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走边爱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kongs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孔雀》是一部中法合拍的爱情文艺大片,虽有缺憾却不乏亮点。具有多重意象的“夜孔雀”成为影片的灵魂与线索,也成为影片关于“爱情”的多重隐喻。[1]中西方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唯美的画面,婉转而悠扬的配乐为影片增色不少。多种叙事方式的运用,多重叙事脉络的铺设,蕴含着极大的信息量,成就了影片剧情的完整性。叙事中伏笔和隐喻重重,彰显了影片深刻的人文情怀。
  一、 三重叙事脉络
  《夜孔雀》是一部跨国爱情大片,讲述的是法国华裔长笛手埃尔莎的几段浪漫爱情,跨越了浪漫的时尚之都巴黎和锦绣之乡成都。影片以“夜孔雀”为名,成为其叙事的重要线索。根据法布尔对《昆虫记》的描述,“夜孔雀”,即孔雀娥,成蛾之后就不再进食,因而生命只有两三天,在其短暂的生命中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寻找自己的配偶,无论多远,多么艰难和黑暗。[2]女主人公埃尔莎就像是一只美丽的“夜孔雀”,“纵然如飞蛾扑火,也要奋不顾身的追求爱情”,她的形象与“夜孔雀”这一意象之隐喻相印证。而“夜孔雀”和佛教中所述“涅槃”有着异曲同工之内涵,对于生命的珍视始终秉持着一种慈悲的情怀。在影片中,夜孔雀象征着经历了多番爱情纠葛终于破蛹成蝶的艾尔莎,这位女主人公独立、坚强而又果敢,跨越时空,与马氏三人之间产生了热烈而复杂的感情纠葛,无论是纹于脚上的幼虫,还是纹在背上的夜孔雀,无一不与女主人公类似于“夜孔雀”一样的成长历程遥相呼应,不断推动着故事的演进和发展,隐喻着剧情及人物的心理历程与情感变化。“夜孔雀”成为女主人公情感演进的象征,也成为漂泊在异国他乡游子思乡之情的见证。
  男主人公马荣的爱,既是铠甲,也是软肋,使人寸步难行。另一男主角马建民的爱,是担当,是一种如影随形的亲密陪伴。而余少群所饰角色马小林,成为影片中的一个极具隐喻色彩和戏剧式的人物,他的爱,是一种执着,纵然粉身碎骨也不能放手。影片中,蒙太奇手法的运用十分丰富,看似凌乱的剧情,演绎了四个人物之间的情感发展,多种叙事方式轻松流露了四人之间的情感纠葛,并赋予画面唯美的艺术效果,成为影片的一大卖座点。影片叙事顺序并不是根据常规时间顺序展开,而是灵活运用了插叙、倒叙多种叙事方式加以切换,勾勒出了影片的三重叙事脉络:一条是在中国的锦绣成都,女主人公于“几个月前”偶然邂逅了尺八演奏高手、丝绸研究人员——马荣,并与之产生了一段浪漫的爱情;另一条还是在成都,马荣之子马小林在游泳边对埃尔莎一见钟情,并衍生出了一段逾越人伦的情感纠葛;还有一条是在浪漫之都巴黎,随着纹身师马建民与艾尔莎的亲密接触,渐渐产生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情愫。三重叙事脉络分别叙述,灵活切换,在成都、巴黎场景的变换与衬托下,完美穿梭了地域与时间,回忆与现实交织,互为因果,随着时间的演进,影片脉络逐渐清晰,推进了剧情的发展,完成了故事的推演。[3]
  二、 埃尔莎与马荣的纯粹之爱
  正如上文所述的第一条叙事脉络,埃尔莎与马荣的爱情是以一种隐喻式的插叙方式铺陈,而尺八,成为沟通成都、巴黎两大时空的情感发展媒介。影片是以插叙的方式穿梭到成都。在影片的开头,埃尔莎身在巴黎家中,拿出了蚕卵孵化盒,试图用自己的体温孵化出蚕卵,而这一幕也勾起了她遥远的回忆,也是她毕生之爱。空旷的尺八声将女主人公埃尔莎带入了一间古老的蚕丝厂,这是她与马荣的首次邂逅,尺八所奏的一首清曲,使埃尔莎如置身在空灵、恬静的意境之中,她深深地沉醉了,与此同时,一颗爱情的种子悄然埋下。埃尔莎对尺八这种古老的乐器具有浓厚的兴趣,而马荣深谙尺八精髓,也愿意授教,这使得埃尔莎的心扉进一步打开,二人的感情由于夜孔雀进一步得到了升华,最终,埃尔莎独自伫立在莱茵河畔,吹奏着这个古老的乐器尺八。尺八成为埃尔莎和马荣爱情的发展线索,并将不同的时空相串联,升华了主人公的爱情,也成就了影片的第一条叙事脉络。女主人公就像一只“夜孔雀”一样,执着地追寻着爱情。巴黎的生活使艾尔莎早已习惯了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爱,正是由于此,她无法理解为何开始马荣不愿将他们的关系公布于儿子面前,这种躲躲闪闪使她痛苦。埃尔莎与马荣相识于尺八,确定于那只“夜孔雀”蚕蛹,那只能够孕育生命,无需杀死生命即可织丝的蚕蛹。他们相互吸引、心灵契合,可以这样说,埃尔莎与马荣的爱最为纯粹,也许直到最后,埃尔莎最爱的依旧是他,纵然左脚刻下的蚕蛹,后背铭刻了夜孔雀,她仍时常坐在莱茵河畔,吹奏着那个尺八,那个充满她们爱情回忆的曲子。诡异的是,黎明也是全片中最终丧失了生命的那个人。虽然他饮下孔雀胆的那一幕有点幻觉的非真实性(请注意他倒地后周围所有的病人和医生全都静止不动),虽然这个行为本身是全片最大败笔之一(完全动机不足,观众会不自觉地去想:他为啥要死),但至少暗示他失去生命了。后来刘亦菲怀孕后,医生问孩子的爸爸是否知道,刘的反应是略停滞一下,说“他不知道”。因为这里有个倒叙结构,观众一开始反应会是“给黎明打电话啊”。看到结尾才会明白,黎明已死,所以再也不可能知道他有了新的孩子。
  三、 埃爾莎与马建民超越友谊的情愫
  这是第二条叙事脉络,当埃尔莎结束了与马荣的回忆后,她驻足在莱茵河畔,吹奏着尺八,时空穿梭回了巴黎,由于蚕卵孵化需要时间,她打电话给另一男主角——马建民,让他在自己的左脚纹上蚕样,这也是马建民的首次登门,他向埃尔莎介绍纹身工具——东南亚某一植物根茎,这使得埃尔莎再次想起了马荣和他对尺八的解读。随后,镜头又回到了现实,马建民已经纹制好,他感叹着,若是这个蚕能够蜕化成蛾一定十分美丽,此时,埃尔莎有感于他的感慨,拿出了“夜孔雀”的图案。镜头回到了锦绣成都,埃尔莎回忆着她在寻找尺八之时所了解的夜孔雀,通过拜访前辈,了解了如何从蚕茧取丝而不杀生的途径,并将其告诉了马荣。镜头再次回到巴黎,马健民沉迷于其背,并想将“夜孔雀”纹在她在背上。这种插叙与平行蒙太奇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多重叙事脉络并行表现,并统一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虽然多重叙事脉络穿插表现,却揭示了一个相同的主题——生当如夜孔雀般灿烂。   埃尔莎和马建民之间的情感,似乎达不到爱情的程度,但却超越了友情。臭椿树是夜孔雀的寄托,马建民一直承诺帮她找到臭椿树,这象征着他就是埃尔莎得以寄托身心的那株“臭椿树”。马建民在墓地找到了臭椿树,埃尔莎在这颗树下埋葬了死去的蚕,也喻示着她和马荣爱情的终结。刘烨在临走时说了一句至关重要的话:“没有给夜孔雀纹上眼,它就飞不出去。”马建民在埃尔莎背上纹上了夜孔雀,却没有纹眼睛,他相信,没有纹眼睛的夜孔雀就不会飞走了。飞象征着自由,埃尔莎在马荣、马小林父子之间的纠结良久,已经筋疲力尽,马建民却是那个拥有最少过去、最少阴影和纠结、最正常的人,这使她感到自由,也预示着马建民会一直一直陪在埃尔莎的身边。最终,埃尔莎选择留下这个孩子,若说她当时已经隐隐选择了马建民,有了温暖和信心,也是可能的。当她面对着警察,下定了决定后,接下来的两个镜头具有深远的意义:夜孔雀破茧而出,飞了出去;埃尔莎奔跑着,马建民在等她,两人温暖地一起跑向了远方。
  四、 马小林的执念单恋
  影片中的另一个男主人公马小林,他始终带着一种病态的魅力。当他穿上了艾尔莎的鞋时,就注定他对艾尔莎的感情不能称之为爱情,不过是一种执念、青春期男孩的单相思,他一直活在自我的幻想之中,正如灰姑娘的水晶鞋,过了12点就自动消失。艾尔莎对他也只是一种对待小伙伴一样的情感。马小林对父亲是一种偏执的占有,这导致他在找到真爱之前,父亲不敢将埃尔莎带到他的面前。正是由于他对埃尔莎的执念单恋和对父亲的执念占有,最终换来了父亲饮下孔雀胆酒的决绝。埃尔莎和马荣的爱并没有错,错就错在并不是每个人都敢于为爱打破世俗目光,来自西方的艾尔莎可以,但东方的马荣却做不到。由于对马小林的亏欠感,马荣无法正视对艾尔莎的感情,他总是觉得在儿子找到幸福前自己不配拥有幸福,因此一次又一次地拒绝送她到楼下,直到马小林告诉他:“我找到真爱了。”他才真正迈出了感情的第一步,但在第一步后便再也止步不前了,三个人之间的复杂情感纠葛,在那一晚突然曝光,埃尔莎兔子的死,预示了两段情感的终结——埃尔莎与马荣的爱情枯萎、马小林对埃尔莎的单恋终结。马小林疯了,马荣的心死了,因此,他跪着为儿子吹奏尺八,在唱川劇那晚,当马小林问道:“喝了孔雀胆真的能够幸福地死掉吗?”他便一把夺过喝了下去,完成了他对儿子的救赎,却辜负了艾尔莎。
  关于影片《夜孔雀》,三重叙事脉络成功地将四个主人公、两大时空串联了起来。[4]在两座城市中,东西方文化碰撞着、摩擦着、交融着,埃尔莎终于明白,生命在时间的长河中流走,没有什么是执念可留下的,最终,她选择尊重命运的安排,将爱铭刻在了皮肤上,从一个新的方向出发、生活。
其他文献
一、拍摄缘起  马丽琳(以下简称马):您拍摄这样一个家庭内部的故事,缘起是什么呢?  陆庆屹(以下简称陆):我喜欢拍照,我们家人也挺喜欢的。2012年底,我在豆瓣上放了一个相册,是关于家乡的特别日常的东西,没想到反应非常热烈。我之前觉得这些照片是关于我自己的家乡,所以容易打动我,没想到会有那么多人有共鸣,觉得是不是应该更认真对待这件事。那时候正好需要添一台相机,就买了一个可以拍视频的尼康。我始终觉
【作者简介】曲韵畅,男,山西大同人,重庆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  印度电影,在一定程度上是“三汗”的天下,即沙鲁克.汗、阿米尔.汗、伊尔凡.汗。这三人的作品几乎就是印度电影的代名词。三人电影的风格题材,则大有不同。沙鲁克的作品以唯美的爱情题材居多,阿米尔以反映深刻的人物内心活动见长,伊尔凡则往往将目光聚焦于印度大生活背景下的普通人。他们三人也使得印度电影的发
蒙古国国土面积为156.41万平方公里,北与俄罗斯接壤,南与中国相邻。蒙古有着电影工作者最向往的无边无际的蓝天,在蒙古,一年有超过300天是晴天。蒙古拥有峻峭的山脉,茂密的原始森林,遍布古城遗迹的荒漠、草原、河流,以及各种动物。这片土地养育了游牧民族和数不清的羊群、马群、骆驼和牦牛,更吸引着外来游客、猎人、民族学家、古生物学家、地质学家。这样一个神奇又充满魅力的国度有着电影发展的天然优良条件。  
“《荒野猎人》讲述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这是所有物种面临最急迫的威胁……我们不要认为这颗星球的一切都理所当然,我今夜拿到这个奖项也同样不是。”[1]这是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第88届奥斯卡颁奖典礼的获奖致辞。就在全世界的影迷、媒体人恣意消费着小李封帝的狂欢快感时,而手捧金人的小李却发出了闪烁着理性光辉、撼人心魄的哲学思索。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
摇滚乐发源于美国,摇滚题材影像也同样发源于美国。随着20世纪60年代美国反战文化的运动声浪,摇滚影像热潮持续了10年,并最终成为音乐影像的一种固定类型。与之相比,中国大陆无论在摇滚乐还是摇滚题材方面的影像作品,起步都比较晚。30年来,作为舶来品的摇滚乐,不仅在与中国文化的具体结合中,逐渐从青年亚文化转化为大众文化,也见证了20世纪60年代后出生的多代大陆青年,在寻找一种反叛于主流生活可能性的同时,
朱塞佩·托纳多雷是意大利电影界的后起之秀,他继承了新现实主义电影描写普通人的传统,以平民式的怀旧情怀,将大时代背景下小人物的悲欢离合渲染得如泣如诉,而在承接新现实主义纪实风格的同时,他的电影也具有浓厚的艺术性,光影之间满载着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与向往。托纳多雷出生和成长于意大利美丽浪漫的西西里岛,这里承载了他儿时的梦想,尽管如今的他早已在世界影坛声名斐然,但是从他著名的“时空三部曲”中,依然可以感受到
2016年是长征胜利80周年。从2015年开始,在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的统一部署下,有关各方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如纪录片《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永远的长征》《震撼世界的长征》、动画片《犟驴小红军》、新闻广播剧《生死关头》等,其中仅长征题材的文献纪录片就有十多部。这些作品陆续在广播电视中播出,引发了人们对长征历史的关注、思考、热议和崇敬,据统计,仅央视《长征》一片先后就有3亿多人次观
[摘要] 2011年中国电影市场可谓是热闹纷呈,许多电影人都为了赢得电影观众和票房,花了不少心思费了不少功夫,但是2011年海外市场票房比2010年有所下降,有些影片在海外市场遭到了碰壁。希望通过电影人的不断努力和不断探索,中国本土电影不仅能在国内有很高的票房,而且在海外市场也能得到世界观众的垂青,希望中国电影这坛好酒能远销国际,更能在国际站稳脚跟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  [关键词] 中国电影
一、 刘呐鸥及其影像的先锋性  刘呐鸥是近代中国文人走向现代化的一个典型样本。他从小生长在日本,长期生活在中国的摩登城市样本上海。繁华炫目的都会风景、时髦刺激的生活方式为他提供了凝视与观察的对象,并从中获得对于现代的“新感觉”。他秉承着对新感觉派作家身份的自知自觉,正如对朋友笑言时所说:“横光利一是新感觉派第一代,自己是第二代,穆时英是第三代,黑婴是第四代。”[1]他在译介“新感觉派”之余,也将其
2016年12月9日在中国大陆上映的影片《萨利机长》,放映前夕便备受关注,就在大众认为这是继影片《釜山行》《深海浩劫》之后年度最后一部值得期待的大制作灾难片的时候,影片却被贴上“传记”的第一标签。只是观众并没有因为电影特效让位于人物塑造而减少对《萨利机长》的关注,加之早在11月份被誉为“奥斯卡风向标”的好莱坞电影奖就已经将最佳男演员奖授予汤姆·汉克斯,以表彰他在《萨利机长》中的出色表演,于是,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