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又是推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能够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这样既不利于调动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同时也扼杀了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热情。所以,在新课改的指导下,要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建立适应素质教育的新型体育教学课堂。
一、激发兴趣,首当其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知道,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要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学习目的教育,并尝试实行柔性管理,营造宽松环境。首先是基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前教师是“为教而教”,现在要变成“为学而教”。还有,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理,个性较强,渴望被重视,也渴望成才,民主意识很强,故柔性管理要引入体育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对待不同素质和不同地区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及需求,给予不同的“待遇”。因为每个学生爱好不同,各个学校条件也不一样,各个地区的学生是不同的,而我们却用同样的课程来实施体育教育,当然会使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如果教学内容丰富,可供教学选择的教学项目丰富多彩、多种多样,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准备互动,靓丽风景
体育课开始前,准备活动必做。以往的准备活动,无非是跑步和徒手操,时间一长,教师懒惰,学生麻木。中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世界更是丰富多彩,所以我们的准备活动要改进。作为体育教师,要用多变的准备活动来增添体育课堂的色彩,比如增加有趣的游戏、健身操和街舞等活动内容,总之社会流行什么,我们就介绍什么,就做什么。教学实践证明,多变的准备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眼前一亮,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学生和老师的感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还能树立他们的信心。在设计准备活动时,老师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准备活动的设计中来,如设计游戏、制定规则、编各式各样的舞蹈等等。学生通过搜集准备活动的素材,学会了加工整理,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的优势,更加能够培养他们合作和探究的精神。自己设计的准备活动,大家做起来都非常珍惜,因为它融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聪明和兴趣。当然,在做准备活动方案时,老师要及时引导,使活动切合实际、积极向上,不应偏离教学内容和目的。
好的准备活动确实是体育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能让学生动得安全、学得开心、玩得尽兴,能打通与教材内容之间的通道,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四、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情感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要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和学生多交流,与学生建立朋友式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该严肃时一定要板着脸,决不含糊(特别是危险性运动项目如:单、双杠、铅球等)。但是,该愉悦时一定要融入其中与“民”同乐,与学生共享体育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这种“阴”“晴”转变的“变脸”只要要恰当、得体,就能使课堂气氛变的活跃有序,就能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这样不但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应时、应境、应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面目,以“变脸”的形式来领导和建立协调、和谐、欢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调节课堂生机,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这种“变色龙”式的教学方法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学校体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明确健康的新观念,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主张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使学生从"让我学"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为激发、引导、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塑造、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从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进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造就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坚信,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
一、激发兴趣,首当其冲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大家都知道,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学科之一,更是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少的。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要采用适合学生年龄和心理发展水平的学习目的教育,并尝试实行柔性管理,营造宽松环境。首先是基于教师教学思想的转变,认识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以前教师是“为教而教”,现在要变成“为学而教”。还有,现在的学生不好管理,个性较强,渴望被重视,也渴望成才,民主意识很强,故柔性管理要引入体育教学实践。
在教学中,对待不同素质和不同地区的学生,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充分了解不同学生的差异及需求,给予不同的“待遇”。因为每个学生爱好不同,各个学校条件也不一样,各个地区的学生是不同的,而我们却用同样的课程来实施体育教育,当然会使部分学生不喜欢体育课。如果教学内容丰富,可供教学选择的教学项目丰富多彩、多种多样,那么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二、准备互动,靓丽风景
体育课开始前,准备活动必做。以往的准备活动,无非是跑步和徒手操,时间一长,教师懒惰,学生麻木。中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的世界更是丰富多彩,所以我们的准备活动要改进。作为体育教师,要用多变的准备活动来增添体育课堂的色彩,比如增加有趣的游戏、健身操和街舞等活动内容,总之社会流行什么,我们就介绍什么,就做什么。教学实践证明,多变的准备活动不仅能让学生眼前一亮,还能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增进学生和老师的感情,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提高了,还能树立他们的信心。在设计准备活动时,老师要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学生参与到准备活动的设计中来,如设计游戏、制定规则、编各式各样的舞蹈等等。学生通过搜集准备活动的素材,学会了加工整理,同大家一起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充分发挥了他们各自的优势,更加能够培养他们合作和探究的精神。自己设计的准备活动,大家做起来都非常珍惜,因为它融入了学生的自主意识、聪明和兴趣。当然,在做准备活动方案时,老师要及时引导,使活动切合实际、积极向上,不应偏离教学内容和目的。
好的准备活动确实是体育课上一道靓丽的风景,它能让学生动得安全、学得开心、玩得尽兴,能打通与教材内容之间的通道,让学生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去学习更多的知识。
三、改革课外体育活动,发展学生的特长。
素质教育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是有效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过程。体育教学的完整过程,应包括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的教学不是传授体育知识和技术,而是引导学生根据计划、要求、自身兴趣、爱好进行各种体育活动项目的练习。教师在必要时进行示范、指示、辅导、总结。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应采用选择性自由组合的形式。根据学校现有的条件、学生的需要和兴趣打破原来的班级分组,实施年级分组开放和实施一些普及性和兴趣性较强的体育活动项目,采用单项俱乐部制。各俱乐部由有体育特长的学生负责,为学生提供选择的自己练习手段、练习难度、练习伙伴,创设自主练习的氛围。聘请有体育特长的文化课教师进行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在体育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使学生充分理解参加体育活动的必要性,结合参加体育活动的乐趣,建立良好的体育生活态度,并获得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充分利用双休日,开展课外体育竞赛。这种体育竞赛,变以前的“选手竞赛”为现在的群体竞赛,扩大竞赛参赛人员,让所有俱乐部成员都能参加。选择有组织才能、活动能力和责任心强、技术水平高的同学担任竞赛的组织工作,由学生自己担任裁判工作,对待学生裁判应先培训后上岗。
四、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我国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而且是绝对的权威者。多年来,教师已经习惯了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却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自己的要求“格式化”。情感是联系人与人之间的纽带,要缩小师生之间的距离,就必须和学生多交流,与学生建立朋友式教学法。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影响的,因此,处于主导地位的教师该严肃时一定要板着脸,决不含糊(特别是危险性运动项目如:单、双杠、铅球等)。但是,该愉悦时一定要融入其中与“民”同乐,与学生共享体育活动带给我们的快乐,这种“阴”“晴”转变的“变脸”只要要恰当、得体,就能使课堂气氛变的活跃有序,就能使师生关系变得融洽,这样不但能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且更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应时、应境、应情况变换自己的角色、面目,以“变脸”的形式来领导和建立协调、和谐、欢乐的师生关系;不仅能调节课堂生机,而且能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这种“变色龙”式的教学方法又何乐而不为呢?
总之,学校体育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明确健康的新观念,紧紧围绕促进学生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方面的发展需要改进体育教学模式。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主张全面育人为出发点和归宿,面向终身体育,从情感教学入手,强调乐学、好学、育体和育心相结合,使学生从"让我学"的被动状态中解放出来,为激发、引导、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培养、塑造、发展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力,使他们从中磨练意志、陶冶情操,进而达到身心全面和谐发展。我们体育教师要改变观念,解放思想,运用新的有用的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潜在创造因素,不断培养学生的潜在能力,造就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我坚信,只要通过坚持不懈地共同努力,我们一线教师一定能将新课程改革真正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