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研究

来源 :广西师范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long33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是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资源与环境问题胁迫的结果,其本质在于追求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核心内容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而且不损害后代人的发展。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文中简称实验区)是中国在推进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一项创举,是全球在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中的重要实践和示范活动。生态足迹模型通过将人类的全部消费所占用的生态足迹与自己所拥有的生态容量相比较来反映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压力。本文计算了2001——2012年恭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文中简称恭城实验区)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足迹,分析了12年间恭城实验区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趋势。发现恭城实验区每年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力呈逐年微幅下降趋势,由2001年0.953265hm2/人降为2012年的0.845112hm2/人,总体上变化不大。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量却呈上升状态,从2001年的1.461447hm2/人上升到2012年的2.225157hm2/人,12年间增长52.26%,年均增幅为3.90%。通过比较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大小,发现恭城实验区2001—2012年间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且人均生态赤字逐年增加,从2001年的0.508182hm2/人增加到2012年的1.380044hm2/人,增长了1.71倍。同时,本文引入万元GDP生态足迹、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以及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指标评价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结果显示,随着年度的变化,万元GDP生态足迹逐年下降,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变化不大,而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却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说明恭城实验区资源利用效益逐年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提高。为了弥补生态足迹模型生态偏向性的不足,本文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恭城实验区2001—2012年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补充评价。结果显示,恭城实验区2001—2012年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上升,综合得分由2001年的-1.191482上升到2012年的1.843500,增长2.55倍。从历年各子系统综合得分分析,恭城实验区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综合得分总体上呈上升趋势,个别年份呈下降趋势,资源环境子系统综合得分呈持续上升状态,相对而言,科技子系统综合得分波动性较大,对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影响较小。生态足迹模型具有生态偏向性,主成分分析方法则弥补了生态足迹模型对经济和社会条件考虑不周的缺陷。综合生态足迹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的评价结果,本文认为恭城实验区可持续发展能力逐年增强,但这是建立在资源消耗基础之上的较低水平向高水平发展的过渡阶段。未来要加强可持续性,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需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第三产业的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步伐,构建节约型经济;建立比较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科技转化能力;提高社会事业水平,确保恭城实验区长治久安。
其他文献
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依托自身的特色资源和地缘优势,加强地区之间的合作,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已成各地区应对竞争的新举措。2010年,湖北省率先在湘鄂渝黔四省中设立“武
2011年,全国范围内进行的第二次全国土地大调查在土地管理、宏观调控和国民经济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随着经济需求的发展,对土地利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
随国民经济及现代农业的发展,农药得到普遍使用,潜在的威胁生态环境的安全,尤其农业面源污染导致的环境问题日趋严重。人工湿地系统凭借其操作简单、去污效果好、可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等优点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成为降解水环境中污染物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通过调查分析图们江流域湿地植物,筛选典型的湿地植物作为净化对象,且以水力停留时间(HRT)、毒死蜱进水浓度、毒死蜱容积负荷及C/N为变量,调查分析了不同运行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结构的转型滞后以及城市建设的盲目推进等因素使湖北省城市空气质量状况趋于复杂。大气区域复合污染成为制约城市经济、社会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研究湖北省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湖北省各县市因地制宜地治理大气污染提供有效的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运用统计学和GIS方法从省级、市级和县级三个尺度对湖北省的三种大气污染物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然后以武汉市为研究案例
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沿海城市自然灾害的暴露程度加剧,自然灾害的强度、频度和广度不断增长,以防范为目的的灾害风险评估显得格外重要。上世纪80年代灾害研究由致灾因子论向脆弱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