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沙珊瑚礁区波纹钩鳞鲀(Balistapus undulatus)食性和营养级分析

来源 :热带海洋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jiu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波纹钩鳞鲀(Balistapus undulatus)是一种在热带珊瑚礁海域中广泛分布的杂食性鱼类,研究其自然环境中的食物组成有助于了解其食物来源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地位.但目前的认识仅限于他们是珊瑚礁区的海胆捕食者,对其准确的食物组成和生态功能定位尚不清晰.本研究于2017年夏季在南沙珊瑚礁区采集了波纹钩鳞鲀样品,通过特异性引物扩增波纹钩鳞鲀消化道中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Ⅰ)基因,以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其现场食物组成,并测定了碳、氮稳定同位素以分析其营养级.研究结果显示,波纹钩鳞鲀摄食的食物种类有13种,分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脊索动物门(Chordata)和环节动物门(Annelida).其中最主要的食物来源是节肢动物门扇蟹科的蟹类,如滑面蟹(Etisus sp.)、Luniella pubescens、皱纹花瓣蟹(Liomera rugata)等,分别占61.8%、6.7%和1.8%.鱼类也有一定的贡献,占总食物序列的23.5%.同位素结果显示其营养级为3.71±0.07,与分子检测的结果相符.研究结果表明波纹钩鳞鲀的主要食物是小型甲壳类动物以及植食性鹦嘴鱼,这拓展了以往对波纹钩鳞鲀所扮演生态角色的认识.
其他文献
Assimilation of satellite-derived relative humidity(Satellite-RH)is capable of improving sea fog forecasts by satur-ating the background in the observed foggy areas.Previous studies have achieved saturation by increasing the mois-ture only(Method-q).Howev
2016年10月采自北部湾海域的1尾鱼类标本经鉴定为线鳍鲆属Taeniopsetta Gilbert,1905的眼斑线鳍鲆Taeniopsetta ocellata(Günther,1880),隶属于鲽形目Pleuronectiformes鲆科Bothidae,这是该属和种首次在中国大陆海域的报道.线鳍鲆属的主要形态特征包括:体长卵圆形;双眼位于头左侧;口小;有眼侧和无眼侧均有1行小尖牙;鳞细小,仅体左侧有1条侧线;雄鱼有1枚强吻棘和2或3枚眼棘,雌鱼吻棘和眼棘很钝或无;无眼侧腹鳍始于有眼侧第2根腹鳍鳍条
以粤港澳大湾区点尺度的发明专利空间数据为基础,通过建立战略性产业与专利IPC分类号之间的联系,提取了大湾区6类主要行业的发明专利,利用核密度分析、标准差尾值检验、熵值法和平均最邻近距离分析等方法,识别粤港澳大湾区多类型技术创新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差异.结果表明: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创新的地理格局呈现显著的空间不均衡性,区域尺度形成了广州与深圳2个集聚核心,珠江东西两岸在创新能力上存在较大差距,技术多样性的区位主要分布在大湾区核心城市的核心区;新一代电子信息、先进材料、绿色石化3类产业的创新占大湾区整体的51.67
区域协同发展是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提升国际竞争力、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关键,也是一项复杂、系统、与时俱进的科学议题.特别是当前伴随全球化格局、区域治理体系以及技术革新的快速演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协同发展将面临机制性的变化.文章通过对新时期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的内涵与机制的系统性分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经历了生产要素一体化、制度整合一体化和全方位融合一体化3个阶段的演变,新时期协同发展涵盖产业协同创新、环境协同治理、资源协同配置、服务协同共享和制度协同安排5个维度,并且在全球化、市场要素、政府
以粤港澳大湾区水路客运班线为数据来源,运用复杂网络分析方法,分析水路客运网络的基本特征,评估其小世界特性与无标度特征,分析各节点的重要性,测试其鲁棒性与脆弱性,结果发现:1)大湾区水路客运网络基本健全,节点之间能够自由流动,但网络的层级单一,可达性较低的节点占据多数;2)大湾区水路客运网络具有部分小世界网络特性和无标度特性,节点分布呈现马太效应;3)深圳蛇口港在复杂网络中的综合重要性最为突出,比较重要的节点还有香港中港码头、香港国际机场、珠海九州港、澳门外港;4)大湾区南部的水路客运网络相比北部发达,东部
文章旨在通过系统梳理西方区域环境治理的研究进展和前沿问题,以拓展国内区域环境治理研究,对认识粤港澳大湾区乃至中国深入发展以来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矛盾和探索可持续发展政策有所启示.文章回顾了20多年以来西方区域环境治理研究的主要成果,总结出区域环境治理研究的理论进展、治理模式与影响效应3个重点议题.政府和非政府主体共同参与区域层面环境问题的应对已成为环境治理转变的重要特征之一.各主体之间采用了由国家政府或者地方行动者主导的协调方式,形成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区域层面的环境参与受到了经济、政治、社会等多重因素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湾区治理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文章构建包括权力结构、法律结构和社会资本结构3个维度的湾区治理制度环境比较研究框架,运用文本/桌面分析法,系统总结了大湾区与旧金山和东京湾区的治理框架,比较分析了3个湾区治理的制度环境;研究认为,湾区治理的模式特征及其效果与由权力结构、法律结构和社会资本结构构成的制度环境密切相关;权力结构影响着治理的灵活弹性,粤港澳大湾区权力结构呈现非对称和碎片化特征,总体较为封闭集中,导致治理模式单一,始终以政府为主导;法律结构影响着治理的交易成本,粤港
文章收集了428份由公共部门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政策,根据政策主体拓扑关系测度城市间的大湾区协同政策供给强度,绘制基于协同发展政策关系的大湾区空间联系格局,结果发现:1)单向惠港惠澳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主要的政策供给方向;2)政策供给高度集中于公共服务与产业领域;3)区县及以下层级和地方专业部门尚未充分进入大湾区协同发展政策网络;4)港、澳、广、深四大中心城市与大湾区其他主体间的政策关系与空间联系方式各异;5)大湾区城市间的政策联系在都市圈尺度内互动频密,跨都市圈政策联系相对松散.最后,提出以下建议:粤
通过梳理国内外场景理论的发展脉络,对场景内涵及要素特征进行了深入解读与分析,构建了包含场景要素、场景层级特征和场景规划方法在内的场景规划理论体系,从场景识别、场景构建、场景评价和场景应用视角实现了对场景规划工具的全新探索,用于指导在不同领域开展场景实践工作.并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为例,基于场景规划方法挖掘湾区的现状问题和发展目标,识别出代表未来湾区城市群协同发展方向的重要场景.最后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生态廊道构建为应用示例,初步应用场景规划方法进行场景要素分析,为下一步开展场景评价及场景应用示范等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是21世纪区域合作的核心动因,跨边界合作议题备受学界关注.欧盟在区域一体化实践方面有丰硕的理论与实证成果,其发展经验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治理提供了指引,二者均涉及到跨制度、边界的协作和权力的尺度重组.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WOS)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系统分析了1993—2020年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动向.结果发现:1)欧盟跨边界合作研究主要集中在边界区域互动、跨边界合作模式、跨边界合作领域、跨边界合作障碍等方面;2)欧盟跨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