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对城市地区的公共语言标牌的研究成为世界各地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逐渐发展为现如今对某个地区语言景观的研究。该文则以作为甘肃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地区——甘南州夏河县为例,旨在研究甘肃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如何构建。
【关键词】公共语言标牌 语言景观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语言景观的研究一度成为各个领域的热点议题。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包括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心理学。国内国外的学者,尤其后者,已经在此研究议题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国内在此议题上的研究还为数不多,而且大多数都以较为繁华的城市为研究对象,而本研究试图以甘肃省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为对象,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如何构建。
二、文献综述
自“语言景观”一词出现后,有诸多不同领域学者已对其进行定义。在语言学领域里,最先由Landry 和Bourhis(1997)两位学者对其定义,他们认为“语言景观”的涵义为:“某个特定的地方、地区或者城市群的语言景观,由该地理区域内的交通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机构上的标牌上的语言所共同组成。”由此,Gorter(2006)总结语言景观关心的是在公共领域里以书面形式的语言应用,既包含了公共标牌的“公示语”,也包含私人和商业的标牌语言。而后,Sebba(2007)进一步提出“运动中的话语”的概念,他认为固定的招牌可以体现出某个特定社会里多语言构成,但是还应该包括“移动的”和“非固定”的公共文本,比如小册子、钞票、邮票、车票、招贴、宣传海报以及传单等。计算机和数码摄影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简捷而低成本的拍照和存档法成为当今研究语言景观最主要的采样方法。素材采集完毕之后,研究者便对其进行分析。此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第一种是比较传统的语言学归类分析方法,最典型的为Heubner(2001)设计的多元现象组合表格。该方法分别从书写法、词素、句法三方面对某一标牌的文字组合进行独立结构,然后再进行语言景观分析。第二种是研究者最常采用也最有效的语言景观归类分析法。如:可以通过语言的数目、双语以及多语标牌的特征、语码的呈现方式、语码的相对位置、尺寸、颜色以及字体、不同语码之间是否存在翻译等现象,以此反应出一个地区的语言景观状况。本文正是采用语言景观归类分析法,从以下几方面对所采集的素材进行分析:语码的呈现方式、语码的相对位置、尺寸、颜色以及字体。
(2)甘南州夏河县的语言标牌具体呈现出什么特点?
2.研究对象。本文以甘南州夏河县为研究环境,素材取自于该县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拉卜楞寺以及其周围环境,还有贯穿该县的主要街道——扎西奇街。拉卜楞寺,也称扎西奇寺,处于夏河聚宝盆位置,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扎西奇街也因拉卜楞寺处于该街西边位置而得以此名。以这两处为研究背景,最能阐释该研究所要探究的问题。
3.研究步骤。首先,本文采用拍照法进行取材。拉卜楞寺内,任何标有语言的标牌都算在研究范围内。扎西奇街是该县的主要街道,夏河县政府也处于这条街内。该街西起夏河县进口,东至拉卜楞寺。但由于进口附近的语言标牌不集中,因此本文从该街西边标牌较为集中的地段开始算起,直至拉卜楞寺(不包括)。在该街取材时,只对商店标牌进行拍照记录。最终共采集照片326张。然后,对照片进行分类,使用最基本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并以图表的方式将研究结果进行呈现。并选择个别照片进行详细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包含藏语的标牌占到总数的49.1%(8 108 43 1=160),但是藏语单语标牌只占5%。包含汉语的标牌占到总数的97.2%(10 1 15 108 136 3 43 1=317),这说明虽然夏河县为藏区,多数居民为藏民,但是作为甘肃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城市,不能只以当地语言为主,要考虑到游客的因素,因此要多以汉语、汉语拼音为中心,英语为辅助语言。包含汉语拼音的标牌占43.3%(1 136 3 1=141),添加汉语拼音主要是为了推广普通话,也是汉字的音系表征。而包含英语标牌的则只有19.0%(15 3 43 1=62),而且大多数包含英语的标牌都出现在拉卜楞寺内以及市区内的旅馆标牌中。
2.标牌特点。这一部分主要对多语标牌的构造进行详细分析,主要从各语码的凸显程度、语码相对大小、语码颜色以及字体是否异同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所要分析的第一个标牌特点是二语或多语标牌上语码的顺序,结果见表三。
【关键词】公共语言标牌 语言景观 甘肃少数民族地区
一、引言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对语言景观的研究一度成为各个领域的热点议题。不同领域的学者纷纷对其进行研究,包括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符号学以及心理学。国内国外的学者,尤其后者,已经在此研究议题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而国内在此议题上的研究还为数不多,而且大多数都以较为繁华的城市为研究对象,而本研究试图以甘肃省具有民族特色的城市为对象,分析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景观如何构建。
二、文献综述
自“语言景观”一词出现后,有诸多不同领域学者已对其进行定义。在语言学领域里,最先由Landry 和Bourhis(1997)两位学者对其定义,他们认为“语言景观”的涵义为:“某个特定的地方、地区或者城市群的语言景观,由该地理区域内的交通路牌、广告牌、街道名、地名、商铺招牌以及政府机构上的标牌上的语言所共同组成。”由此,Gorter(2006)总结语言景观关心的是在公共领域里以书面形式的语言应用,既包含了公共标牌的“公示语”,也包含私人和商业的标牌语言。而后,Sebba(2007)进一步提出“运动中的话语”的概念,他认为固定的招牌可以体现出某个特定社会里多语言构成,但是还应该包括“移动的”和“非固定”的公共文本,比如小册子、钞票、邮票、车票、招贴、宣传海报以及传单等。计算机和数码摄影术的发展和普及使得简捷而低成本的拍照和存档法成为当今研究语言景观最主要的采样方法。素材采集完毕之后,研究者便对其进行分析。此时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分析方法:第一种是比较传统的语言学归类分析方法,最典型的为Heubner(2001)设计的多元现象组合表格。该方法分别从书写法、词素、句法三方面对某一标牌的文字组合进行独立结构,然后再进行语言景观分析。第二种是研究者最常采用也最有效的语言景观归类分析法。如:可以通过语言的数目、双语以及多语标牌的特征、语码的呈现方式、语码的相对位置、尺寸、颜色以及字体、不同语码之间是否存在翻译等现象,以此反应出一个地区的语言景观状况。本文正是采用语言景观归类分析法,从以下几方面对所采集的素材进行分析:语码的呈现方式、语码的相对位置、尺寸、颜色以及字体。

(2)甘南州夏河县的语言标牌具体呈现出什么特点?
2.研究对象。本文以甘南州夏河县为研究环境,素材取自于该县较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拉卜楞寺以及其周围环境,还有贯穿该县的主要街道——扎西奇街。拉卜楞寺,也称扎西奇寺,处于夏河聚宝盆位置,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而扎西奇街也因拉卜楞寺处于该街西边位置而得以此名。以这两处为研究背景,最能阐释该研究所要探究的问题。
3.研究步骤。首先,本文采用拍照法进行取材。拉卜楞寺内,任何标有语言的标牌都算在研究范围内。扎西奇街是该县的主要街道,夏河县政府也处于这条街内。该街西起夏河县进口,东至拉卜楞寺。但由于进口附近的语言标牌不集中,因此本文从该街西边标牌较为集中的地段开始算起,直至拉卜楞寺(不包括)。在该街取材时,只对商店标牌进行拍照记录。最终共采集照片326张。然后,对照片进行分类,使用最基本的统计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并以图表的方式将研究结果进行呈现。并选择个别照片进行详细分析。

从表中可以看出包含藏语的标牌占到总数的49.1%(8 108 43 1=160),但是藏语单语标牌只占5%。包含汉语的标牌占到总数的97.2%(10 1 15 108 136 3 43 1=317),这说明虽然夏河县为藏区,多数居民为藏民,但是作为甘肃一个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城市,不能只以当地语言为主,要考虑到游客的因素,因此要多以汉语、汉语拼音为中心,英语为辅助语言。包含汉语拼音的标牌占43.3%(1 136 3 1=141),添加汉语拼音主要是为了推广普通话,也是汉字的音系表征。而包含英语标牌的则只有19.0%(15 3 43 1=62),而且大多数包含英语的标牌都出现在拉卜楞寺内以及市区内的旅馆标牌中。
2.标牌特点。这一部分主要对多语标牌的构造进行详细分析,主要从各语码的凸显程度、语码相对大小、语码颜色以及字体是否异同作为分析的出发点。所要分析的第一个标牌特点是二语或多语标牌上语码的顺序,结果见表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