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技术人才缺乏,这对于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十分不利。本文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河南人力资源环境:提高劳动者待遇,吸引更多技术人才在河南本地就业;紧密结合用工企业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尝试职业教育与农村普通教育的衔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
关键词:产业转移 人力资源 对策
中国目前出现的东部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现象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范围内的第四轮产业转移。河南作为中部大省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但产业转移并不是平均分配。河南要想在竞争中领先其他中西部省份,必须优化自身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
产业转移承接环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具体是指一国或区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了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提供和可创造的条件的有机总和(苏华、王蔚2009),人力资源环境是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却相对短缺,对此应该从战略角度加以重视并积极应对。
一、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中人力资源供给需求情况分析
(一)人力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2009年河南省常住人口9487万人,位居全国第三,2010年底从业人员数达6025万人,可以说河南劳动力供给充足。因为本省不能充分吸收劳动力就业,每年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全省劳务输出量年均达到999.6万人,居全国首位。正是因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在河南本地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相对偏低。2009年河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816元,居全国第25位,与中西部其他省份相比排名靠后。可见,河南省劳动力资源是廉价的。
河南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一大优势。但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并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价格方面,更主要甚至更关键的是对其质量的要求(廖昌荫2009)。要想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须具备一大批高素质特别是具有技术专长的劳动力,而河南恰恰缺乏这样的劳动力。2010年,河南初中毕业生人数154.92万人,而普通高中(含中职)招生人数仅为62.85万人,也就是说2010年全省有92.07万(约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59.4%)初中毕业生未经进一步的培训和教育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2010年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70.43万人,而普通高校(含高职)的招生人数为47.83万人,有22.6万(约占高中毕业生人数的32.1%)高中毕业生未经系统培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两部分数字相加,仅2010年一年就有114.67万人未经任何职业培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部分新增就业人口成为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难度相对较大。2010年河南省社科院对在豫投资的外来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制约外来企业扩大投资的因素中技术人才短缺因素排名第三,技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说,河南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二)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分析
河南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集中在房地产、冶金、机械电子、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筑以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行业,说明外来投资者主要看中的是河南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刘焱,2011)。与此同时,2011年河南省确定了14个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这14个重点产业涵盖6大高成长性产业、4个传统优势产业和4个先导产业。6大高成长性产业包括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产业,目标是力争2012年这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万亿元,新增0.7万亿元;4个传统优势产业包括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产业,目标是力争这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012年超过1.5万亿元,新增2500亿元;4大先导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目标是2012年这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0亿元,新增400亿元。
从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能情况来分析,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所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以劳动技能技术人员为主,涉及生产、设备操作、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质检、物流、研发等专业人员。当然伴随着产业转移,对服务业人员、商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会有所增加。
二、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优化河南省人力资源环境的对策
(一) 提高劳动者待遇,吸引更多技术人才在河南本地就业
由于河南本土企业给予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不高,大量技术人才外流,使得本就稀缺的技术人才更为缺乏。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就业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这样一个真实案例,河南的宇通汽车招聘高职毕业生月薪3000元,安徽的江淮汽车给出的月薪为3800元,毕业生大多优先选择江淮汽车,结果是更为优秀的高职毕业生都被江淮汽车“抢走”。所以说企业对于技术人员应该采用“待遇留人”,否则人才流失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除了留住本土技术人才外,河南更应该大力吸引外来技术人才。2010年大学生就业意向排名中,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和上海位居前五名,选择在上述五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比例在全体大学生中占近七成。在高端人才市场上,搜狐网2009年做过一项调查,高层次海归人员回国就业创业意向调查中,河南排名落后于湖北、四川、安徽等中西部省份。河南作为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这是客观事实,应该采取措施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除了“待遇留人”外,还应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来豫工作应解决好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科研团队配备、实验器材配备等多方面的问题,拿出诚意留住人才。
(二) 紧密结合用工企业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德国产品的质量世界公认。由于产品工艺水平高,经久耐用,因而“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这与德国具有众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密切相关。而这正是德国职业教育培育了优秀的技术人才。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6年的最新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即便在20.6%的大学毕业生中,也还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德国高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也就是说,其学业仍属职业教育范畴。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薄弱,很多学生把职业教育看作是在升学无望时迫不得已的选择,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我国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用工需求脱节,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对企业用工需求做充分调研,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二是职业学校招生数量没有统一规划,往往是热门专业一窝蜂的上,等到学生毕业后势必就会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就存在这个问题;三是学校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因为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大都需要配备器材,而这些器材往往较贵,很多职业学校购买不起,同时很多职业学校招聘教师时过于看重学历而导致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即使学校有教学器材,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职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企业不愿接收。教育部门应该采取措施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用工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对招生数量做好统一规划,对职业学校建立实验室予以财政补贴,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考核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以加强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
(三)尝试职业教育与农村普通教育的衔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2009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2.3%,大量的人力资源在农村,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制定科学规划,提高他们适应进驻企业要求的实用技能。针对目前河南省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况,可以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农村尝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例如可以由政府出资让农村不愿意继续升学的初中在校生在初三接受一年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这样就做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规划的职业技能培训后,就要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构建由政府主导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企业招聘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降低企业用工的交易成本。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拓展管理职能,维护劳动者权益,保证人力资源市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昌荫.论广西应对东部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J].学术论坛,2007(10).
[2]苏华、王蔚.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研究的必要性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9(11).
[3]刘焱.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东纺织经济,2011(10).
关键词:产业转移 人力资源 对策
中国目前出现的东部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内陆地区的现象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范围内的第四轮产业转移。河南作为中部大省正面临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难得机遇,但产业转移并不是平均分配。河南要想在竞争中领先其他中西部省份,必须优化自身的承接产业转移环境。
产业转移承接环境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具体是指一国或区域在一定时期和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为了承接产业转移能够提供和可创造的条件的有机总和(苏华、王蔚2009),人力资源环境是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河南劳动力资源丰富,但人力资源却相对短缺,对此应该从战略角度加以重视并积极应对。
一、 河南承接产业转移中人力资源供给需求情况分析
(一)人力资源供给情况分析
2009年河南省常住人口9487万人,位居全国第三,2010年底从业人员数达6025万人,可以说河南劳动力供给充足。因为本省不能充分吸收劳动力就业,每年大量剩余劳动力外出就业,全省劳务输出量年均达到999.6万人,居全国首位。正是因为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在河南本地就业人员的平均工资相对偏低。2009年河南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4816元,居全国第25位,与中西部其他省份相比排名靠后。可见,河南省劳动力资源是廉价的。
河南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其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一大优势。但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对人力资源的要求,并不仅仅表现在劳动力资源的数量和价格方面,更主要甚至更关键的是对其质量的要求(廖昌荫2009)。要想有效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必须具备一大批高素质特别是具有技术专长的劳动力,而河南恰恰缺乏这样的劳动力。2010年,河南初中毕业生人数154.92万人,而普通高中(含中职)招生人数仅为62.85万人,也就是说2010年全省有92.07万(约占初中毕业生人数的59.4%)初中毕业生未经进一步的培训和教育而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同时,2010年河南普通高中毕业生人数70.43万人,而普通高校(含高职)的招生人数为47.83万人,有22.6万(约占高中毕业生人数的32.1%)高中毕业生未经系统培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两部分数字相加,仅2010年一年就有114.67万人未经任何职业培训进入劳动力市场,这部分新增就业人口成为高素质技术人才的难度相对较大。2010年河南省社科院对在豫投资的外来企业的调查结果显示,制约外来企业扩大投资的因素中技术人才短缺因素排名第三,技术人才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河南经济发展的瓶颈。所以说,河南虽然劳动力资源丰富,但技术人才相对短缺。
(二)人力资源需求情况分析
河南承接的产业转移项目集中在房地产、冶金、机械电子、石油化工、轻工纺织、建筑以及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消费品行业,说明外来投资者主要看中的是河南相对丰富的资源和巨大的消费市场(刘焱,2011)。与此同时,2011年河南省确定了14个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重点产业,这14个重点产业涵盖6大高成长性产业、4个传统优势产业和4个先导产业。6大高成长性产业包括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产业,目标是力争2012年这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万亿元,新增0.7万亿元;4个传统优势产业包括化工、有色、钢铁、纺织服装产业,目标是力争这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2012年超过1.5万亿元,新增2500亿元;4大先导产业包括新能源汽车、生物、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目标是2012年这类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400亿元,新增400亿元。
从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和未来承接产业转移的可能情况来分析,河南承接东部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所以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也以劳动技能技术人员为主,涉及生产、设备操作、机械制造、电子信息、质检、物流、研发等专业人员。当然伴随着产业转移,对服务业人员、商业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的需求也会有所增加。
二、 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优化河南省人力资源环境的对策
(一) 提高劳动者待遇,吸引更多技术人才在河南本地就业
由于河南本土企业给予技术人才的工资待遇不高,大量技术人才外流,使得本就稀缺的技术人才更为缺乏。作者在参与大学生就业调查过程中,了解到这样一个真实案例,河南的宇通汽车招聘高职毕业生月薪3000元,安徽的江淮汽车给出的月薪为3800元,毕业生大多优先选择江淮汽车,结果是更为优秀的高职毕业生都被江淮汽车“抢走”。所以说企业对于技术人员应该采用“待遇留人”,否则人才流失的现象就不可避免。
除了留住本土技术人才外,河南更应该大力吸引外来技术人才。2010年大学生就业意向排名中,深圳、北京、广州、天津和上海位居前五名,选择在上述五大城市就业的大学生比例在全体大学生中占近七成。在高端人才市场上,搜狐网2009年做过一项调查,高层次海归人员回国就业创业意向调查中,河南排名落后于湖北、四川、安徽等中西部省份。河南作为欠发达地区,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这是客观事实,应该采取措施吸引更多人才特别是高端科技人才。除了“待遇留人”外,还应做到“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对于高层次科技人才来豫工作应解决好住房、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科研团队配备、实验器材配备等多方面的问题,拿出诚意留住人才。
(二) 紧密结合用工企业需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德国产品的质量世界公认。由于产品工艺水平高,经久耐用,因而“德国制造”享誉全球,这与德国具有众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密切相关。而这正是德国职业教育培育了优秀的技术人才。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06年的最新统计,德国大学毕业生占同龄人的比例为20.6%,而将近80%的年轻人接受的是职业教育,并以此走上工作岗位。即便在20.6%的大学毕业生中,也还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德国高等专业学校的毕业生。也就是说,其学业仍属职业教育范畴。而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薄弱,很多学生把职业教育看作是在升学无望时迫不得已的选择,社会上存在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我国职业教育本身也存在诸多问题。一是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企业用工需求脱节,职业学校在设置专业时没有对企业用工需求做充分调研,专业设置滞后于社会需求;二是职业学校招生数量没有统一规划,往往是热门专业一窝蜂的上,等到学生毕业后势必就会出现就业困难的现象,比如会计电算化专业就存在这个问题;三是学校课程设置实践性不强,因为开设实践性强的课程大都需要配备器材,而这些器材往往较贵,很多职业学校购买不起,同时很多职业学校招聘教师时过于看重学历而导致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缺乏,即使学校有教学器材,实践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好,所以很多职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差,企业不愿接收。教育部门应该采取措施解决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用工企业需求设置专业,对招生数量做好统一规划,对职业学校建立实验室予以财政补贴,并对职业学校教师的考核区别于普通高校教师以加强职业学校的实践教学。
(三)尝试职业教育与农村普通教育的衔接,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完善人力资源市场
河南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2009年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达62.3%,大量的人力资源在农村,需要对农村劳动力的开发制定科学规划,提高他们适应进驻企业要求的实用技能。针对目前河南省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情况,可以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农村尝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结合,例如可以由政府出资让农村不愿意继续升学的初中在校生在初三接受一年系统的职业教育培训,这样就做到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在对农村劳动力进行有规划的职业技能培训后,就要引导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构建由政府主导的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完善信息网络建设,建立企业招聘信息发布的权威平台,减少信息不对称情况的发生,降低企业用工的交易成本。同时,政府应加强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拓展管理职能,维护劳动者权益,保证人力资源市场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廖昌荫.论广西应对东部产业转移的人力资源发展战略[J].学术论坛,2007(10).
[2]苏华、王蔚.产业转移承接环境研究的必要性分析[J].管理现代化,2009(11).
[3]刘焱.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对策建议[J].山东纺织经济,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