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前在校大学生都为“90后”的一代,“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有着独特的时代特征。对江苏省内9所高校847名“90后”大学生在政治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心理状况、就业意识、日常行为等方面进行抽样问卷调查,结果反映出“90后”大学生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部分学生理想信念趋于淡薄、个人追求现实化、心理素质欠缺等,这些都不容忽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想状况 行为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244-02
一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必然烙下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目前在校大学生都为“90后”的一代,为了清晰了解他们的思想及行为特征,笔者在江苏省内9所高校进行了一次一定规模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90后”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63份,其中有效问卷847份,男生占47.2%,女生占52.8%,来自城市的占51.9%,来自乡镇农村的占48.1%。独生子女占61.9%。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在政治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心理状况、就业意识、日常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出他们具有的典型特点。
1 政治思想和价值取向
调查显示,48.3%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39.1%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12.4%的学生信仰宗教。75.3%的学生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18.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仅有8.5%的学生不想入党。而入党动机存在差异性,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有15.2%,为他人和社会多作贡献的有49%,认为能得到好处的有11.7%,还有9.9%的学生属于跟风,认为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自己不要求不好。对于个人价值的体现,50.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贡献大小和事业成功与否,49.7%的学生认为是财富多少、权力大小、名望高低、生活是否舒适、自己和家人是否安康,可见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90后”大学生对于自己在大学期间,最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的认识还是非常明确的,83%的学生认为是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11.2%的学生认为是获取知识,其余5.8%的少数学生认为是做兼职挣钱、谈恋爱、应付学业。作为一个中国人,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强的认同感,61.5%的学生感到非常自豪,31.4%的学生感到比较自豪和有些自豪,仅有5.1%的学生感到不自豪。
可见,“90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取向主流积极向上,多元化态势明显,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39.1%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表明“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趋于淡薄,出现较为严重的信仰危机,这种趋势若发展下去必然会对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形成极大的挑战,需要及时矫正和引导。
2 诚信和社会公德
对于诚信的看法,87.6%的学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56.7%的学生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究诚信,24.4%的学生认为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才对别人诚信,12.6%的学生希望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对别人不一定。考试是否作弊是衡量学生是否诚信的重要标志,16.5%的学生经常作弊,偶尔一两次的为37.8%,从不作弊的为45.7%,由此可见作弊现象比较普遍。“90后”大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不一致,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诚信很重要;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过作弊行为,这个矛盾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社会公德方面,“90后”大学生表现基本良好,意识上存在一定的淡化现象。调查显示,86.7%的学生认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3.2%的学生表示不同意,1.9%的学生表示难以判断。94.9%的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约80%的学生从来不在墙上、课桌上乱写乱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嬉闹。
3 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
当问及对于上大学的首要理由,11.5%的学生具有崇高的目的,认为是改变家乡面貌,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51%超过一半的学生比较现实,认为是找一份好工作,实现个人价值,26.4%的学生认为是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幸福生活,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家庭比较贫困,11.1%的学生认为是获得较高的价钱和社会地位。大部分学生都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学习,68.6%的学生希望获得奖学金。
可见,“90后”大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主流端正现实,热爱学习,求知欲强,部分学生懒散急功近利,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4 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方面,28.6%的学生认为善于交往,十分和谐,52.5%的学生认为较和谐,偶尔出现矛盾也可以自己解决,17.1%的学生认为不善交往,人际关系一般,12.7%的学生认为不和谐,不善于处理矛盾。当问及宿舍学生关系如何,64.2%的学生认为亲密无间,19.5%的同学认为时好时坏,5.7%的学生认为势同水火。对于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64.6%的学生认为是生活小摩擦,22.4%的学生认为是做事意见不一致,10.9%的学生认为是感情问题,2.1%的学生认为是经济问题。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寻求解决的途径,68.8%的学生选择主动沟通,消除矛盾,19.7%的学生选择寻求别人帮忙,协调解决,11.3%的学生选择从此不理睬对方,0.3%的学生选择吵一架、打一架。
“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成长于家庭成员过分关爱的家庭环境,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不会考虑他人意志。不过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大部分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还是比较融洽,当出现矛盾的时候也能比较理性的选择合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5 恋爱观
“90后”大学生对谈恋爱的态度认可度很高,调查显示85.3%的学生赞成大学生谈恋爱,10.9%的学生不赞成,仅有3.8%的学生极力反对。而且“90后”大学生谈恋爱或有过感情经历的现象很普遍,20.9%的学生正在谈恋爱,31.9%的学生以前谈过,现在没有,40.3%的学生没有谈过恋爱。恋爱动机多样化,19.7%的学生为了满足心理生理需要,20.8%的学生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随大流,15.6%的学生为了缓解学业压力,27.9%的学生为了追求美好爱情,16.1%的学生为了选择人生伴侣。当问及对大学生男女同居现象的看法,22.6%的学生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10.4%的学生认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11.7%的学生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到道德谴责,49.1%的学生认为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 大学生恋爱是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相对成熟的表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是不提倡不反对,比较宽松。随着欧美过分追求自由思想的传入、社会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呈现出用爱情转移大学业余生活的空虚、道德观念淡化、择偶动机不纯缺乏理性、思想开放程度高的突出特点和问题。
6 校园生活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受到祖辈父辈的庇护,社会经验、阅历都很欠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感到大学生活比较迷惘盲目,缺乏目标,只有47.7%的学生觉得目前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气。由于业余时间丰富,网络使用便捷,直接影响32.5%的学生作息时间不规律。
96.3%的学生拥有手机,70.6%的学生拥有电脑。在网络发达的今天,“90后”大学生上网的频率比较频繁,大部分学生每天都要上网,47.2%的学生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17.6%的学生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当问及上网的主要目的(选择不超过三项),基本上上以娱乐为主,32.7%的学生选择聊天,43.9%的学生选择欣赏音乐、电影、小说等,14.4%的学生选择逛论坛和发帖子,13.6%的学生选择玩网络游戏,10.3%的学生选择购物,38.6%的学生选择查找资料。
对网络依赖性强,势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以虚拟世界代替现实世界,“宅男宅女”现象常见,这对实际沟通交流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7 心理状况
“90后”大学生普遍感到有不同程度的压力,55.7%的学生感觉有些压力,11.7%的学生感觉压力较大,5.7%的学生感觉压力大,不知道怎么办。而具体到压力和烦恼的主要来源,37.8%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21.5%的学生认为是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17.7%的学生认为是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12.9%的学生认为是专业没有前途,5.2%的学生认为是集体中缺乏温暖,同学中没有友谊。当问及遇到问题时最可能的倾诉和咨询对象是谁,52.8%的学生选择同学、朋友,20.3%的学生选择父母、家人,11.9%的学生选择辅导员、老师,15%的同学选择自己处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复杂,价值观念多元化,这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树立稳定的信仰理念,精神空虚化明显,因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经不起挫折,普遍有压力感尤其是要面对很现实的学习压力、未来就业压力,这些压力早早地就让他们承受了过大的心理负担。“90后”大学生的家长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向子女过早灌输竞争意识的同时,他们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另外辅导员和老师基本上不住在大学城附近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使得许多“90后”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难以及时得到来自家庭和老师的安慰和帮助,他们大部分人有问题往往选择向同学和朋友需求帮助,但是同辈认识上的局限性,往往使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再加上部分同学遇到问题自己处理或者憋在心里,容易出现忧郁、孤独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极端行为。
8 就业观
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知和态度,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指导着一个人的求职行为,对求职成功具有导向作用,指引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就业意识,比例达到82.1%,只有17.9%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未想过就业问题。当问及择业时主要考虑什么时,22.6%的学生选择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14.3%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17.8%的学生选择到经济收入高的地方,13.2%的学生选择到生活环境好的地方,11.7%的学生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关于就业意向,41.2%的学生想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28.1%的学生想去企业,15.6%的学生想考取研究生,8.4%的学生想创业,6.7%的学生选择其他。关于就业地区,53.6%的学生选择大城市,13.6%的学生选择一般城镇,14.5%的学生选择农村,8.4%的学生选择去西部,9.9%的学生选择去哪里都可以。大部分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很认同,67.8%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对于第一份工作工资的期望,61.7%的学生选择1500-3000元,20.6%的学生1500元以下,17.9%的学生选择3000元以上。
“90后”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敢于肯定自我、挑战自我,就业意向比较看重稳定,职业兴趣多元化,择业方式多样化,就业理想比较理性,就业目标以及期望值比较务实。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迷失在追求物质享受中,就业时把高薪而稳定的工作当作理想的选择,而不是把国家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只有在调查和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状况基础上,才能探索“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这一未来社会发展主力的精英群体成为具有理想远大、品德高尚、信念坚定、知识丰富、心理健康、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者,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重要新课题。我们以后要进一步深入探讨“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出新思路和对策,继而探究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祝鑫.鑫曰心语:当80后辅导员遇到90后大学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思想状况 行为状况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8(a)-0244-02
一个时代的青年学生必然烙下一个时代的鲜明特征。目前在校大学生都为“90后”的一代,为了清晰了解他们的思想及行为特征,笔者在江苏省内9所高校进行了一次一定规模的调查问卷。此次调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90后”大学生进行抽样问卷,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63份,其中有效问卷847份,男生占47.2%,女生占52.8%,来自城市的占51.9%,来自乡镇农村的占48.1%。独生子女占61.9%。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了解他们在政治思想、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学习态度、心理状况、就业意识、日常行为等方面的情况,并分析出他们具有的典型特点。
1 政治思想和价值取向
调查显示,48.3%的学生信仰共产主义,39.1%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12.4%的学生信仰宗教。75.3%的学生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18.2%的学生认为无所谓,仅有8.5%的学生不想入党。而入党动机存在差异性,对共产主义信仰的有15.2%,为他人和社会多作贡献的有49%,认为能得到好处的有11.7%,还有9.9%的学生属于跟风,认为周围要求入党的人比较多自己不要求不好。对于个人价值的体现,50.3%的学生认为是社会贡献大小和事业成功与否,49.7%的学生认为是财富多少、权力大小、名望高低、生活是否舒适、自己和家人是否安康,可见有将近一半的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90后”大学生对于自己在大学期间,最应该做什么的问题的认识还是非常明确的,83%的学生认为是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11.2%的学生认为是获取知识,其余5.8%的少数学生认为是做兼职挣钱、谈恋爱、应付学业。作为一个中国人,绝大部分学生都有较强的认同感,61.5%的学生感到非常自豪,31.4%的学生感到比较自豪和有些自豪,仅有5.1%的学生感到不自豪。
可见,“90后”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和价值取向主流积极向上,多元化态势明显,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尤其值得注意的是39.1%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政治信仰,表明“90后”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趋于淡薄,出现较为严重的信仰危机,这种趋势若发展下去必然会对国家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和建设者形成极大的挑战,需要及时矫正和引导。
2 诚信和社会公德
对于诚信的看法,87.6%的学生认为诚信是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56.7%的学生认为无论什么时候都要讲究诚信,24.4%的学生认为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才对别人诚信,12.6%的学生希望别人对自己诚信,自己对别人不一定。考试是否作弊是衡量学生是否诚信的重要标志,16.5%的学生经常作弊,偶尔一两次的为37.8%,从不作弊的为45.7%,由此可见作弊现象比较普遍。“90后”大学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诚信危机,诚信意识和诚信行为不一致,一方面大多数学生认为诚信很重要;另一方面大部分学生都有过作弊行为,这个矛盾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在社会公德方面,“90后”大学生表现基本良好,意识上存在一定的淡化现象。调查显示,86.7%的学生认同胸怀祖国、服务人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只有3.2%的学生表示不同意,1.9%的学生表示难以判断。94.9%的学生认为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关心。约80%的学生从来不在墙上、课桌上乱写乱画,随地吐痰、乱扔垃圾,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嬉闹。
3 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
当问及对于上大学的首要理由,11.5%的学生具有崇高的目的,认为是改变家乡面貌,为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而51%超过一半的学生比较现实,认为是找一份好工作,实现个人价值,26.4%的学生认为是改变家庭命运,让父母幸福生活,可以看出这部分学生家庭比较贫困,11.1%的学生认为是获得较高的价钱和社会地位。大部分学生都能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学习,68.6%的学生希望获得奖学金。
可见,“90后”大学生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主流端正现实,热爱学习,求知欲强,部分学生懒散急功近利,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
4 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方面,28.6%的学生认为善于交往,十分和谐,52.5%的学生认为较和谐,偶尔出现矛盾也可以自己解决,17.1%的学生认为不善交往,人际关系一般,12.7%的学生认为不和谐,不善于处理矛盾。当问及宿舍学生关系如何,64.2%的学生认为亲密无间,19.5%的同学认为时好时坏,5.7%的学生认为势同水火。对于与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主要原因,64.6%的学生认为是生活小摩擦,22.4%的学生认为是做事意见不一致,10.9%的学生认为是感情问题,2.1%的学生认为是经济问题。当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寻求解决的途径,68.8%的学生选择主动沟通,消除矛盾,19.7%的学生选择寻求别人帮忙,协调解决,11.3%的学生选择从此不理睬对方,0.3%的学生选择吵一架、打一架。
“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成长于家庭成员过分关爱的家庭环境,逐渐养成了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往往表现为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不会考虑他人意志。不过情况并没有那么糟糕,大部分同学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还是比较融洽,当出现矛盾的时候也能比较理性的选择合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5 恋爱观
“90后”大学生对谈恋爱的态度认可度很高,调查显示85.3%的学生赞成大学生谈恋爱,10.9%的学生不赞成,仅有3.8%的学生极力反对。而且“90后”大学生谈恋爱或有过感情经历的现象很普遍,20.9%的学生正在谈恋爱,31.9%的学生以前谈过,现在没有,40.3%的学生没有谈过恋爱。恋爱动机多样化,19.7%的学生为了满足心理生理需要,20.8%的学生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随大流,15.6%的学生为了缓解学业压力,27.9%的学生为了追求美好爱情,16.1%的学生为了选择人生伴侣。当问及对大学生男女同居现象的看法,22.6%的学生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10.4%的学生认为有助于适应未来婚姻生活,11.7%的学生认为会引发社会问题,应受到道德谴责,49.1%的学生认为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 大学生恋爱是大学生心理、生理上相对成熟的表现。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大学生谈恋爱的态度是不提倡不反对,比较宽松。随着欧美过分追求自由思想的传入、社会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呈现出用爱情转移大学业余生活的空虚、道德观念淡化、择偶动机不纯缺乏理性、思想开放程度高的突出特点和问题。
6 校园生活
“90后”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缺乏独立生活的经验,受到祖辈父辈的庇护,社会经验、阅历都很欠缺,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感到大学生活比较迷惘盲目,缺乏目标,只有47.7%的学生觉得目前的生活丰富多彩,充满生气。由于业余时间丰富,网络使用便捷,直接影响32.5%的学生作息时间不规律。
96.3%的学生拥有手机,70.6%的学生拥有电脑。在网络发达的今天,“90后”大学生上网的频率比较频繁,大部分学生每天都要上网,47.2%的学生每天上网2小时以上,17.6%的学生每天上网2小时以下。当问及上网的主要目的(选择不超过三项),基本上上以娱乐为主,32.7%的学生选择聊天,43.9%的学生选择欣赏音乐、电影、小说等,14.4%的学生选择逛论坛和发帖子,13.6%的学生选择玩网络游戏,10.3%的学生选择购物,38.6%的学生选择查找资料。
对网络依赖性强,势必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产生负面影响,甚至有些大学生长期沉迷于网络游戏和网络交友,以虚拟世界代替现实世界,“宅男宅女”现象常见,这对实际沟通交流能力产生较大的影响。
7 心理状况
“90后”大学生普遍感到有不同程度的压力,55.7%的学生感觉有些压力,11.7%的学生感觉压力较大,5.7%的学生感觉压力大,不知道怎么办。而具体到压力和烦恼的主要来源,37.8%的学生认为是社会竞争激烈,就业前途未卜,21.5%的学生认为是校内竞争激烈,学习紧张,17.7%的学生认为是上学费用高,经济困难,12.9%的学生认为是专业没有前途,5.2%的学生认为是集体中缺乏温暖,同学中没有友谊。当问及遇到问题时最可能的倾诉和咨询对象是谁,52.8%的学生选择同学、朋友,20.3%的学生选择父母、家人,11.9%的学生选择辅导员、老师,15%的同学选择自己处理。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90后”大学生成长于中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复杂,价值观念多元化,这导致许多大学生不能正确树立稳定的信仰理念,精神空虚化明显,因而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经不起挫折,普遍有压力感尤其是要面对很现实的学习压力、未来就业压力,这些压力早早地就让他们承受了过大的心理负担。“90后”大学生的家长在高速发展的社会面临着激烈的社会竞争,在向子女过早灌输竞争意识的同时,他们缺少与子女的沟通交流,另外辅导员和老师基本上不住在大学城附近与学生交流的机会也相对较少,这使得许多“90后”大学生在面对心理问题时难以及时得到来自家庭和老师的安慰和帮助,他们大部分人有问题往往选择向同学和朋友需求帮助,但是同辈认识上的局限性,往往使问题得不到妥善的解决,再加上部分同学遇到问题自己处理或者憋在心里,容易出现忧郁、孤独等负面情绪,甚至会出现伤害自己或他人的极端行为。
8 就业观
就业观是一个人对就业的认知和态度,它是一个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就业方面的具体体现,它指导着一个人的求职行为,对求职成功具有导向作用,指引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90后”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具有一定的就业意识,比例达到82.1%,只有17.9%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未想过就业问题。当问及择业时主要考虑什么时,22.6%的学生选择兼顾国家需要与个人兴趣,14.3%的学生选择有利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17.8%的学生选择到经济收入高的地方,13.2%的学生选择到生活环境好的地方,11.7%的学生选择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关于就业意向,41.2%的学生想进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28.1%的学生想去企业,15.6%的学生想考取研究生,8.4%的学生想创业,6.7%的学生选择其他。关于就业地区,53.6%的学生选择大城市,13.6%的学生选择一般城镇,14.5%的学生选择农村,8.4%的学生选择去西部,9.9%的学生选择去哪里都可以。大部分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很认同,67.8%的学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大学生避免盲目就业。对于第一份工作工资的期望,61.7%的学生选择1500-3000元,20.6%的学生1500元以下,17.9%的学生选择3000元以上。
“90后”大学生在就业择业方面,敢于肯定自我、挑战自我,就业意向比较看重稳定,职业兴趣多元化,择业方式多样化,就业理想比较理性,就业目标以及期望值比较务实。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片面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甚至迷失在追求物质享受中,就业时把高薪而稳定的工作当作理想的选择,而不是把国家建设放在首要位置。
只有在调查和分析“90后”大学生的思想及行为状况基础上,才能探索“90后”大学生的思想教育规律,才能有针对性地对“90后”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这一未来社会发展主力的精英群体成为具有理想远大、品德高尚、信念坚定、知识丰富、心理健康、艰苦创业的新一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者,这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亟待解决的重要新课题。我们以后要进一步深入探讨“90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出新思路和对策,继而探究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2] 祝鑫.鑫曰心语:当80后辅导员遇到90后大学生[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