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要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kh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阅读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拨动学生的心灵之弦——让学生对阅读内容产生思想上和情感上的认同,受到感动,也就是心灵的共鸣。
  一、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应先感动自己。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促进者,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应先感动自己。在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文学意境本身就是促使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很好的“召唤结构”,但由于这种“召唤结构”蕴蓄在字里行间,文学审美经验不足的学生不易感受到,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来营造另一个可视可闻可感的“召唤结构”,把字句的阅读感受、审美体验直观地展示在学生面前,以此来感染学生。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每个孩子心中最隐秘的一角,都有一根独特的琴弦,拨动它就会发出特有的音响,要使孩子的心同我讲的话发生共鸣,我自身就需要同孩子的心弦对准音调。”所以要让学生动情,教师必须先动情。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一言一行往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作学术报告式的讲解,缺乏激情的表述,会使课堂没有应有的生气,学生没有应有的激情,这将在无形之中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学习创造力。而当教师全身心投入一种特定的情境,进入一种忘我的艺术境界,将艺术作品的情思、形象再现给学生,师生间就会实现认知与情感的自然融合,这时无声的铅字就成了有声有形,令人可闻可见的动情音符。
  二、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应以激情和智慧来创设课堂情感氛围。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指出:教学法必须触及学生的情感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功能。教师应用情感教学代替唯智教学,这就要求教师要以激情和智慧来创设课堂情感氛围。课前一个充满智慧的导语;课上一个富有激情的手势,一段感情跌宕的表述,一场声情并茂的朗诵,一个真情流露的微笑……都会引导学生进入一种情感的氛围,感动学生的心灵,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引导学生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小巷深处》一文时,我在导入课题的时候,先以满文军的一曲《懂你》为阅读文章营造氛围,再饱含深情地讲述了一段感人的亲情故事。经过思想和情感上的预热铺垫后,学生内心的情感被充分调动起来,再加上在导读的过程中,我注重有感情地领读,使整个课堂自始至终都流淌着浓浓的亲情。这种氛围也感动着学生,有效地激发学生对课文的主动探索,使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对课文的阅读,得到了深刻的情感熏陶。因此,中学语文教师应该以的激情和智慧营造课堂氛围,让浓郁的课堂情感氛围叩开学生的心灵,引导学生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潜力。
  三、要拨动学生的心弦,教师应联系生活,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人在阅读过程中,只有在阅读对象和自己的直接或间接的生活经验产生意义建构时,才能形成阅读者的个人意义,这也正是产生认同和共鸣的基本前提。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一个不懂得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人是无法品味语文学习的乐趣的。教材中所选文章,诚然是古今中外的经典之作,对训练学生语文能力,提高学生思想素养,不无裨益,但教材中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距离,因此,帮助学生构建课文与生活的桥梁,使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连起来,这常常是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所在。如《背影》虽然语言朴实,但处处洋溢着父子间深沉的感情,对初一的学生来说,要读通课文非常容易,但要领会文章内在的情感比较困难。我感觉到学生之所以不能领会作品巨大的艺术魅力,原因在于平时对于亲情感知的麻木与迟钝。因此,在教学中,每每分析到父亲蹒跚地为“我”买橘子时的背影,我常常动情地结合学生家长对孩子们拳拳的爱心和行动,引导学生去回忆平常被他们忽视而今想起的非常值得珍惜的父母之爱。在这个基础上再去《背影》,他们很容易地读懂了平易朴实的字里行间所蕴蓄的浓浓情愫,也就在被感动的同时,深深地理解了作品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更容易找到情感的触动点,再次受到情感的熏陶,同时,还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积淀。
  著名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硬塞知识的办法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做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的退步。”只有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去拨动学生的心弦,才能让学生养成“钻”进书本的习惯,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交流的习惯,从文学作品之中,去发现真、善、美,去触动自己的心灵,学会感动,从而促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情感素养的提升同时,还可以为语文学习获得情感动力,把语文学习活动转化成为一种自觉的活动。
其他文献
组蛋白甲基化修饰是一种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方式,该甲基化过程可以发生在赖氨酸或精氨酸残基上并由组蛋白甲基转移酶(histone methyltransferases,HMTs)催化.随着近年来对多
  目的:通过检测胃粘膜组织中水通道蛋白蛋白表达、线粒体内腺苷酸含量来探讨水通道蛋白、线粒体与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脾虚证的相关性,进一步揭示脾失健运,聚湿生热
  目的:探讨顾护脾胃对于养生的重要性。   方法:通过翻阅大量书籍及在 CNKI 数据库查询文献,发现从怡情养性、运动锻炼、脏腑养生等方面来谈养生的著述很多。其实这许多方
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主要是由PML/RARα始动突变所致的急性白血病,PML位于15号染色体上,C末端外显子形成多种核型结构和一种细胞质结构.其中一种PML核体,具有抗肿瘤生长和抗病毒
2008年起四川省启动牧民定居计划。计划启动之后,牧民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媒体在牧民定居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作者通过发放问卷和走访的形式对牧民定居计划中的一个
  目的:研究透穴埋线法对营养性肥胖大鼠血清瘦素( Leptin, LEP)及胰岛素(Insulin, INS)水平的影响。   方法:本研究将健康雄性 SD(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成两组,
摘 要: 道德内化的生成是一个涉及诸多层面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它的实现不仅需要完善道德主体的内环境,而且要求优化道德内化形成的外部环境。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是道德内化生成的重要外在条件,应在全社会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和舆论导向,并营造积极践行道德的社会氛围,促进道德内化的生成。  关键词: 社会环境氛围 道德内化 外在条件    道德内化生成的社会环境氛围指的是借助社会舆论和各种利益机制,营造一个有利
摘 要: 具有良好的社会能力有助于学生建立和维持与父母、同伴、老师之间的积极互动,有助于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的积极发展,以及学习和认知能力的提高,因此,充分挖掘语文教育的人文资源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是可行的和必要的。本文从阅读教学、了解社会,写作训练、感悟社会,练习测试、注入社会问题,语文活动、融入社会生活,过程管理、关注社会行为五个方面对此加以阐述。  关键词: 语文教育 人文资源 培养社会能力  
文言实词是考试中文言文试题的必考内容,对文言文的测试,是中考和高考的测试要点之一。解答此类问题,考生首先要熟记中学阶段所学的文言实词,并能根据文言文阅读的语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代入检验方法  代入检验法是首选的方法,特别对选择、判断类词语解释题,最简单的莫过于将所给的义项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且无障碍之处即为正确答案。如2010年广东省梅州中考题文言文阅读《四知》“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