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德勒与奥修自卑情结比较及启示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cj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自卑情结的存在,采用西方心理哲学家阿德勒与东方心理哲学家奥修对于自卑情结的理解进行比较,如在自卑情结的来源;自卑情结的作用;如何解开自卑情结,从以上的异同比较上总结出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而在现实的意义上给予我们启发和思考,指出两者在现实应用中适当整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自卑情结 丰富 生活意义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07)01–044–03
  
  对于人类的自卑感,是精神分析学派心理学家首先提出,而后广泛流行的术语。从广义上讲,它泛指对自己持批判或否定的任何态度,而在这种态度的背后,则是一种无能感、无力感、弱小感或恐惧感。那自卑感是天生本能的存在?还是我们人为去创造而来得呢?
  
  一、自卑情结确实存在吗?
  
  奥地利心理哲学家阿德勒认为,人天生有一种争强好胜、追求优势地位的本能冲动的力量,因为人一出生起就处于弱小、卑微、幼稚、依赖和无助的境地,都体验着自卑,对优越感的追求是所有人的通性。因此,阿德勒认为自卑感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心理现实。自卑心理易使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人的某种能力缺陷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往往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等方式表现出来,由此上升为“自卑情结”。因此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对付的问题时,他表示他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这时出现的就是自卑情结。”①自卑造成的紧张会使人争取优越感补偿,但却逃避真正的问题,面对困难表现出犹疑、彷徨,甚至是退却。
  然而,东方印度心理哲学家奥修却做出相反的回答。在他看来,没有像自卑感这样的东西,只有“自我”的现象。如果你是自我主义的,你一定会把你自己跟别人比较,自我没有比较无法存在,如果你抛弃比较,你会感到惊讶:自我跑到哪里去了?自我只存在于比较之中,人创造出比较,因为自我唯有持续用比较来滋润才可能存在。但是进行比较,人就会有两个结果:有时候你会觉得优越,有时候你会觉得低劣。感觉低劣的可能性比感觉优越的可能性来得更大,因为世界上有无数的人,有些人比你更美,更高,更强,更聪明,更博学多闻,更成功,有些人这样,有些人那样,如果你一直跟别人相比,你将会产生一个很大的自卑情结。因此奥修认为自卑感并不存在,它是我们创造出来的。
  从以上看来,阿德勒以主客二分的方式进行剖析,认为自卑的最终根源在于人类不可能超越宇宙的博大与永恒,也无法挣脱自然法则制约的客观规律,但按照奥修的说法,比较产生自卑感,而比较是由心生,主观态度的变化可以创造或消灭自卑。那既然比较是为了维护自我的存在,而维护自我是每一个人作为个体存在的前提,因此现实的比较是几乎不可避免的,所以自卑感也应是存在的。那么既然自卑感存在,自卑的作用是什么呢?
  
  二、自卑的作用
  
  阿德勒认为自卑既能摧毁人,也能塑造人。自卑是每个人在追求价值和完美的人生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心理反应。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它刺激想象力企图去改善个人的处境,个人处境的改善导致自卑感的减弱。而优越感即是自卑感的补偿。阿德勒称这种机制为心理补偿,并认为,缺陷感越大,自卑感越重,越敏感,寻求补偿也越迫切,因此孱弱的儿童往往表现比健全的儿童更好胜。
  每个人在克服自卑,寻求优越感的方式各不相同,由此形成不同的生活风格和人格。但我们大致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补偿不当,另一种是适当补偿。补偿不当指的是缺乏或过度补偿,这都会引发自卑情结,甚至患有神经症。有自卑情结的人通常会有两种表现:1,缺乏补偿时,人面对自己的卑微、无能而消极,不敢正视现实,极力掩饰,并放弃自我改善处境的想法。2,过度补偿。为了摆脱卑微,人极力寻求另外一种满足,以掩饰其某方面的自卑感,甚至不顾别人的需要和社会的要求,只专注追求个人优越,对自己缺点克服过犹不及,变本加厉地自我表现,专横跋扈,贬低他人。这都是自卑导致心理异常的副作用。例如当今我们看到女性审美观趋向中性化,行事风格趋向男性化,这都是从自卑感中反弹出来过度追求男性化,希望在重男轻女的社会以男性的方式征服世界和表现自我,这都属于有害的过度的“优越情结”。
  但是当一个人面对自卑而积极地寻求适当补偿,追求优越时,自卑感反而是催人上进的推动力,使人不断开拓进取,体验积极的生活。一个适当补偿的人,当他的努力在某方面受到阻挠时,他就能在另一方面找到新门路,获得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如外貌丑陋的女性会通过智慧来达到心理补偿。所以,人的长处往往就是自己的短处——自卑之处所造就的。正因为自卑,人类追求优越感永远不会停止,而人类文化发展也在不断地推动。所以,适度自卑感的存在对人的发展是有利的。
  但在奥修看来,正因为比较,自卑带来的只有嫉妒、愤怒,这些情绪上的消极反应已严重影响了现代人的心灵。他认为一个内在丰富的人是不需要与他人比较的,他只要成为他自己。自卑的人是空乏的人,他只会看别人拥有的东西,因为嫉妒,所以人经常在受苦。而嫉妒就是比较。在社会中,我们都被教导要去比较,我们都被制约成要去比较,一直比较,继续跟周遭的每一个人比较,他人拥有的,而我们没有,自卑感使我们不断补偿,人会变得虚假、卑鄙,为了跟别人竞争,我们甚至装出没有的东西,不能够有的东西,不自然的东西,人变得越来越人工化,无休止地比较使嫉妒的人生活在地狱里。当我们无法得到想要的东西。这个受挫的能量就变成愤怒。愤怒永远跟欲望成正比,它是如此强烈以致它能烫到你,摧毁你,在这种几乎是疯狂的状态下,自卑情结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把整个人生纠缠进去。
  从以上的比较来看,阿德勒能够辨证地理解自卑的作用。他以双向思维来思考自卑,指出适当补偿和补偿不当给人格所造成的好和坏的影响;而奥修是以单向思维投射心灵,所以他深刻理解的只是自卑所带来心灵上的折磨和痛苦,他看到的补偿只会令人趋向不自然的甚至毁灭的状态。那应该如何解开自卑情结呢?
  
  三、解开自卑的情结
  
  阿德勒认为自卑情结都是由错误的生活风格导致的,因此要超越自卑,就要树立正确的生活意义。生活的意义体现在个人的一举一动上,他的风格蕴涵着他对这个世界和他自己的看法。那生活意义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传统心理学强调这与个体的某种过去特殊的经验有绝对的因果关系,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扬弃了决定论,指出“意义不是被环境所决定的,我们以我们赋予环境的意义决定了我们自己。”②这是因为阿德勒深受德国哲学家怀亨格虚构主义的影响,认为人类都是凭借一些现实并不存在的虚假目标而活着。如:人生而平等,善有善报、宇宙有次序等观念。于是阿德勒断言促使人类行动的动机,是个人对未来的期望(虚构),而不仅是他过去的经验。这种目标虽然是虚假的,它们却能使人类按照其期待,做出各种行为。阿德勒把这种虚假的目标称为“自我的理想”,个人能借之获得优越感,并能维护自我尊严。但是个人常常无法了解其目标的用意,因此这种目标经常是属于潜意识的。所以,要改变自卑情结者的行为方式,就必须让他们分析自己的生活目标,改变对自己或世界的看法,重新鼓起勇气,才有可能克服自卑。
  因人而异的生活意义多不胜数,没有绝对正确的,但较好的意义有共同的尺度,那就是与人类相关的现实意义。这就是阿德勒所说的“社会兴趣”,是指个人具有的为他人、为社会的自然倾向,因为“奉献乃是生活的真正意义。”③这类似于马克思所说的“为绝大多数人的最大利益而奋斗”,它要求的是超越自我,超越个人的私利,把自我与世界统一起来,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
  在今天物欲横流、宣扬自我的时代,这种伟大的信念是否有说服力呢?阿德勒认为使我们客观需要以此作为科学的生活意义的理由有三大联系。一是地球资源贫瘠有限,人类如果缺少合作,便只有完全听凭环境的宰割。二是个人的脆弱性和各种限制使人必须生活在与他人的联系之中。三是人类的性别的存在,个人和团体共同生命的保存都必须顾及这种联系。这三种联系体现在生活上就是职业、友谊、性问题,个人如果缺乏社会兴趣,就会失败,从而成为精神病患者、罪犯、酗酒者、问题少年、自杀者、娼妓等。再者,因为今天我们享受一切文明成果是前人为了人类幸福而留下的。而那些因为自卑情结只会关心自己感受,逃避生活的人,他们生命是贫瘠的,身后一点痕迹也没有留下。虽然每个人都努力想使自己变得重要,但是属于私人的意义没有意义,意义只有与他人联系,并与他人分享的意义才是有效的。
  而对于如何解开自卑的情结,奥修认为要做到两点。第一要丰富自身,安于天命,只去看不去比较。奥修说从来没有一棵树遭受自卑感或优越感之苦,因为比较并不存在。神智比较健全的人会遭受自卑感之苦,因为他知道他是比较低劣的。而疯狂比较的人常常自欺,喜欢跟在某些方面比他们低劣的人在一起,但虚假的优越感使他焦虑,因为他知道他还是贫乏。耶稣说:不要将你的房子建筑在沙滩上,要找一块石头。这说明一个人要培养自己内在的丰富,才可以免除自卑之苦。丰富是一种存在的品质,“丰富是你的真实和真诚、你的真理、你的创造力、你的敏感度和你静心的品质,这才是你真正的财富。”④我们要成为丰富的,而不是富有的。一个丰富的人是不需要比较的,比较是一种非常愚蠢的态度,因为每一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只是你自己,以前没有人像你,以后也不会有人像,你也不需要像其它任何人,只要去看,不要比较。此外,奥修认为自卑往往是内心缺乏安全感,而自我认定和安全感是相辅相成的,比如如果我生来是朵菊花,那我其实就是菊花的命,我这辈子该做的是如何让自己这朵菊花绽开。只是如果一时的社会价值标准是牡丹最美,那我该怎么办?如果我已经认清了我是菊花的现实,并且心态是“正常的社会该是百花其放”,那我既不会因为嫉妒牡丹而耽误了自己的开花,而且可以抱着种真诚的欣赏眼光去看牡丹。因此只去看不去比较,可以让自己活得更自在点。
  第二:完全摒除社会的垃圾,回归自然的能量,享受自己的柔弱和无野心。
  奥修认为人的成长就像种子开花一样是大自然给予的,但是狡猾的社会把我们导入歧途,使它具有社会的实利。我们被教导要有野心,要坚强,要暴力的、积极的、斗争的,其实所有的必须和应当都必须丢弃,这些社会的制约全部都是垃圾——好让自然保持纯洁,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变成自然的人。自然一直都是个人主义的,我们都会将会成长、开花,我们也许是玫瑰花,别人或许是金盏花。但并不因为是玫瑰花就比较优越,也不因为是金盏花就比较低劣,重点在于我们都开花了,那个开花给予一个很深的满足,所有的挫折和紧张都消失了,一种超越了解的和平。
  许多人因为柔弱而自卑,但我们要学会接受它、享受它本身的美,甚至没有野心,只是等待,这是成道最接近的时刻。因为那才是回归自然的能量。
  从以上两者解开自卑情结的不同方式来看,他们都试图回归到一种正确的人生目标,但阿德勒着重于社会的责任和合作,强调集体主义的双赢,而奥修恰恰不需要社会过多的制约,透过无为达到有为,回归个人主义的自然本性。
  综上所述,我们从他们的论述中来比较东西方思维的异同。首先,他们都具有怀疑精神,不相信权威。阿德勒以科学怀疑批判的态度推翻传统心理学的因果关系,以个体心理学来解释自卑的现象,而奥修同样也具有叛逆的精神,在否定基督教甚至是佛陀的基础上,以禅的态度来诠释自卑的来源,指出根在于心。其次,阿德勒与奥修都肯定人类的自主性。而在他们时代之前,莱布尼兹关于上帝的预定和谐说;笛卡儿的天赋观念;洛克的白板说都表明了人类的心理要不是神灵的主导,就是环境的影响,几乎没有人类对自我意识有肯定的自主性。这也说明了人类对自己力量的不信任和自卑。但在20世纪初,阿德勒持着理性主义的态度对人类自主性有了自信,认为只要修改生活的目标,主动积极参与社会合作就能超越自卑,这具有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反思。相同的是,奥修也肯定人的自主性,认为人可以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灵能力,但相比之下,奥修以非理性的态度来解开自卑的情结,他引导的方向和最终的目的是要成道,虽然是属于宗教的方向,但这种顺其自然无为的方式也不失为一种超越自卑的方法。此外,他们之间的差异在于,阿德勒偏向于科学理性主义,认为世界是有条理和秩序的,而奥修偏向于宗教神秘主义,以非理性的静心来反对社会世俗的秩序;阿德勒崇尚西方逻辑推断,把论断建立在科学的经验案例当中;而奥修以东方特有的“用心悟道”,以内省的智慧来推出他的观点;阿德勒以西方的主客二分的方式提炼出自卑——补偿的客观规律,而奥修以东方思维来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再者,在现实应用的意义上,两者各有千秋。阿德勒以病理心理学来纠正生活意义错误的人,而奥修的心理学是开悟心理学、它强调的不是精神健康的问题,而是灵性成长的问题。当代人因为学习压力、竞争压力、就业压力,再加上情感挫折,人们活得很累,挫折会导致自卑、抑郁、甚至自杀。自卑的原因既可以是身外之物的比较:权利、地位、金钱、家庭,也可能源于自身某方面的缺陷:容貌、身材、能力、性格。我们把个体的生理状况、能力、个性、价值观的自卑感归为主体自卑感,而个体的客观环境如家庭状况、教育氛围等外部环境导致的自卑感为客体自卑感。在不同的群体中,主体和客体自卑感主导的趋向不同。如一项杭州师范学院学生自卑感调查,没有让人羡慕的特长、没有优越的家庭环境,这两类因素最容易让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而因为成绩不如别人产生自卑感的学生则较少。没有特长常常是因为家庭和教育环境导致城乡孩子接受才艺训练的差别,再加上无法选择的家庭背景,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客体自卑感居多。因为成绩差而自卑可以通过其他途径适当补偿,但家庭和教育环境这种客体自卑感现实改变不了。虽然有些人会对自己的弱点去过度补偿,在辉煌下掩盖自己的弱点,但终究还是掩盖,他们不愿提起,不能正视和接受自己的不足,奥修说“问题不在于你做什么;问题在于你是什么。”所以在这方面主张以奥修超越自卑的方式最为合适。“金无足差”,“人无完人”,接受我们的柔弱,丰富自己,并对我们的潜力有终极的领悟,这才是治本之道。因为人生有些东西可以改变,有些东西不可以改变。对于可以改变的我们要用阿德勒的补偿理论去积极争取,对于不可以改变的,我们接受奥修的无为,以求心灵的宁静。但是也要指出,现实中完全按照奥修不去比较的无为也不符合现代的竞争理论,相比之下,阿德勒更具有现实性,他要求我们积极参与社会,并在贡献社会中超越自卑,实现自我价值。
  
  既然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都是人类在探询宇宙答案不同的道路,因此我们也可以试图把奥修和阿德勒的观点整合,在超越自卑情结的道路上,先如奥修所说的丰富自己的心灵,注重内在的演化,不轻易为社会而左右,然后再如阿德勒所说,积极地投入社会,在外在的行动中去追求卓越,也许,这是解开自卑情结最好的方式。
  
  参考文献及注释:
  [1][2][3](奥)A·阿德勒著 刘泗编译.超越自卑[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7年10月 76页;34页;31页
  [4]《生存智慧——工作与金钱》奥修著 林国阳译[M] 学林出版社1996年1月第一版,47页
  
  Untie inferiority complex
  Hong-xia
  Abstract:To the existence of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adopt to the understandings to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of western psychological philosopher Alfred Adler and eastern psychological philosopher Osho and compare, Such as the source in the inferiority complex;Function of the inferiority complex;How to untie the inferiority complex, and summarize two kinds of different Modes of thinking between east and west from the above-mentione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comparison, Thus offer us inspiration and think in the realistic meaning, and point out the appropriate necessity that combine of the two in reality.
  Keyword:Inferiority complex Abundant Life meaning
  
其他文献
我的儿子今年8岁,有一个问题让我们担心:他特别喜欢模仿电视剧中的反面角色。和小伙伴做游戏,几个人还争着扮演反面角色。平时他也常常学着反面角色说话的样子。我不让他这样
12013年,公司业务收入超过70亿元,增强了服务信息化领域的实力和能力,为打造卓越绩效的百亿级企业奠定坚实基础。22013年,公司充分发挥一体化服务优势,大力协同中国电信、中
2015年是中国家庭教育里程碑式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春节团拜会上的讲话,从治国理政的高度阐释家庭的重要性,重申家庭建设在整个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和地位,促使人们思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恋爱中的新型男人,面对着新人、新事、新景,他们在感受着幸福、甜蜜的同时,也为种种难题骚动着、困惑着、迷茫着。加上各位新型男人的心智不同、阅历不同、承受能力不同,不知
当孩子有了坏习惯,唠叨他、吼他、粗暴地制止他,都只会让孩子更焦虑。我们可以怎么温暖有爱地帮助孩子呢?自从豆豆开始在幼儿园午睡后,养成了一个坏习惯:咬衣服和指甲。上课
说起我同桌Z同学,那可真是一个活宝。在班里,我几乎没见过他学习的样子。上课时,他一会儿把自己想象成救民于水火的大英雄,“嘟嘟嘟”地模仿机关枪扫射,一会儿又眉飞色舞地跟后桌小伙伴讨论某个电脑游戏,偷看桌洞里的漫画书、摆弄小玩具……  只有一件事,他在上课时不会干,那就是专心听课,哪怕只有十分钟。被老师批评后,他也安静不了三分钟。成为他同桌后,真是锻炼出了我强大的抗干扰能力,我想我可以学毛主席去闹市上
讨论了网络雷阵信息融合结构,给出了针对网络雷阵进行目标识别和目标分类的信息融合算法,得出了建立网络雷阵并采用信息融合技术能大大提高水雷作战性能的结论。 The inform
新远见:消费资本化理论是一个新的理论,有业界人士认为它是对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突破。您作为一个经济工作的实践者,怎么看待这一理论?黄进:我很看重这个理论创新。我的博士
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推动了信息化时代的前进,并对国民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全民终身学习再次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伴随着全民终身学习趋势愈演愈烈,全新的学习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