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课堂教学

来源 :中国教师与教育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sonlau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本文从如何创设问题,创设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形式有六种,以及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说明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正是顺应新课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符合时代的要求。
  【关键词】新课改;问题;课堂教学
  新一轮的高中课程改革,主张高中教育应为高中生个性发展服务,使每一所学校成功,使每一位学生成功。这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意味着教育民主是本次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表明我国普通高中的教育价值观将面临转型。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正是顺应新课改的一种行之有效的举措,符合时代的要求。
  1.如何创设问题 在问题情境下的学习可以使个体对客观情境获得具体的感受,激起积极的情绪,促进学生的潜能发展,从而使学习者更好地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对当前所学的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学生的主动学习主要表现在好的问题情境下主动建构新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发展创新意识。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1 阶梯式。 创设条理明晰、合乎逻辑并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相适应的“阶梯式”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由浅入深、自现象到本质、从具体到抽象,一步一步地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究,做出科学的推理和正确的判断,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特性。
  如在复习渗透吸水原理时,设计一组问题:
  问题1:现实生活中使用的渗透装置必须具备哪些条件?成熟的植物细胞哪些地方具有类似渗透装置的特点?
  问题2:在“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中,若把洋葱表皮细胞先用盐酸处理,再做实验,能否出现质壁分离和复原现象?
  问题3:在做上述实验时,若用KNO3溶液代替30%蔗糖溶液,则镜检时,能观察到质壁分离的现象,但过一段时间后,会发生质壁分离复原现象,这是为什么?
  问题4:具有大液泡的植物细胞,置于与细胞质不同浓度的外界溶液中,能发生渗透现象。人体细胞没有液泡,所以人体细胞不会发生渗透作用,这句话对不对?
  由于这组问题逐个深入,步步提高,体现出与学生认知规律的一致性,有效地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活动向纵深处发展,实践证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创设这种“阶梯式”问题情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有重要的意义。
  1.2 引发式。 就是把一个大问题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这些问题本身互相不直接牵连,而分别与大问题相扣合。
  如在学习高等动物和人体糖类代谢过程的知识时,先设计以下一系列问题:
  问题l:动物体细胞内糖类有几方面来源?
  问题2:糖类在组织细胞中大部分转变成什么?
  问题3:多余的糖类通过什么作用合成糖元?在什么地方合成?
  问题4:动物体细胞内的糖类有几方面去路?
  从以上4个问题的解答,可让学生深刻理解糖类代谢过程。
  1.3 连环式。 根据知识的内在联系,设计出以疑引疑、环环相扣的一系列问题。通过解答这些问题,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拓宽思路,对学生全面深刻地认识问题起到促进作用。
  如在复习第二章“细胞”中涉及到的“主动运输过程需要消耗能量”,设计下列问题:
  问题1:这些“能量”主要是由细胞中什么细胞器供给的?
  问题2:这些“能量”是由生物个体的什么生理作用提供的?
  问题3:这个生理作用对整个生物体有哪些作用?
  问题4:在新陈代谢过程中这个生理作用具有怎样的地位?
  通过以上问题的解答,就可以使学生把细胞及生物体各项有关的生理活动联系起来,既可以使学生把相关的知识沟通,形成联系的知识网络,又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全方位思考问题,不断拓宽思维的空间。
  1.4 辐射式。 在教学中创设辐射式问题情境,以某一知识点为中心,引导学生从不同方向、途径和角度,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去发现、寻找与此中心有密切联系的尽可能多的知识点,它对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独立性和创造性都有重要的意义。
  例如,在复习“细胞的化学成分”一节内容时,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情境: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均能找到,这说明了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的一面,那么,统一性的另一些方面是什么呢?问题提出后,启发学生进行发散思维,从以前学过的知识中寻找与此问题有联系的内容。学生通过思考,找到了以下几方面的联系:①构成生物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均可找到;②生物界和非生物界都遵循能量守恒和转换定律;③生物界起源于非生物界;④生物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非生物的环境条件。
  实践证明,这些“辐射式”问题创设的形式比较适合于复习课使用,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也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理解教材的内容。
  1.5 对比式。 对于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原理或生理过程,教师可适当加以联系或通过对比而提出疑问,这不但可使学生加深对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且能对前面的知识加以复习,温故知新。
  如在讲“核酸的种类”时,可从中文名称、组成成分、基本组成单位、空间结构、分布和功能等方面加以比较,找出它们的区别。
  1.6 要点式。 对有些基本概念、原理和生物体的结构等知识,教师通过归纳,以要点的形式提出问题。
  如呼吸作用这个概念,教师若直接提出“什么是呼吸作用?”。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出现丢三拉四的现象。若提出这个概念有场所、条件、物质变化、能量变化四个方面,学生看书时必然深刻挖掘这个概念的内涵,经过分析综合才能回答出问题,显然学生这样掌握这个概念要牢固得多。   问题创设的方法还很多,绝不仅局限于以上所谈的方法。例如可以通过观察、举例、诗歌、故事等内容创造出新情境,从而提出问题。有时同一知识点也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设疑,但同样一个知识,如何设疑,教学效果却大不一样,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要透彻地了解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目的要求,针对不同的知识层次,分析每个知识点,形成知识链和知识网,找出它们内部的因果关系;其次要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面和对前面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注意因材施教;再者教师必须不断地继续学习,了解生物学以及相关学科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不断提高教师本身的知识水平和业务水平,丰富教学的内容。
  2.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创设问题只是学习的过程,解决问题才是学习的目的,所以如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课堂教学中又一重要的内容。围绕创设的问题,在教学中解决问题时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 以学生为解决问题的主体。 学生是我们在实施教育教学中的现实个体,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力军。问题探究活动要因材施教,即对于普通高中的学生,我认为起点要低一点,问题的跨度要小一点,而对于重点中学的学生,可以适当提高难度,这样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才会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才会显得得心应手,研究学生的需求因而显得十分重要。
  研究学生就是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的需要,探究的毅力及过程体验的需要,学习方法及改进的需要,群体合作意识培养的需要,获得评价的需要等方面人手,分析他们探究问题的思维能力。在深人研究学生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采取多种措施提高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讲述“细胞的有丝分裂”这一内容时,由于学生已经掌握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的相关基础知识,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展示来分步观察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现象,让学生从具体的现象中归纳出细胞分裂的特点和实质,通过这一教学活动的设计,既能够让学生深刻地区分细胞分裂各时期的特点,又能很好的体现细胞分裂是一个整体的过程。
  2.2 让学生将基础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归根到底取决于自身素质的提高,其素质状况应从基本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培养两个方面来衡量。学生的素质如何得到提高?这就要教师通过多方面、多渠道、多手段把握学生的思维动态、思维品质、思维特征,从而提高学生知识积累和能力培养的素质。
  关于知识积累,我们不能看作是对书本知识的死记硬背,而应是在积极理解和再现过程中逐渐完成。其中,理解是关键因素,理解既是对知识的深层分析,也是对知识的宏观概括,只有理解才能真正实现知识积累。但知识的积累并不代表问题探究能力的提高,现实中有些同学基础知识倒背如流,而每次测试成绩却不很理想,原因在于学生没有把基础知识和具体情境联系起来,缺乏统一的认知观念。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培养学生把基础知识与具体问题相结合的能力,让学生有的放矢。
  例如在习题课上,有这么一题:“用黄豆生豆芽,1 kg黄豆可以生5 kg豆芽,在这一过程中,有机物的含量将如何变化?”,这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是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条件及其过程中有机物含量变化情况,具体情境是黄豆的萌发过程。我们可以这样联系:黄豆在萌发过程中呼吸作用十分强烈,光合作用几乎没有,有机物消耗明显,因而有机物会变少。在教学过程中不少学生由于认为植物子叶的光合作用会随之而来,有机物的含量会随之升高,实际上这是学生缺乏细致的观察和理性分析导致的错误判断,就人们食用的黄豆芽来看,其子叶并未变绿,原因是叶绿素尚未明显生成,故几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在这种情况下,黄豆芽内的有机物含量不可能增加,在这里重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大量吸水的缘故。通过老师对该题的分析,可使学生深刻地掌握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进行的条件及有机物的含量变化实际中的应用。
  新课改确实是一次良机,为我们的改革提供了舞台。以问题为中心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既能活跃课堂,又能激活学生,教学效果非常好。 “创新才有生命力”,生物课如此,学生成长亦如此,我想,教无定法,学无止境,不断求索必能达到胜利的彼岸。
  参考文献
  [1] 郑金洲 《问题教学》 福建教育出版社
  [2] 余文森.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育研究,2004(11):27-30.
  [3] 宋火金.例谈生物探究性教学模式的建构与运用.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6):45
  [4] 甄宗秋.谈中学生物探究式教学设计与实施的原则.中学生物学,2007(2):18-19
其他文献
【摘要】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营造良好氛围,培养学生的质疑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可以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紧扣文本进行探索。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培养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个民族和国家振兴的希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终极目标。《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
期刊
从教英语教学工作二十几年了,近几年以来,英语的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传统的呈现式教学正在逐步地向任务型教学模式转化。而我们现在所采用的新目标英语教材则正是为任务型教学而设计的一套新的教材。课堂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战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面对新的教育形式,认真反思教学方面的不足之处。只有教学模式的改革,革新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与现行教材相适应,才能与当代的教学模式相符。实践证明,只有
期刊
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多年,但初中地理教学仍然不够受重视,地理学科在教学时间上,课时少、时间紧,且学生学习不以为然。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好地理学科,兴趣的培养就尤为重要。因为兴趣是学生接受教育的感情基础,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而且兴趣这一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已日益为人们所关注。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在地理教学中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做了以下工作。  一
期刊
学生们步入初中阶段以后,在学习语文这个学科中,教师们往往忽视了识字教学。在中考中,“基础知识积累”的文字注音和错别字的纠正,这两题的得分率很低,常常不超过30%。在批改作文中,一篇错别字连篇的习作,你一定不会给它高分。尤其是初一接手的新生,把“自己”写成“自已”,把“拟人”写成“似人”等更是常见。  《新课标》要求:初中学生“累计认识汉字3500个”,具体要求为“熟练并能正确使用汉语拼音方案,给汉
期刊
【摘要】本文以模块五第一单元的word power 部分教学为例,说明在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如何运用主题教学法。  【关键词】主题教学法; 词汇教学 ; 应用策略  词汇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种语言依靠它的词汇,按照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有意义的语句、段落、篇章。《全日制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对英语课程教学任务是这样描述的:“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应该学习和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词汇、语法
期刊
现今时代是一个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时代要求教师更新教育观念,调整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模式,而教学模式转变的核心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数学是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一门学科,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小学数学必须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的形象性之间搭建一个有效的平台,而信息技术正符合这样的条件。在新形势的要求下,教师掌握现代信息
期刊
概念是反映物质物理属性和化学变化的一般本质属性,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感知是第一要素。概念内容的具体化又是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第一个起点。教师必须紧紧依托实验教学,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实验现象中,获得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形成化学概念。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期刊
【摘要】过去几年的高考题中涉及到X,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的题,可最近几年频繁出现在各省市的高三检测题中,此知识点是考察学生遗传规律分析的典型点,应该予以重视。关于解决X,Y染色体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的基因遗传题先分析基因位于不同区段时会出现的基因型。  【关键词】X、Y染色体;同源区段;非同源区段  高三复习过程中,教师都会遨游于各资料书的题海之中,从资料题中筛选出典型试题再加以汇总整理,
期刊
【摘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轻结论,重过程,教给学生学习和思维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大脑参与学习,使教学内容与大脑中原有的知识经验产生同构,建立起非人为的本质联系,激励学生创新学习的思维活动。  【关键词】小学数学;创新教育;创新意识  一个人要有不断创新的精神也就离不开他的创造力。创造力是人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智力活动,在现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重
期刊
语文课始终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进行教学。要使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既教书又教人,教会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主动获取知识。语文课教学要达到上述目的,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突出教材,紧扣中心  教学目标的制定,要符合学生实际,目标制定要突出教材中心和重点。目标过高使学生产生畏惧心理,挫伤学生积极性;目标过低,使学生不善用脑思维,提不起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始终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