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的导语设计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200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好的导语是优秀的演奏家拔出的第一个音符,散发出神秘的魅力,引诱着听众渐入佳境;好的导语是教师精心打造的一把金钥匙,放射出独特的光芒,带领着学生打开知识的宝库。那么,什么样的导语才算是好的导语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 导语设计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导语设计要新奇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我国的大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动力。一篇课文的导语一旦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的跟随教师去探讨知识的奥秘。例如,在教授《济南的冬天》一文时,我告诉学生:“世界著名的避暑胜地瑞士景色最美:绿色山林,环绕着浅蓝色的湖泊,映衬着阿尔卑斯山头的皑皑白雪;悬崖上瀑布流泻,草地上鲜花盛开,无愧于‘世界公园’的美称。同学们知道哪儿的秋天和冬天最美吗?这就是我国著名的‘泉城’济南。老舍在《济南的秋天》一文中写道:‘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了瑞士,把春天的赐给了西湖,把秋天和冬天全赐给了济南。’在作者笔下,济南的秋天和冬天如诗如画,别具情致。今天,我们先来欣赏济南冬天的美景。”这样一下子激发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因此导语设计要有艺术性
  青少年学生正处于黄金时代,正值如诗年华,他们更具有强烈的爱美天性和独特的审美观,所以教师进行导语设计力求达到美感性。让优美、生动、富有诗情画意的语言给学生的美的享受,从而激起学生的审美体验,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青少年的内心世界是一片汹涌起伏、激情澎湃的大海,他们渴望拥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渴望找到强烈的情感共鸣。初中教材中的课文大多是极富有情感的,教师要感动学生时必须先感动自己,这样设计导语时才能融进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情感拔动学生的心弦,从而沟通彼此的心,让学生找到情感共鸣;从而使他们的思想情感得以陶冶,文学才智得以增长。
  总之,教师设计的导语达到美感性与情感性的结合,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让他们在美与情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
  三、导语要有知识性
  教师在设计导语时不能忽略导语的知识性。让导语和教学新知紧密联系起来,既能使学生了解本课文的学习内容,又能明确本课文的学习目标,这样,更容易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到特定的教学任务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我看来,交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识,这是最高教学技巧所在。”语文课本是一个博大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我们在运用“温故而知新”法的导语时,可以从知识点入手,也可以从题材、内容、风格处着眼。在教授朱自清的《春》一课时,我请同学们想一想,诗人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是怎样描绘春色的?(学生背诵)杜甫在《绝句》中是怎样描绘春的?(学生背诵)现在我们就欢快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是我们往往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请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色彩、姿态呢?这样,学生就很顺利地进入了课文学习。
  了解了导语的特点,课文课的导语应如何设计呢?
  1.悬念式导入法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设置疑难、制造矛盾,使学生产生种种疑惑,激起追踪溯源,急欲寻求答案的学习欲望。
  例如在讲解《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我用了这样的导语:“我们班有个同学作文中写道:我生性耿直,说话喜欢竹筒里倒豆子爽快,从不拐弯抹脚。
  眼睛里容不得半点砂子,见到同学有错误,就会毫不客气地给指出来,可这样做常常不被理解,同学和疏远了,自己感到很苦闷,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我做错了吗?”……同样是奉劝别人改正错误,邹忌却收到较好的效果,齐王不仅没有龙颜大怒,还诚恳地接受了邹忌的见议,并用于治国,取得了显著成效,是什么原因导致两种情况取得不同的结果?从中我们又可取得哪些启示呢?
  2.情境式导入法
  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进行直接描绘,或借用其它手段进行情境的创设,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和美的追求,使学生兴趣盎然,情绪感奋地自觉接受教学内容的吸引,因而对教学内容产生更深切的体味,发挥教学的“磁性作用”。
  有一次在指导写《我心目的父亲(母亲)》这一作文题时,我首先给学生放了一首《常回家看看》。歌曲放完后我问这首歌反映了什么主题?学生齐生回答:孝敬父母。然后我又了一个问题:“为什么要孝敬父母呢?”许多同学一下子还回答不出来。于是我联系问过去和现在自己对父母的情感体验,深情地告诉学生:我们取得成功时,也许父母不一定会在我拉身边,但我们在伤心、苦恼时,陪伴在我们身边的一定是我们的父母。父母的爱是世界上最纯真、最无私、最伟大的,让我们好好珍惜所拥有的一切,关心、爱戴自己的父母吧!我的这番声情并茂的开场白结束后,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眼圈红了,几个学生的眼角湿润了。随着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他们纷纷讲起父母亲的故事……
  3.激疑促思法
  这种方法实际上是老师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将疑问的“彩球”抛给学生,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在片刻的思索后,立即进入语文学习的天地中。比如上一节观摩课,此前学生都不知道课题。走进教室,老师朗颂了诗人艾青的这样一首诗:“她躲在峡谷|她站在山崖上|你不理她|她不理你|你喊她,她喊你|你骂她,她骂你|千万不要和她吵嘴|最后一声总是她的。”接着老师问学生:“这首诗揭示了一种奇妙的自然现象,有谁知道这是一种什么现象?”瞬间即有学生纷纷举手回答:“回声”。老师马上肯定说:“对,就是回声。回声的原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说明文——《回声》。”激疑促思还须把握以下几个尺度:疑不可深,深则激不起思维的火花;疑不可浅,浅则流于平庸,索然寡味;疑不可与课文无“缘”,无缘”则似拉郎配,无异于老师在演奏序曲时跑了调。
  4.温故知新法
  语文课本是一个庞杂,却又自成序列的知识体系。前后的知识点、题材内容、艺术风格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温故知新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东西,在“知彼”之后再来“知此”,引“故”为“新”所用。“温故”时不仅可以由老师归纳概括,还可以由学生直接参与陈述、讨论得出结论。
其他文献
化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化学课程应该体现启蒙性、基础性。要提供给学生未来发展所需要的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科学方法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正因如此,目前化学教学中对学生所学知识的难度要求普遍降低,而对答题的规范化要求却越来越提高。而现实情况却是在各种化学检测甚至包括高考化学考试中,由于学生答题不规范而导致的失分现象却十分突出。笔者认为:对学生规范化答题能力的培养是高三
摘要:职高生英语基础本身较差,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的心理问题,成为学习英语的障碍,并严重影响英语学习的效果。职高生英语学习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来自于社会、家庭、教师和学生自身等方面,强化英语学习动机,克服消极情绪,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提高英语学习兴趣,是有效提高职高生英语学习效果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职高 英语 动机 情绪 自信心 兴趣  一、职高生英语学习中的心理问题  1、职高生欠缺学习动
摘要:进入信息社会,语文学科利用多媒体如何实现对学生的人文熏陶,已引起越来越多的教育人士的关注。本文从借助多媒体,有助学生认识的提升;有助于学生在语文课堂上情感升华;有助于学生心灵的陶冶;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培养四方面探讨。  关键词:多媒体 人文 渗透  现实的语文教学里,教育教学脱离人文性的现象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在实际教学中,语文教育偏重应试的工具性价值,忽视了学生在教育教学中的本体地位已经不是新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下达,对于地理学科而言,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必须变革“学科中心”“知识本位”下的地方志式的地理课程,努力创设一种以区域地理和乡土地理作为学习载体的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能力和探究意识,使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关键词:地理 新课程 课堂教学  一、转变观念,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激情  教师要想学生主
摘要:情境教学法是高中生物教学落实新课改要求的有效途径之一,笔者在本文中就情境教学法总结了创设情境三个原则,探讨和归纳了情境教学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关键词:学习 情境教学法 高中生物 教学  1、情境教学法中创设情境的原则  情境的创设要富含知识、融入情感、注重体验。笔者认为,创设情境需要坚持以下三个原则:  1.1情境的内容必须围绕教学知识  比如在讲授“酶的特性”时,“为什么妈妈
摘要:新课程改革是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良好机遇,同时也对我们在教育领域里创新提出了挑战;新课程改革,究其实质,是以人为本,从根本上改变教育目标,以更好地培养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创新型人才。作为一名基础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刻地领会和把握这一改革的实质,在教学实践中大胆创新,锐意探索:如何做到以人为本呢,我想,第一要义是在课堂上把主动权切切实实地还给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真正
摘要:新课标指出:“学生的学习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新的学习方式是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师成为学习情境的创造者,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  关键词:高中语文 课堂教学 自主探究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质量体现了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如何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改革课堂教学,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融入到日常的教学
新课改实施以来,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目标尤其突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追求和实现。如何运用思想政治课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确立崇高的信念和理想,正确对待人生和社会,应是每位政治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1、高考前夜  在2002年高考的前一个夜晚,学校安排学生到科技楼物理实验室温书,那天的教室格外安静,不知是谁选择了一段轻音乐低吟着,我深情地注视着每
古人说:“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我们往往会发现,同学们中作文程度差异明显,在一大部分稚嫩之作中,总有那么一些同学的作文让老师都拍案叫绝。稍作了解,便会发现,这些同学之所以“会写”,完全缘于他们已养成了良好的写作习惯,平时注意多看、多思。多看了,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了,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作文程度差的同学,总是非常羡慕那些作文屡屡被拿来当范文的同学,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不懂或不太懂的字、词、句、段,以便教师给予有的放矢的辅导,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朱嘉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其有疑;有疑者,须教无疑,到这里才是长进。”那么,在教学中怎样“须教其有疑”,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质疑的氛围,让学生敢问  课堂上,教师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