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燮钧小小说三题

来源 :金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z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岑燮钧,1973年生,浙江慈溪人。浙江省作协会员。现致力于短小说创作,在《小说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金山》等杂志多有发表。有作品入选年度排行榜、年度选本和中考、高考模拟卷。著有小小说集《戏中人》、散文集《文人之美》。
  泼墨刘微之到晚年都没有忘记在雅琴社与王素琴一起排戏时的情景。那时,他住在乡下的老屋里,偶尔舞文弄墨,已经很少有人认得他了。
  之所以想起王素琴,是因为前几天去城里剡剧博物馆,看到了王素琴的那件素色旗袍——被泼了墨的旗袍。他站在玻璃窗前,细细端详了半天,总觉得这件旗袍不是那件旗袍。他又仔细看那墨迹,位置应该是对头的,但是墨汁淋漓下来的样子,到底记不清楚了。
  他年轻时,对王素琴的穿着还是很在意的。
  刘微之编导过话剧。那次,琴师老钟带他去见王素琴,是在后台,她没上妆。这是他第一次见王素琴本人,他发现她的脸色有点苍白,素色旗袍一衬,仿佛白衣娘娘一样。“他是大学生。”老钟对王素琴说。“这太好了,刘先生,我们读书少,请你多指导!”王素琴伸手想握,却又不好意思地看了一眼。刘微之也伸了伸手,最终只是腼腆地一笑,轻轻地碰了碰。
  不久,刘微之把《雷雨》改编成了剡剧本。王素琴从未演过这样的戏,一下子懵了,刘微之就带着她细细揣摩。尽管这出戏还很稚嫩,但是一下子红遍了剡剧界,甚至报社的记者都来了。
  王素琴面对记者,很谦虚地说:“这都是刘微之先生的功劳,你们去采访他吧。”
  一天,王素琴从寓所出来时,突然一个蒙面人冲过来,泼了她一身的墨,素白的旗袍上顿时溅满了墨汁,仿佛在宣纸上泼洒开来一样。这让王素琴惊出一身冷汗来。刘微之说:
  “一定是‘艺人工会’的那帮人干的,因为你没有加入,他们就收不到保护费啊。”
  “对,前天又有个人自称老乡,前来借钱,狮子大开口,我就没借给他。我怀疑就是他们派人来捣乱的——那我们怎么办?”
  “开个记者招待会,揭露他们!”
  “记者招待会?”
  “对,我有好几个记者朋友。”
  他们就在剧场门口挂起了那件被泼墨的旗袍,拉了横幅,上写:“艺人无辜,为何抹黑?”记者的镁光灯一闪一闪,引得人头攒动。这事就搞大了。第二天,许多报纸都登了出来,成了一时的新闻,连报童都边喊边兜售:“快看快看,剡剧名旦王素琴被人泼墨啦!”
  刘微之在雅琴社三年,让雅琴社站到了剡剧的最前沿。三年后,刘微之说:“我要走了。”
  “微之,你走了,我们怎么办?”
  “我走了,雅琴社还是雅琴社啊!”刘微之穿着月白色的长衫,与王素琴的米色旗袍,一样的素雅。他有时穿西装,有时穿长衫,好像是两个刘微之一样。
  那天,刘微之还在寓所里,他听到敲门的声音。打开门一看,王素琴站在门外,他很吃惊。合作三年,他们在一起吃过很多次夜宵,但是王素琴从未到过他的寓所。
  刘微之让座倒茶,他已经明白了王素琴的来意。
  “微之,其实我心里一直称你刘先生,你是我们的先生,雅琴社不能没有你!”然后,王素琴拿出一个月的包银,放在了刘微之面前。原来她为刘微之向剧场老板争取了跟她一样的待遇。
  “倒不是钱的问题……”
  “那难道是我做得不好吗?”王素琴盯着刘微之,“无论如何你别走,我求你了!”她几乎要跪下来。刘微之赶紧站起身,把她拉住了——他就答应了。
  后来,老钟告诉他,是王素琴拿出了自己的包银,添在了刘微之的包银中。
  他们一直合作到1949年。四九年后,王素琴带着雅琴社加入了省团,省团同时合并了其他几个团的精华。王素琴入了党,做了团长。她脱下旗袍,穿上了干部装。头发也剪短了,显得很是干练。演戏不再是刘微之说了算,也不全是王素琴说了算——那时,有了上面。上面让演什么就演什么。王素琴每次都很积极。刘微之导过一回,就半路撂挑了,没法演。那个戏他还记得,叫《千军万马》。公演时,观众边看边走,最后没剩几个人看到底。刘微之撇下一句话:
  “台上千军万马,台下单枪匹马!”
  这句话传到了王素琴耳朵里,王素琴很生气,也撂下一句话:
  “省团不是雅琴社,由着你的性子!”
  劉微之就是吃的这个亏,为此,他后来被打回原籍——他和王素琴都是剡县人。在老家,他偶然得知了一件事,原来那个泼了王素琴一身墨的人竟是王素琴隔壁村的。因为儿子得了急病,奄奄一息,他听人说,王素琴演戏一天一锭金子,人长得像观音菩萨一样,吃素,心善,心想,她或许会拔根毛,帮他渡过难关吧。谁知她不但不周济同乡,还说他是骗子、流氓,把他轰了出去,因此一气之下,就泼了她一身墨。为这事,刘微之后来还去见过当事人,因为他觉得自己也是当事人之一。于是,他写了一篇文章,题目叫《关于“王素琴被泼墨”事件的真相》,发表在《南戏》杂志上。
  那天,琴师老钟来访。很多年没见了,刘微之让老妻掌勺,款待老钟。酒喝了三个多小时,慢慢就明白了老钟的来意。老钟说,本来他推荐了刘微之去省团帮忙,整理剡剧历史,谁知就在这当口上,看到了他的文章。那日,在团长办公室,王素琴戴着老花眼镜,指着《南戏》杂志,激动地对老钟说:“你看,我王素琴解放前被人泼了一次墨;文革时,大家狠命地泼污水;到如今,刘微之竟然又泼了我一次!”
  “可这是千真万确的啊!”
  “啊呀,微之,你吃了这么多亏,难道还不明白吗?”
  刘微之心里有数了,但他没说。第二天,他索性又写了一篇文章,回忆自己在雅琴社的事情,把它投给了《南戏》杂志。
  这样的文章,他连写了好几篇,却再也没能发表出来。
  唱道情
  苏兰珍从团部的道具间出来,碰着了金花魁。金花魁见她手里捧着渔鼓,问这是干啥。
  “团里让我把《后见姑》教给学生,这么多年没捣鼓了,手生,先拿家里练练!”渔鼓很旧了,还蒙着灰尘。   “既然让你教《后见姑》,那索性把全剧都排出来吧!”
  这话说中了苏兰珍的心思。别人代表作都演了个遍,还让电视台来录了像——她也羡慕啊。
  “花魁姐,不是我不拿出来,是团部没有这个意思啊。”
  《后见姑》是《珍珠塔》里的一折,说的是穷书生方卿高中后,扮作江湖游士,唱道情规劝姑妈不可太势利。“文革”前,苏兰珍曾主演此劇,红极一时。
  老金就撺掇她,去跟团长王素琴说说。上半年,苏兰珍刚给王素琴配过《文姬归汉》。这是个老戏,有三十多年了。那时,王素琴还不是团长,拉着兰珍很不好意思地说:“委屈你了,戏份不多!”后来,王素琴就给她配了《珍珠塔》。她演方卿,王素琴演有情有义的表姐。这是个小生戏,苏兰珍演得很过瘾。
  她转到这个剧团,一辈子就演了这个以小生为主的戏。
  她本来是不想去说的。王素琴开会必说,老演员要给青年演员让台。可是老金今天的一句话触动了她:“你我都五十多了,都是秋后的蚱蜢!我是演老旦的,无所谓;你是演小生的,得赶快啊!”她不由得心里紧了一下。在练功房里,她特地凝视了一下自己,的确是老之将至,剪着个柯湘头,颧骨更明显了。这颧骨一高耸,还像小生吗?
  她走进了王素琴的办公室,把想复排《珍珠塔》全剧的意思说了。王素琴摘下老花镜,沉吟了一下,说团里考虑考虑。苏兰珍心里“咯噔”了一下,知道没戏,不由腹诽。王素琴看了她一眼,说:“我是不主张复排旧戏的,上半年演《文姬归汉》,那是为了配合《告台湾同胞书》,有现实意义。”
  “我是形象不行了,要不,你去找王小琴说说看。”当年,王小琴是B角。王素琴做了团长后,大多是王小琴配戏的。
  金花魁说:“她是团长,忙,只有大家配合她,她哪有工夫配合别人啊。要不,我替你去给王小琴说说。”苏兰珍说:“算了,争不过,我还躲得过。”
  金花魁不死心,苏兰珍就等着她的消息。当年,王小琴是团里重点培养的青年演员,王素琴让苏兰珍帮衬帮衬她。有一年戏曲大汇演,两人合演一出戏,上面找苏兰珍做工作,说一等奖名额有限,你是老演员了,能不能把一等奖让给青年演员。苏兰珍嗫嚅了一下,说不出口,就点点头。那时,讲究公而忘私,不能太斤斤计较,起码台面上是这样。结果,“文革”后文艺评级,王小琴竞比她先上,因为王小琴有一等奖,而她,只是二等奖。
  她心里拔凉拔凉。这世间事,不争,一肚子气;去争,两肚子气。果然,老金给气着了。王小琴是副团长,一副公事公办的样子,很是端方。她先问团长的意思,一听不待见,话风就转了,说自己负责青年演员,忙着给年轻人配戏,恐怕时间排不出来啊。老金听不下去了,快人快语道:“年轻人要舞台,老演员也要舞台啊,何况苏兰珍当年可没少给你这个青年配戏,大汇演时还让出了一等奖呢……”王小琴脸上有点挂不住:“这一等奖二等奖,也不是我评的,是大赛评出来的,怎么能说是让出来的呢。”
  “她如今也号称艺术家了!”老金拍着苏兰珍的手说,“谁让你是后来的呢,先进庙门为大嘛!”
  虽说,苏兰珍早在解放前就是头牌小生了,可她是后调进来的,没班底,本意是来给王素琴做搭档的,王素琴成了团长之后,戏演得少了,就把她配给了王小琴。王小琴本是小一辈的人,不料也充大了。
  倒是苏兰珍淡定,安慰老金道:“这又不是一天两天了。”老金拉着苏兰珍的手说:“她们不肯给你配戏,我来给你配戏,全剧排不了,我们就演《后见姑》,看她们怎说!”苏兰珍很是感动,嘿的自笑了一声道:“‘姑妈’不势利,倒是‘表姐’势利了!”
  那天在排戏时,王素琴在台下,王小琴后来也来到了排练厅,坐在王素琴身边。她们两人在咬耳朵。苏兰珍瞥了她们一眼,自顾试着渔鼓。
  渔鼓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由毛竹筒做的鼓筒,底下蒙有鼓皮;一个是由两条长竹片夹成的简子,平时插在鼓筒里。唱道情时,一手敲鼓筒,一手夹击两片简子,发出一浊一清两种节奏声。
  “怎么了?”老金看她试着不顺手,问道。
  “这简子怕是不能用了,没弹性了。”
  好在是排演。老金演姑妈,先上场。苏兰珍亮相时,王素琴倒是看着她,王小琴却在跟旁边的人说着什么。她敲了敲渔鼓,好像是提醒她们似的,唱道:
  “这渔鼓一敲哦,可以唤醒世间名利客。
  这简板一响哦,可以提醒苦海梦中人。”
  她就唱了个苏秦的故事。苏秦落魄归来,那是一
  “父不认子,兄不认弟,嫂不认叔,妻不认夫啊……”
  苏兰珍沉入到了戏中。当唱到这道情的最后一句“欺贫爱富亲不认,势利之人实可恨”时,一个重节奏,一声鼓筒,一声简子,以应和结束。谁知简子一晃,其中一片摇摇欲坠。她赶紧用手捏紧。老金眼尖,看在了心里。等戏结束,老金问简子怎么了。苏兰珍抽出简子,一瞧底下,原来简子里层被蛀虫蛀蚀,一抖,细细的虫卵都掉出来了。
  这时,王素琴走过来,赞道:“老金,你不愧是老戏骨,把势利姑妈演得活灵活现!”王小琴也走上来:“兰珍姐,你宝刀不老啊!”苏兰珍看了一眼金花魁,金花魁也听见了。
  “文革”前,王小琴总是左一声金老师右一声苏老师的。
  铜面盆
  砸烂剡剧团时,凤冠霞帔,绫罗绸缎,当作“封资修”,一把火烧了。等到浩劫过后,再要复演时,道具十样没九样。
  《相思树》有一场叫“待郎归”,要用到一只面盆,一只铜面盆。
  剡剧团原先有一只,但早已找不到了。
  杨瑞凤对韩玉芬说:“你不是有一只吗?”
  韩玉芬吞吞吐吐地说:“有是有,只是当作了洗脚盆,再端上来,怕不好吧。”
  “这有什么,演戏嘛不过是装装样子的,人家又不知道这只铜面盆是洗脚盆,是吧?”杨瑞凤是演老生的,到底大大咧咧。
  韩玉芬拿是拿来了,但是,心里总有点别扭。   本来,她早把这只铜面盆扔了。婆家是铜匠,当初婆婆说,一对铜面盆给你们做个纪念吧。韩玉芬演的《相思树》,小夫妻铜镜做纪念,但铜镜毕竟不实用,铜面盆倒还有点意思。
  结婚后,他们一直用的。两只铜面盆并排着,大点的是丈夫的,小点的是自己的。
  就像《相思树》中的男主角千里赴京,再也沒有回乡一样,丈夫被发配到甘肃的一个农场,也没有回来。因为他写的一本戏被批成大毒草,作为典型,在劫难逃。临走时,她让他带上铜面盆,到了那边,总要洗脸盛东西的,有个面盆方便点。
  在丈夫发配后不久,她自己也成了“牛鬼蛇神”,被押进牛棚,后来下放到了干校,种菜。
  剡剧团的姐妹们都在一起,她与杨瑞凤是一组。
  干校的农具也是十样没九样。所以,每次下地,都带着面盆,浇地,放秧苗,甚至于喝水,都用得着。
  种地还算是干净的活,最脏的是施肥。那时的肥,就是大粪。
  杨瑞凤在前面拉粪车,韩玉芬在一侧扶着,到高低不平的地方,推一把。粪车臭极,可是,成了“牛鬼蛇神”,就不是人了,鼻子也该换一换。你看,狗都舔食大粪呢。
  到了地头,农场干部呵斥道:“韩玉芬,你没看见,粪车漏了吗?”
  韩玉芬一看,还真漏了一地,一路上都有。“那怎么办呢,那怎么办呢?”可把韩玉芬难住了。
  “你不会用面盆兜着吗?”
  “那是面盆啊……”韩玉芬有些为难,小声说了一句。
  “什么小资产阶级情调,让你们到这里来,是来嫌弃大粪臭的吗!我看,你比大粪都臭呢!”
  农场干部指着一只面盆,让韩玉芬赶紧去兜——正是她的铜面盆!韩玉芬何曾想到,铜面盆还有这样的用处。在台上,她是演花旦的,铜面盆是一件古雅的道具,与它相称的是纤纤素手。她在台上做着优雅的濯手动作,手指如兰花,铜盆漾清波;而眼下,却是泥土和大粪!
  韩玉芬把盆里的大粪,赶紧浇到菜秧旁边——洗脸盆成了大粪勺!
  再去兜时,一块软绵绵黄澄澄的大粪正好贴在她手腕上。她换了一只手,赶紧甩掉。没想到,另一只手马上又溅上了粪水。这一回,她没有甩,只是别过头,却正见管教干部盯着她。她屏住呼吸,可臭气却越来越浓。她想恶心却又不敢,强忍住了。
  收工时,韩玉芬一个劲地洗手,手总有大粪味。她不断用泥土擦铜面盆,可是铜面盆的黄色,仿佛就是大粪,怎么擦都擦不掉。
  回到场屋洗脸时,她突然一阵恶心。
  韩玉芬围着场屋想找些细沙子,没有。路边也找,才找到一些沙和泥,她掺和着,擦了又擦,磨了又磨,直擦得铜面盆发亮,闻着还是觉得有气味。
  杨瑞凤劝她算了,她还是不住手。杨瑞凤说:“当心管教干部看见了,把你当典型批判。”韩玉芬才罢手。
  第二天一早洗脸时,韩玉芬对着干净的铜面盆,低头去敷水时,突然又恶心了。杨瑞凤看见了,赶紧轻拍她后背,她还是恶心不止。杨瑞凤说:“那你别用了,我跟你换一下,你就洗我的面盆吧。”
  从此,她们共用一个洗面盆,把铜面盆当作了洗脚盆。
  直到“解放”。韩玉芬还是把铜面盆带了回去。她不是没有动过扔掉这只铜面盆的念头,但是,一想到丈夫一去,尸骨无存,大铜面盆更是不知所终,便觉得这只铜面盆多少是一个念想,就藏了起来。
  现在杨瑞凤一说,她重又在杂物间里把这只铜面盆找了出来。面盆已经生了铜锈,斑斑驳驳,就像自己这半辈子。她擦了擦,磨了磨。虽说,在台上,只是摆一摆而已,观众远远看过来,不一定看得清,但是能干净一点是一点。
  东京上野公园
  上野公园位于东京都台东区西部,占地53万平方米,为东京最大的公园。原系德川幕府的家庙,1873年改为公园,至今园内仍有德川家灵庙。上野动物园在公园内西北部,其中有池名不忍池,终年栖息大量天鹅、野雁,被誉为“野鸟公园”。上野公园内樱花甚多,每年4月绯红一片。鲁迅先生的文章中曾有提及。
  她重又登台,只是风华不再。《相思树》中的女主角“待郎归”,等来的是丈夫的噩耗,而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她演这个戏,可称得上是感同身受。当初,因为这出戏结识丈夫,没想到,今日又重唱这出戏:
  “……
  妆台铜镜又何在?
  (白)哎,我好健忘也,
  出征时送与韩郎胸前戴。
  无有铜镜我难装扮,
  待我取出一盆水。”
  韩玉芬端着铜面盆,做出映水自照的样子。
  “水中映出脸憔悴,
  不如当年新婚美。
  仔仔细细再从头照,
  水中影儿已不在。
  ……”
  不知何故,她的脑海中突然闪过一辆粪车,闪过她端着铜面盆兜大粪的情景。顿时,一阵胃部的痉挛,让她不能流畅地往下唱。
  下场时,她呼吸紧张,老觉得胃部翻上来。正好,杨瑞凤带着藿香正气水,吃了,才压住。她一说,杨瑞凤马上就明白了。
  从此,韩玉芬演这个戏,再也不用铜面盆,只虚拟一番了事。
其他文献
小区书展,童书展台前围满了孩子。两个小男孩为一本书争执起来,稍大的一手争抢,一手推着稍小男孩的额头,互相推搡间,稍大男孩手一滑,滑到了稍小男孩的眼睛上,稍小男孩大哭起
这两天,吴缅一直在收集班上同学家的电话号码,问他干什么,他说不干什么。今天,我发现许多同学都有了一本用电脑打印的通讯录,马加手上也有了一本。我问他通讯录是从哪里来的,
No.1在东非洲的伦盖提大草原上,住着鬣狗多福和她三个未满月的子女。虽然鬣狗一直被视为草原上最阴险的动物,但是他们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狮子和花豹都视他们为最强的竞争对
有只猫咪叫Tiger,听说他是只非常非常胆小的猫咪,什么都害怕,害怕狗和黑暗的地方,甚至他还害怕老鼠!可是某一天,他居然做了一件见义勇为的事情,让大家对他刮目相看……1.This
期刊
在体育课的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能面向全体学生的,有利于学生全面开展实践活动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
中文中表达“走”的形式多样,比如“蹒跚”“闲逛”,英语中也一样有很多关于“走”的表达,学习这些词汇有助于我们在写作中准确使用,让它们成为写作中的亮点。
首先运用金融成长的理论阐述了阜新经济转型的现状及金融成长问题的提出,提出了阜新经济转型中实现金融成长的原则及阜新实现金融成长其中具体的措施,对资源型城市转型及产业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尤恒,男,曾用笔名“初雪”,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镇江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长篇小说《请给我一支烟》、中短篇小说集《青春期》,在《钟山》《中国作家》《雨花》《芳草》《青春》《北方文学》《青年文学家》《太湖》《金山》等杂志发表过中篇、短篇、微型小说数十篇,中篇小说《青春期》曾被《小说选刊》转载并获镇江市第四届文学艺术奖,中篇小说《花》获江苏省宣传部、江苏省文联举办的“中国梦·我心中的梦”征文大赛一等奖
期刊
师:暑期里,很多同学都会外出,到外面的世界去开阔一下眼界,吸收一些新的知识和增加一些生活的体验。那么如何在游玩之中,将自己印象深刻的事件和景观通过文字很好的记录和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