借鉴语言,学习表达方式。比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晓来谁染霜休醉,都是离人泪”等,语句精炼,意境优美,传颂千古,很值得学习。
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我们写作面对的是广大读者,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写作需要的是标准的书面语,需要的是优美的句子,这就需要向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他为我用。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足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无法运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我要求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向文学家们学习说话。我们的教材上所选的文章也都是很典范的文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就让学生背诵优秀的诗文,以丰富他们的语言,启迪思维。我还让学生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让他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
比如写秋的文章,刘禹锡写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欧阳修写过《秋声赋》,毛泽东写过《采桑子重阳》和《东临碣石》,当代作家峻青写过《秋色赋》,各具特色。通过对比学习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长进。
一、用眼睛发现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说的就是写作不可缺乏素材的问题。写作需要有一定的技巧,但如果没有素材,无论哪个写作高手都无法写出好的文章。比如若是没有《三国志》这个蓝本,罗贯中纵使再有才也不可能写出《三国演义》。
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经常遇到学生为素材而头疼的事情。如何让学生占有素材?除了要调动学生自身的积极性,教师的指导和引导往往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作为老师,仅仅要求学生去观察,学生会感到无所适从,因此教师要教给他们方法。我是这样做的:一是让学生每天记录自己印象深刻的事情。至于是发生在哪儿的事情不作限制,可以从家庭到学校,到社会,到影视剧等。这样的观察积累,是最原始的,是不带有任何加工痕迹的,也就是说没有任何艺术性,随意性比较强。正是这样的观察积累,给学生打下了写作的基础。其次是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找到的范本,然后启发学生有目的地观察。比如说,朱自清说春天是温暖的。我让学生阅读了林斤澜的《春》,又引导学生观察春天校园景象的变化。就是对校园的观察也不是面面俱到。俗话说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的是观察的代表性。要选择能够代表春天特征的景物,让学生观察。朱自清说荷花会在晚上绽放。我晚上去看了荷花,发现荷花晚上是合拢的,于是拍了照片让学生看。通过各种形式的观察,让学生丰富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二、用心灵感悟素材
在教学中我们会碰到这样的现象:有的学生往往喜欢写重大题材、重大事件,认为只有写这样的事情才能写出好作文。这其实是错误的认识。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要告诉学生素材的意义往往是多方面、多棱角的。作为一个写作者,要看你是写什么,要表达什么,也就是主题思想的问题。只有确立了主题思想,才能根据需要,选择素材,继而表达思想。
我们所熟知的画杨梅的事情,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观察的角度不同,看到的杨梅就不一样,获得的印象、感悟也不一样。
比如说梁实秋的《猫的故事》。对于猫,许多人都见过,可是以猫为题材怎样写?这就是一个问题。写作需要一个触动灵感的契合点。这件事你见过了千千万万遍,但你没有想到要写它,要表现它。怎么办?等待时机,这个时机就是灵感的来临,只有达到这个状态才能下笔成文。
比如说,周一升国旗,这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事情,很多人认为没有什么可写的。我们班有个学生学习成绩不好,不被老师重视。那天学校通知我,让我找一个学生在升国旗时发言。我知道这个学生音质好、大胆,事先给这个学生做了思想工作,给她鼓励、打气,让她树立自信心。经过充分的准备,周一升国旗时就让她上台了。回来后,她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谢谢老师,您给了我自信”。文章声情并茂,感人至深。
三、靠阅读积累语言
学生写作需要有语言的积累。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又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告诉我们,除了学习写作方法,学习选材,还要积累语言,借鉴语言,学习表达方式。比如“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晓来谁染霜休醉,都是离人泪”等,语句精炼,意境优美,传颂千古,很值得学习。
语言分为口语和书面语。我们写作面对的是广大读者,要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写作需要的是标准的书面语,需要的是优美的句子,这就需要向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从中汲取营养,古为今用,他为我用。
我在教学中发现学生缺乏足够的组织语言的能力,无法运用恰当的方式去表达自己所要表达的意思。优秀的文学作品为我们学习语言提供了很好的范本。我要求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向文学家们学习说话。我们的教材上所选的文章也都是很典范的文章,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我就让学生背诵优秀的诗文,以丰富他们的语言,启迪思维。我还让学生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让他们的语言和表达方式跟上时代的步伐。
比如写秋的文章,刘禹锡写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欧阳修写过《秋声赋》,毛泽东写过《采桑子重阳》和《东临碣石》,当代作家峻青写过《秋色赋》,各具特色。通过对比学习就会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长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