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体兼擅一代师表

来源 :文物鉴定与鉴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wei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赵孟頫作为宋皇室后裔出仕元朝,因才华出众受到元代皇帝的宠爱。他的一生可谓“荣际五朝,名满天下”。其晚年“官居一品”,书画艺术堪称一代典范。本文将从书艺概况、书法风格、书学渊源及后世影响四个方面对其书法艺术进行解读,探讨赵孟頫书法艺术背后的精神内涵。
  关键词:尚古;中庸;诸体兼擅
  赵孟頫是元代书法第一人,不仅受元代统治阶级的喜爱,在文人墨客之间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其楷书后世入选“四大家”之一,行书也是后世争相效仿的典范,影响了其后整个书法界的发展。他作为宋末的皇室后裔,自幼家教严谨,是历史上唯一一个可以称得上诸体兼善的书家。他开启了“元尚态”的新思潮,是同二王、宋四家一样开宗立派的大家。
  1 赵孟頫书艺概况
  赵孟頫(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鸥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南宋末至元初著名的书法家、画家、诗人,宋太祖赵匡胤十一世孙、秦王赵德芳嫡派子孙,历任集贤直学士、奉议大夫、朝列大夫、浙江等处儒学提举。官至翰林侍读学士、荣禄大夫,从一品。封魏国公,谥文敏。他是元代官场上职位最高的“南人”,博学多艺,诗书画印俱佳,被称为“元人冠冕”。他还通晓诗文,通晓音律,精于鉴藏,这其中又以书画影响最大,与唐代的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并称于“楷书四大家”。
  《元史》本传云:“(赵)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明代何良俊也评其“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之大成者,赵集贤也,盖其于篆隶真草无不臻妙”[1]。
  值得一提的是,自楷书在唐代盛行以来,四大家中唯一一个非唐代书家的即是相隔百年的元代赵孟頫,他在楷书领域成为了开宗立派的一代大家。他的楷书不仅继承了魏晋时期不激不励的中和书风,还融行书笔意于楷书中,寓法度于自然之中。
  他的小篆取法李斯和李阳冰,并写入印章,世称元朱文,风靡一时。其籀书与隶书也相当出众,弟子杨载在《赵公行状》中提到:“篆则法《石鼓》《诅楚》,隶则法梁鹄、钟繇。”他的这种身体力行使篆、隶在元代得以复兴发展。除此之外,赵氏的“尚古”可以说是以“钟王”为主的全面恢复,就连自晋之后鲜少问津的章草也成为子昂的取法对象。由于章草持续时间短,赵孟頫主要取法《皇象急就章》(刻帖),并频繁临写。
  然而他的書法成就主要集中于行书上,他的行书技法高妙,尤以笺启最为突出。这主要得益于其全法右军,不流入异端且气韵生动。其中明代的方孝孺评价最为形象:“子昂书如程不识将兵,号令严明,不使毫末出法度外,故动无遗失。文敏妙在真行,奕奕得晋人气度,所乏者格力不展。”[2]
  2 赵孟頫书法风格
  赵孟頫的书法有两个特点:一是尚古,直追魏晋;二是中庸,媚而不俗。
  他的“复古”体现在一生追慕“二王”上,且日日勤加练习并反复求索。再加上出仕元朝,使得他得以见到许多内府真迹,这对于他理解魏晋书风具有重要的意义,诸如《快雪晴时帖》《定武兰亭本》等都有其跋语。其在临《十七帖》中跋:“于一日之间,所闻见者,已得三本,乃知此帖盖为公平日书课。”他不仅把看帖、读帖、临帖作为日日的功课,还不断地付诸实践。他以《兰亭序》作为参照,多次临写《洛神赋》篇,至今存世的就达六种之多。他的“复古”主张肩负着振兴传统文化的巨大使命,又和元代统治者亟待以文化共融来打破民族矛盾的需求不谋而合。自南宋以来书法界过分“取意”,追求苏、米的率性而流于皮相,赵孟頫这种“超迈唐宋,直追魏晋”的主张无疑成为了当时发展的主流趋势。
  他在“尊古”的同时也极力要求推陈出新。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他一改宋代“尚意”而转向“尚态”,在不偏不倚之中追逐着魏晋遗韵。他主张临帖需严谨,“欲肆不得肆,欲谨不得谨,然与其肆也,宁谨”[3]。他的这种适度地把握非身临其境无法理解,也难怪乎历史上诸如董其昌、傅山早年妄以其“贰臣”的经历评价其书法作品“软美媚俗”,而到了晚年又转而自愧不如。细观其存世书作,尤其是中年的行书作品,不难发现正如钱良右评价的一样“瘦不没筋,肥不没骨”。赵孟頫的作品是这种粗看均匀柔媚,细品则如“担夫争道”,井然有序,各有千秋,且和而不同,违而不犯。
  综上所述,赵孟頫是一个极致的人,他一生追求完美。然而面对异族统治,虽出仕却一直难被重用,不得已之下寄情山水书画,这恰恰使其艺术生命得以提升延续。他积极地在这场“复古”浪潮中,寻求趣味与法度的和谐统一,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重塑元代独有的审美情趣。
  3 赵孟頫书学渊源
  赵孟頫一生都在积极地提倡“复古”,这里的“古”主要指魏晋时期。明代宋濂(1310—1381)在跋赵孟頫《浮山远公传》时就总结到:“赵魏公之书凡三变,初临思陵(宋高宗),中学钟繇及羲、献,晚乃学李北海。”《褉帖源流》题跋中,赵孟頫自己回忆说:“余往时作小楷,规模钟元常。”他在《哀鲜于伯几诗》中也说:“我时学钟法,写君墓志铭。”从中可以看出钟繇是其早期的取法对象,而他的一生都专注于二王,并把二王书风定为学习书法的准则。他认为:“若令子弟辈,自小便习二王楷法,如《黄庭》《画赞》《洛神》《保母》,不令一毫俗态先入为主,如是而书不佳,吾未之信也。”[4]他一生在《兰亭》上下的功夫最深,并传有《兰亭十三跋》。其中肯定了《定武兰亭本》的重要性,提出了“用笔千古不易”的主张,尊王羲之为书法典范,并下了苦功。第五跋曾强调:“昔人得古刻数行,专心而学之,便可名世。况《兰亭》是右军得意书,学之不已,何患不过人耶?”
  赵孟頫一生虽然都在“复古”,但却并非仅局限于单纯的“拟古”。他善于探讨艺术的本质,强调在经典中去继承发展,不随波逐流,避俗从雅。他在《与王芝书》中说:“近世又随俗皆好学颜书,颜书是书家大变,童子习之,直至白首,往往不能化,遂成一种臃肿多肉之疾,无药呵差,是皆慕名而不求实。向使书学二王,忠节似颜,亦复何伤?吾每怀此意,未尝以语不知者。流俗不察,便谓毁短颜鲁公,殊可发大方一笑。”这是针对南宋以来书法风格多流于表象而提出的寻求书法本源,对于恢复书法正统的确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
  4 赵孟頫在元朝的地位及对后世的影响
  赵孟頫在元代能够得以重用,虽然与当时统治者极力想缓和民族矛盾有关,但赵孟頫的才华学识之高仍是最主要的客观原因。这一观点从当时元仁宗的描述中能够得以印证:“帝尝与侍臣论文学之士,以孟頫比唐李白、宋苏子瞻。又尝称孟頫操履纯正,博学多闻,书画绝伦,旁通佛、老之旨,皆人所不及。”[5]在书坛与之齐名的鲜于枢曾在其三十八岁所书《过秦论》卷后跋:“子昂篆、隶、正、行、颠草俱为当代第一,小楷又为子昂诸书第一。”可见,赵孟頫的确是书法史上少有的诸体兼擅的书法家。
  他的书法影响之大在元、明、清三代可谓无出其右,胡汲仲曾说:“上下五百年,纵横一万里,举无此书。”[6]元末昆山人卢熊也云:“本朝赵魏公识趣高远,跨越古人,根柢钟王,而出入晋唐,不为近代习尚所窘束,海内书法为之一变。”[7]受赵派书法影响在元代赵孟頫有友人鲜于枢、邓文原等,同时,他亦培养了一众门生,如虞集、钱良佑、朱德润、柯九思、康里巎巎、张雨等均以赵氏为宗。直到明代,赵孟頫的书风仍是广大文人钟情学习的榜样。清代的乾隆皇帝亦酷爱其书,一时风靡朝野。纵观整个书法史,赵孟頫堪称一代宗师,书艺称雄一世,冠绝古今。
  参考文献
  [1]何良俊.四友斋丛说[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明)杨慎.墨池琐录[M]//王文才.杨升庵丛书.成都:天地出版社,2003.
  [3]赵孟頫.松雪斋书论[M]//吴添权.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
  [4](元)赵孟頫.宋元明人诗笺册[J].书法丛刊,1992(29).
  [5](明)宋濂等.元史(卷127)[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元)陆友.研北杂志(卷下)[M].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7]卞永誉.式古堂书画汇考[M].北京:正中书局,1958.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就浙南地区南宋佛塔丽水灵鹫寺石塔的历史沿革、结构形制、工艺特征、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突出反映了佛塔的精湛工艺和极具匠心,对研究宋代佛教文化和佛塔形制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关键词:灵鹫寺石塔;结构形式;工艺特征;历史价值  1历史沿革  灵鹫寺石塔俗称七佛宝塔、灵山寺塔,原建在灵山之上的灵鹫寺(也称灵山寺)寺宇山门前,一直由寺院管理维护。20世纪50年代末筹建瓯江大型水库,因丽水
期刊
摘要:定鼎门遗址是隋唐洛阳城郭城正南门,遗址文化丰厚,现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其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文章探讨了遗址的优势和短板,并就遗址的保护开发提出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定鼎门遗址;优势;短板;保护开发  定鼎门是隋唐洛阳城外郭城正南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第二年投入使用,时称“建国门”,到了唐代改称“定鼎门”。遗址位于洛阳市洛龙区古城路和龙门
期刊
摘 要:建于晚清时期的东阳下石塘德润堂是东阳清嘉庆咸丰年间民居建筑的杰作之一,也是东阳仅存的一幢厅堂一个村的孤例,更是东阳古建筑发展多样化和东阳古建筑传承的重要实例。本文通过对其建筑空间布局以及装饰艺术形态的深入探析,从其建筑布局、设计思想、结构技术以及构造形式、装饰形态等多个层面总结东阳古民居建筑体系的艺术特色及营造特点,进而探索对其保护和传承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晚清时期;东阳古民居;空间布
期刊
摘要:大遗址由于占地面积大、历史文化价值高,其管理工作往往难度很大,需要与区域经济和社会文化紧密联系起来,合理配置行政资源,将大遗址保护理念贯彻到管理工作当中。文童以锁阳城遗址为例,结合大遗址保护理念进行分析,并围绕着我国文化遗产事业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创新,提出了一些科学、合理的管理建议。  关键词:大遗址保护理念;文化遗产事业管理;锁阳城遗址  文化遗址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资源和财富,它见证了文化
期刊
摘 要:位于湘江之畔的唐代长沙窑,是第一个将书画艺术和制瓷工艺完美结合的瓷窑。长沙窑山水画讲求以形写神,寓诗于画,追求画外之境,创造出一种“画中有诗”的明秀诗境,有着超越绘画艺术界限的诗境美,展现了大唐辉煌灿烂的艺术风貌。  关键词:长沙窑山水画;以形写神;画中有诗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繁荣兴盛,中外贸易发达,各民族文化交流频繁,文化艺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长沙窑位于湘江之畔,盛
期刊
摘 要:李叔同故居纪念馆于2016年成功购藏弘一大师有关抗日誓言之信札。该文物是1937年11月李叔同(弘一大师)写给再传弟子克定法师(俗名刘儒)之子刘光华的一封信札,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价值,更蕴含着李叔同极其宝贵的大爱精神和爱国情怀。  关键词:李叔同;信札;文物;赏析  1 李叔同是享誉中外的文化名人  李叔同(弘一大师)1880年出生于天津,1942年圆寂于福建泉州,是近代天津走出的杰出文
期刊
摘 要:文章通过“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这个展览设计项目,探索大型综合性展览设计中展览风格、空间展线与柜内设计三者之间内在相互的关联,对展览设计中各个相关细节进一步进行梳理,以一个完整的设计实例,论述在具体展览设计中应如何合理统筹安排每个设计环节的工作程序。  关键词:风格;展线;色彩;形式  2017年5月上海博物馆举办了“茜茜公主与匈牙利:17-19世纪匈牙利贵族生活
期刊
摘 要:汉代随着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大繁荣,其墓葬及随葬品丰富多样,品类齐全,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习俗和生活。莒地汉代墓葬分布广泛,本文从出土的汉画像石、玉衣、随葬陶器等方面来探析汉代重孝厚葬、崇玉用玉、事死如生的社会习俗,立体化呈现汉代繁荣的社会景象。  关键词:汉代;莒地;墓葬;习俗  汉文帝二年(前178)置莒地为城阳国,封刘章为城阳王,都城莒。此后至汉末,多为王都,近200年。在日照海曲汉墓
期刊
摘要:文章通过问卷法了解黄埔军校旧址纪念馆“志在冲天——中国空军的抗战记忆展”观众基本信息和分布特点,并在此基础上搜集到访观众对展览的印象、评价、意见等数据,了解公众态度,挖掘观众对陈列展览的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以期为我馆进一步完善陈列展览工作提出有效的参考意见,从而不断提升服务质量,争取公众的满意和支持。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展览;观众研究;问卷调查  1总体目标  本次观众调查通过问卷法了解
期刊
摘 要:釉里红是用铜红料在胎体上描绘出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中一次烧成。釉里红在元代烧制成功,明代釉里红的烧造盛行于洪武朝。其制作工艺与青花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釉里红是用氧化铜作呈色剂,而青花则用氧化钴作呈色剂。  关键词:洪武;釉里红  1 洪武釉里红概述  釉里红是用铜红料在胎体上描绘出纹饰,然后施透明釉,在1300℃的高温中一次烧成。其制作工艺与青花几乎完全相同,区别仅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