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初中历史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理解与实施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ilab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让初中生真正喜欢历史、理解历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教师一定要发挥好桥梁的作用,在教学中善于思考和总结。本文从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入手,树立新的教材观、评价观,强调学生情感的体验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构建,力图让学生喜欢历史,使历史学科真正发挥作用。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新课程理念 理解 实施
  
  我是一名即将有十年教龄的历史教师,经历了教材的三次变化,也赶上了教育改革的大潮,当从一名学生转变为一名教师的时候,历史课堂早已不再是我们读书时代的死记硬背,不是老师的一讲到底。在新的课程标准下,老师已不再是课堂的主角,学生才是课堂的真正主人。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在这几年的教学中,我努力践行这一理念,同时进行了一些思考。比如到底怎样做才是为了学生,学生是否真正体会。感受到自己的主人身份?本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尝试,我谈谈自己对历史教学中新课程理念的认识和理解。
  我认为“一切为了学生”不能仅仅理解为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发挥主体作用那么简单。学生的主体性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体现,而且要体现在课外;它不仅是要求对知识的掌握理解,更应该从学生的内在感受和需求,从学生的长远和终身发展考虑。历史学科是一门复杂的社会科学,对于涉世不深的初中生而言,要让学生从这一学科中体会到这一教学理念,老师的作用尤为重要。我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渗透这一思想理念,以做到真正地为学生服务。
  一、让学生喜欢历史课,再到喜欢历史
  真正的学习是快乐的、轻松的。如果没有以此为基础,“为了学生”就是一句空话。你讲得再好,学生不喜欢,没兴趣,教育便将失去意义。我国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和学习对象的一种倾向和情绪状态。从日常的教学中,大家都深深地体会到凡是对某一学科有浓厚兴趣和满怀热情的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较好,学得也比较轻松。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多花心思,挖掘教材中的人物、故事,运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刺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创设有效的历史“情境”,使其身临其境。其中使用多媒体教学再现历史非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比如我们在讲到中国历史的四大发明时,通过《上下五千年》的介绍,不仅使学生对该知识印象深刻,更重要的是可以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既掌握知识,又进行情感教学。这是老师的语言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课外活动、课堂辩论、联系现实热点问题等激发学生的兴趣。除了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下工夫以外,老师还要过好语言关,文史不分家,历史老师的语言感染和号召力在情感和价值观的教育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牢牢吸引学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树立新的教材观
  传统意义上对教材的理解,就是教科书,但是在广义的界定上,教材包括教师的教授行为中所利用的一切素材和手段。教材是教科书,但不限于教科书,教科书集中反映出国家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鲜明的政治特点和历史特点。无论从教材排列的系统性和经过专家或者行政权力严格审定的“权威性”上,教科书都是学校教育中最重要的教材,但我们不能因此而走向另一个极端,把教科书视为“唯一绝对的教材”。
  在当今为学生减负的背景下历史教科书跟以往发生了很大变化,失去了知识的连续性和完整性,那么在历史教学中就不能只利用教材教学。历史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是发生在过去,而且一定要有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所以新的历史教科书给了老师更多自主发挥创造的空间和余地。教科书只是教材的一种,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就应该根据情况进行删减、添加,对教科书进行二次开发和创造。这就需要课前做好充分的备课,挖掘教材中的重难点,补充你认为重要的有必要的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过程,这样做会让你的教学内容更加有血有肉,更加丰富而生动。教师还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自主探究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这一过程中来,比如我校编定历史导学案其实就是对教材的一次再开发和创造,充分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三、发展情感,健全人格,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历史学科连接过去、现实与未来,它是一门具有价值理性的综合性知识学科。在学生人格养成方面,历史学科处于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历史教育承担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真正学好历史,对学生道德提升、人格发展将起积极的作用,同时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作为人文学科,从历史思考先人留下的借鉴和启迪,思考人的价值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怎样的人生才是无憾的人生。我们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铁人王进喜的不打出油田不罢休的精神中感受他们的品质和精神;我们从杜甫、司马迁的一生理解他们身处顺境,不骄不躁,身处逆境不放弃的乐观,向上积极的人生态度;我们从近代中国的屈辱历史中学会灾难带给我们的成长和进步。从历史课堂中,学生能够更深刻地认识自我和人类,感悟到作为国民应有的准则和精神。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能够利用它形成对于当今国内、国际事件的看法,历史教学才具有真正的意义。在课程改革中首先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为本位转向以学生体会为本位,教学目标要真正体现知识、能力、态度的整合,只有这样才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四、注意历史学法的教育教学
  教是为了学会学,掌握一种学习的方法和规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传授。就好比你给他一堆金子,不如给他一个能点石成金的指头。新的教学理念强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乐学、善学,让学生学会思、会做、会说、会看,积极参与教学等。要达到这一效果,仅有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是不够的,最终我们应该动员所有同学一起来学习,那么怎么学就非常重要了。学法教学应该从初一年级就贯穿于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学法就是完成学习目标的方法,学法内容首先是学习历史事物的方法,从知识层面上讲具体分为,了解重要事件的方法是,知道六要素、前因后果;了解历史人物的方法是,知道该人物的重大事迹,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学会辩证地分析历史人物,从而提高能力。比如,教会学生做笔记、掌握记忆、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方法。如比较明治维新,维新变法的异同等,又如学生在学习日本侵略者的残暴统治时,通过运用阅读、比较、归纳等学习方法,了解侵略者的暴行,增强爱国主义精神,提高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这些能力都为他们终身学习、创新能力奠定了基础。所以说学习方法的教学不仅是完成历史教育任务的桥梁,而且是实施终身教育的具体体现,更是创新教育的主要目标。
  五、多种方式评价学生的学,重过程轻结果
  历史学习就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积累历史,从积累历史到理解历史的过程。学生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要收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对历史现象进行初步的归纳、比较和概括,并做出自己的解释。历史教学必须是“结论与过程”相结合。“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实际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消化,也违背了新的教育理念。
  在当今的考试制度下,考试几乎成了唯一重要的学业评价方式,所以学生用成绩来衡量该学科的重要性,教师也用成绩来衡量学生能力水平的现象非常普遍。这样做的结果是很多学生得不到应有的肯定,成了学习的失败者,有些甚至成了生活中的失败者,对其一生的发展都有非常消极的影响。在教学中如果只用成绩去评判一个学生,我们从何来体现“为了学生的一切”这一思想理念呢?所以在学习评价中,作为历史学科就更应该强调过程的重要性,而不是分数就能说明一切,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和长处,人人都有闪光点。教师要在课堂中、教学活动中为每个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培养并挖掘其潜力,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此外,还可以通过同学互评、学生自评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学生喜欢学习历史,明白为什么学习历史,知道怎么学习历史,理解历史,这一切既要靠学生的学,更要靠老师的引导和努力。教师要用自己的智慧去搭建兴趣的平台,用激情四溢的语言去感染他们,用知识和能力教给他们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意义,用我们的爱去感化,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尽管在这个过程中不会一帆风顺,不会做得尽善尽美,但我们可以不断地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我相信学生一定会喜欢历史课,而我们也将更喜欢做一名历史老师。
其他文献
友情·信赖评介日本影片︽栗色小天使︾●林阿绵壮丽的富士山脚下有座村庄,住着个叫三郎的男孩,个头不高却长得敦敦实实。他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却不怎么用功,考试竟常常不及格,还是个
针对初中政治课的学科特点和自身的实践感受,下面我就政治生态课教学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要注意选材,利用材料分析的形式完成课堂的生态教学  如今的初中政治课教学,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因此,授课内容与现实社会生活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如果教师单纯从理论角度去灌输给学生知识,使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容易造成学生对政治学习的疲倦甚至厌倦情绪,也容易使政治教学失去其生动性和吸引力,不利于
摘 要: 由于受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等因素的影响,现代政治课教学课堂师生互动方式缺乏有效性,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本体功能的实现。这就要求我们转变教学观念,创设情境,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为师生有效互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努力实现政治课教学的有效乃至高效互动。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学 师生有效互动 策略分析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国家教育部对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提出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其中有一
该文对碳—铝和石墨—铝两类复合材料进行了从室温到450℃的热循环试验,对经热循环处理的复合材料测定了拉伸强度,用扫描电镜分析了拉伸试样的断口,并用扭摆法测定了内耗变化以
摘 要: 在《生活与哲学》课教学实践中,经常有学生反映该课“抽象”、“枯燥”、“无味”,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之兴趣不高,因此教师要把这门课程教好,让学生自觉地喜欢上这门课程,更快地找到学习哲学课程的乐趣,让沉闷的教学课堂变得津津有味。  关键词: 《生活与哲学》课堂 教学语言 立足生活 引诗法 学习环境    《生活与哲学》是一门理论性及哲理性很强的课程,特别对涉世未深的高二学生来说学习起来难度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