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研究

来源 :语文建设·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xige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桑提亚哥的硬汉形象深入人心。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大多是永不认输的“硬汉”,体现了作者对硬汉精神的推崇。通过对《老人与海》文化内涵的研究,可以体会到西方文学中个人英雄主义震撼人心的力量。
  关键词:桑提亚哥 硬汉 《老人与海》 文化内涵
  引言
  世界名著《老人与海》被广大的中国读者所熟悉和喜爱,其作者海明威的人生经历也充满着传奇色彩,他既会斗牛、拳击、打猎,又会滑雪、钓鱼、豪饮;他的写作手法简单明了,人物刻画形象生动;他所推崇的含而不露的“冰山”理论,特别是那种宁被毁灭也不愿被打倒的“硬汉”精神以及在严酷条件下所展现的儒雅风范,令世人所仰慕。从文化层面出发,对《老人与海》进行深入剖析,找出作品所蕴含的人生真谛。
  一、《老人与海》概述
  《老人与海》来自于作者的真实感受,是海明威用血泪、挫折和痛苦得来的,也是他对生活的深刻领悟,海明威经常以他本人为蓝本来创作人物形象,比如《在我们的时代里》的涅克,《太阳照常升起》中的“荒原人”,这些无一不是“硬汉”。在他们的人生经历中,遇到了生与死的考验,承受着太多的苦难,情况极其危急,但是他们始终保持着人性的高贵,坚定信心,永不放弃,一直努力,抗争到底。他们拥有不屈不挠、坚毅刚强的性格和斗志昂扬的精神状态,这也是海明威的真实个人形象。法国知名思想家蒙田说过:“看一个人最关键的是其信仰和灵魂,这是他的根本价值所在,也正是他的荣誉所在。……在战场上奋勇杀敌的人凭借的是其不屈不挠、英勇无畏的气概。假如在战场上,他们被砍断了腿,他们会选择跪立的姿态继续杀敌。”[1]海明威的小说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体现的是他对生和死的崇高敬畏以及至善至美至真的美好向往,对人生命运的体悟以及生存的忧患,具有自己独特的作品风格。
  《老人与海》的故事情节十分简洁,不过其所包含的人生哲理却纷繁复杂。桑提亚哥刚出海捕鱼时就不很顺利,八十多天毫无所获,同行都认为他倒霉极了,认为他很失败。但是桑提亚哥有自己的看法和主张,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第八十五天的时候,他信心十足地驾着渔船向大海深处驶去,他的目标是去钓更大的鱼。作品表现出了他矢志不移、顽强不屈的性格特点和永不言败的乐观精神,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通过主人公桑提亚哥耐人寻味的一句话诠释了出来:“但人并非为失败而来到世上的,一个人能被毁灭,可是不会被打败。”[2]作者借助作品形象将自己的人生态度表达了出来,高度赞扬了人在艰难险阻面前信心百倍、无所畏惧的精神,老人凭着坚强的毅力、惊人的勇气,无畏地同凶悍的对手做着拼命抵抗,结果,老人带回来的只是一具被叼食干净的大鱼骨架了。但是他不伤心,“他在梦里看到了勇猛的狮子”。它们是美好和希冀的化身,老人还等着迎接下一个战斗。海明威说:“这本书主要表达的是一个人究竟有怎样的潜力和耐力,关键在于刻画人物的灵魂尊严,但是整部作品却没有写到关于灵魂的一个字。”黑格尔说过:“要看一个人的灵魂是否崇高和伟大,只有在遇到剧烈矛盾冲突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当外界环境愈恶劣,愈艰难,矛盾愈强烈的时候,正是对心灵进行考验的时刻……当一个人在被否定的时候,仍能坚守住自己,才更加看出这个人的强大能力。”[3]作者塑造的桑提亚哥这一“硬汉”形象,便是同命运抗争到底的典范,也就是作者自己说的那种“在艰难情况下的儒雅风范”。
  海明威创作的桑提亚哥这一人物形象的身份是渔夫,其实他不是一个具象的人,在大海上,他和鲨鱼、马林鱼的斗争其实是人生充满奋斗的写照。《老人与海》是一部类似寓言故事的作品,展现在大家面前的是桑提亚哥这个有血有肉、性格独特的硬汉子,海明威的一些个人道德理论和哲学思想也能够在桑提亚哥的这一形象上有所展现,那就是人要永不言败、不向命运妥协的昂扬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人生态度,是对人类伟大生命力的高度赞扬。作品中表达的自立自强、坚贞不屈,昂扬向上的宝贵精神恰恰与我国的民族精神相吻合。
  二、 作品文化内涵解析
  (一)西方文化中突出个人意识,强调个人价值
  海明威通过创作一系列的作品,首先是为了将在现代文明冲击下的资本主义世界进行还原,让广大的读者看到西方社会实际的混乱和人性的野蛮,以此来表达他的绝望、不满和愤恨。他塑造了“迷惘的一代”。其次是为了体现他对人生仍然存有希冀,尽管现实如此的不堪和黑暗。同时,海明威觉得:人最终会走向死亡,在和外界进行抗争的过程中最终是失败者,这一悲剧结果都是由于人这一主体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但是他主张在面对个体的必然死亡、孤独以及失败的时候,要始终维护自尊。作者试图探寻的是一种合理的生存方法,既能维护尊严也能让主体价值得以延续。所以,他塑造了许多硬汉形象,他们的故事如同神话般让人叹服。在这些故事中,主人公的人物形象有着相同的特点,即他们的人生道路上充满险阻。但是他们能够正确对待这些打击,勇敢地面对内心的煎熬和困苦,用个人的坚强、人性的尊严以及生命特有的力量,去对抗那注定要孤独、失败和死亡的命运,这正是海明威式硬汉准则的基本内涵。
  海明威笔下的人物形象,往往是“硬汉”和孤独相伴;“寂寞”藏匿于“高傲”;“悲戚”情调紧随“勇敢”的做法而来,表面上宣扬的乐观,掩盖不了内心深切的悲凉和哀愁。这些人物形象无一不是孤独者,他们绝望地、一个人在路上艰难前行,在终究走向失败的命运里,顽强地拼杀和抗争。例如桑提亚哥始终处于自我奋战的状态,他一直在为自己的灵魂和尊严而战斗。因为“倒霉”,那个唯一一个愿意跟他一起玩的小男孩也离开了他,男孩的爸妈把他带到了其他的船上,如此一来,只有桑提亚哥一个人孤孤单单地生活,一个人划着小船出海捕鱼,又孤孤单单地将已被吃光的鱼架带回来[4]。作者将一连串的“一”有机联系到一起,一片海、一只船、一群鲨鱼、一条马林鱼、一个人……将他们的关系和冲突加以诠释,充分体现了老人这一个体的张力以及活力,这就是西方文化所倡导的个人价值和个人意识的切实体现。   (二)作品中的西方悲剧文化渗透
  《老人与海》一开篇便奠定了悲剧的基调,展现给读者的是一个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形象。“瘦削而沧桑”,手上“刻得很深的伤疤”,“老头儿的头也同样苍老了,眼睛一闭,脸就像死人一样”。一开篇,海明威便在努力刻画和营造一种沉重压抑的悲剧气氛,让人感觉心情沉重,由此激发出读者的怜惜之情。小说一再渲染桑提亚哥孤独、背运的生活处境。“他一连八十四天,一条鱼也没有钓到。”有意埋下伏笔,更有暗喻性的是“帆上用面粉袋片打了些补丁,收拢后看上去真像一面标志着永远失败的旗帜”[5]。在大海深处,桑提亚哥老人凭借自己超乎寻常的毅力、勇气和智慧,同大马林鱼在经历了三个昼夜的鏖战之后,终将其打败,收获了自己的战利品,但是在返航过程中,老人又经历了鲨鱼的屡次攻击,他想方设法地回击:他将鱼叉投向鲨鱼,结果鲨鱼带走了他的鱼叉,于是,他便在桨把上绑上小刀,向着鲨鱼乱扎一气,结果刀子断了,然后,他又拿起短棍做武器,结果短棍也找不到了,到了最后,他不得不拿起舵把来打鲨鱼。就这样,力气消耗已尽的桑提亚哥最终回到了家乡的岸边,大马林鱼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鱼骨架。老人将饥渴、伤痛、寒冷、乏力、抽筋以及孤独这些所有的困难通通战胜,可是,他终究算不上是满载而归的胜利者,因为他历尽千险万难带回来的大鱼骨架逃脱不了被潮水冲走的命运,这具鱼骨架毫无用处,是一具垃圾罢了,他所有的努力都将归零。老人和大马林鱼、鲨鱼的斗争是扣人心弦的,但结局却让人感觉到了“硬汉”的无限苍凉、悲怆和难言的无奈,令人唏嘘不已。从物质层面来看,老人并未获得胜利,可是,在这悲怆和壮烈的斗争中,老人的人格特征分外耀眼,人格魅力进一步升华,让读者感受到了人类的坚强不屈。“在没有武器的情况下,老人仍以自信的心态去面对眼前的残酷现实,并刺死了四条大鲨鱼,从这个意义上讲,老人才是真正的胜利者,一个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强者。”[6]
  西方文学作品中的悲剧向来被视为是艺术的最高点,人人都认为喜剧世俗肤浅、悲剧深刻高雅。从古希腊的作品来看,《美狄亚》、《安提戈涅》、《俄狄浦斯王》以及《被缚的普罗米修斯》,由歌德的《浮士德》以及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李尔王》《奥赛罗》等,浓浓的悲剧色彩笼罩着每一个主人公。西方人为什么喜欢制造悲剧呢?从理论层面分析,西方人妄图通过对悲剧的悲苦描写,进而让人们把表象的鲜活生命加以否定,直接达到一种无生无死的状态,最终想要实现的是对生命的突破。并且,西方悲剧所表达的精神,着重体现的是由恐惧转化而来的对生命的敬畏,虽然肉体终将会被毁灭或者摧残,但是精神永存,它会不断超越、飞跃、进步,进而将特定个体存在的那种永存的、且社会上的每个人都具有的那种精神体现出来,让人们在感受悲壮的同时,提升精神,净化心灵。
  结语
  《老人与海》这一作品,由于众多读者有着不一样的人生经历,不一样的审美标准,站在不同的角度,所以对这部作品的评价和感悟也不一样。但是它能够促进人们更深刻地感悟人生,更深层次地读懂作品,并能够指导读者的人生之路。语
  参考文献
  [1]刘小菠.从《论人性无常》看蒙田思想的时代价值[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65-167.
  [2](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52.
  [3]王广州.不确定的“黑格尔”——黑格尔著作与文献问题[J].东岳论丛,2013(5):177-181.
  [4]彭保良.触摸语言 体验存在——用身体现象学解读《老人与海》[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122-126.
  [5](美)海明威.老人与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4:2.
  [6]黄鸣.孤独的狂欢——《老人与海》的原型解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5):209-210.
其他文献
时间仿佛停止   载着你的灵车缓缓驶过静寂街道   开往你在人世间的最后一站   没有亲人的爱抚,没有朋友的伴随   2020年这场可恶的病毒,无情隔离了你和家人的生死   告别   此刻,大地上白菊花为你盛开   妻子泪雨倾盆,她撕心的哭唤,回荡在病魔肆虐的城   池上空   你再也听不到了   你用肉身与病毒搏杀,激战几百个小时   太累了   战友呜咽啜泣,肃立送别你,那悲伤化为整座城市的 
长期以来,我国小学阅读教学内容游弋于语文基础知识与能力、人文思想教育以及文章写作教学之中,并以之取代小学阅读教学本体内容,导致学生阅读能力、阅读素养难以得到有效培养与提高,直接体现为学生阅读速度慢、阅读思维能力弱、阅读理解缺乏深度。多个国际阅读素养研究组织都将阅读能力视作学习能力,阅读能力是直接影响学生未来学习、生活、生存品质的核心能力。  PIRLS(Progress in Internatio
主创简介  张廷玉  导演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协会员、四川省曲协顾问、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曲艺团演员。曾荣获全国德艺双馨艺术家称号,享受政府津贴专家。曾任中国说唱协会理事、四川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成都市歌舞剧院常务副院长。1982年师承谐剧创始人王永梭先生学习四川谐剧,是第一位专业女谐剧演员,演出的谐剧、小品多次在全省、全国获奖。  李多  编剧  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四川
[摘要]英语写作一直是英语学习者最大的困难之一,学习者常常写不出句子表达准确、内容结构丰富的文章,而且教师也没有充分重视英语写作课。因此,我们要寻找方法和手段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兴趣,而在外语教学课堂中进行英汉对比教学就非常有利于提高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因为英汉对比教学可以将英汉之间的差异充分地展现出来,让学生认识到英汉之间的差异,进而规避掉汉语负迁移给英语写作带来的影响。进而通过提高学生的阅读量、提
摘要:修辞结构理论是一套关于自然语篇描写的理论,着眼于通过语篇结构的分析,解释作者的交际意图是如何在语篇中实现。本篇将采用修辞结构理论的描述框架对一则伊索寓言故事的语篇结构进行描述和解释,思考伊索寓言的语篇结构模式是如何为其寓意服务的。  关键词:修辞结构分析 《伊索寓言》 语篇结构 修辞结构  引言  “修辞结构理论”,简称“RST理论”,由美国学者曼和桑普森等首创于1983年,是一套关于自然语
最好的爱人一定能在时光里相守,在困苦中相牵,在老去中相望。原本平淡无奇的画面,因为有了那样一个人,顿时变得生动起来。虽然不会说很多话,但却是最坚强的后盾,让他义无反顾去做想做的事。  M=现代艺术 G=关仁康 H=黄莉娅  M:请问二位是在什么样的契机下步入美术之路?  G:学习绘画是从临摹贺友直先生的《山乡巨变》等连环画、画生产队社员开始的,我当过知青、县宣传队、防疫站美工,1977年恢复高考后
课外整本书阅读一直在实践层面被忽视,缺乏完整有效的指导实施过程,还常常割裂教读自读、课内课外的紧密联系。笔者在七年级的教学过程中进行了《追风筝的人》的阅读实践,扎实立足于统编本七年级语文教材,注重利用课内教读、自读、名著阅读中习得的阅读技能进行迁移运用,内外融合,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追风筝的人》一书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细腻曲折的情感历程,丰富多样的写作手法。这本书的阅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方面明确指出其课程性质,即“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语文课程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另一方面,明确了语文课程理念:一是强调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指出语文教学肩负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的重任;二是强化了语文课程的审美功能,指出语文教学应促进人的智情意全面发展。因此,当前有专家提出语文课程的核心要素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语文
摘要:语用,即语言文字的运用;其理念观照下的阅读教学,强调立足语言,学习语言,运用语言。强调在关注文本的言语内容、探究文本的言语形式、理解文本的言语意图的基础上,从儿童立场出发,遵循儿童言语认知规律,创设言语情境,搭建言语实践平台,引领孩子在具体的言语实践中尝试表达,以实现读写的有效迁移,进而层层推进儿童的言语生长。  关键词:语用 文本 言语生命  引言  伴随语文学科特质的澄明,语文“言”之本
在诗歌鉴赏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从语言上加以引导,并从诗歌的修辞手法及所表达的意象等方面来分析,以此来提升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多内容都是通过死记硬背来掌握,难以灵活理解和运用。在笔者看来,要真正理解一首诗,应该先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对作者生平、写作的时代背景等有全面的了解。只有对这些有了清晰的了解,才能够把握作者在作诗时的内心所想,才能够准确体会到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