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分析

来源 :经济视角·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lulu0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理论研究表明,货币政策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应该比在封闭经济条件下更具效力。但是随着经济开放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货币政策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从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低效率的最重要的汇率制度因素和资本流动因素入手,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动态的估计中国的IS-LM-BP模型,进而分析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
  关键词:货币政策有效性;IS—LM—BP模型;时变参数
  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在西方货币经济理论中,货币政策有效性与无效性的争论早已有之,至今尚无定论。针对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不同学派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但西方货币政策有效性理论是建立西方国家经济和社会制度上的,因此有必要在我国经济转轨与逐步开放的条件下研究我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问题。改革开放以后,国内经济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我国宏观经济调控方式也逐步从直接调控转变为间接调控,这就要求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但其有效性一直不如人意。如何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运用货币政策走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又一次的摆在我们面前。
  开放经济使得各国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货币政策的作用方式和途径也与封闭情况下存在显著差异。研究开放条件下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已成为我国货币政策理论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因此,为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有必要对开放条件下我国货币政策有效性及其强弱问题进行研究。
  二、文献综述
  货币主义学派指出:从长远来看,货币政策不会影响实际产出以及资源的再分配,货币政策是无效的。理性预期学派认为,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如果完全在公众的合理预期之内的话,那么货币政策是无效的。而国家干预主义代表——凯恩斯认为,政府职能主要是调节消费倾向和投资引诱,货币政策能够影响真实收入,积极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能够稳定经济,从而肯定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随着数理统计的运用,ernanke 和 Blinder(1988,1992)通过理论和经验实证分析,认为货币政策可以通过货币、信贷渠道对实际产出产生影响。Krause(1996)均采用不同的假设条件,在对美国的数据进行季节性调整后,发现实证的结果支持长期货币中性,即通过货币政策改变货币量来影响实际产出是无效的。郑挺国(2006)发现,中国货币政策作用具有明显的不对称性,经济衰退时期对实体经济的刺激效果要好于经济扩张时期的效果。李红光(2007)实证研究证明,货币供应量作为中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现阶段仍然是有效的。闫力(2009)利用 VAR 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中国货币政策是有效的,同时货币政策效应呈现出非对称性,货币政策紧缩效应大于扩张效应。
  宏观调控理论中货币政策有效性,应该指货币政策能否立足于特定的经济环境,系统地影响产出等真实经济变量。货币政策效应大小则是指货币政策对实际总产出的影响是否显著,即货币对实际总产出影响的程度或大小。本文仅对我国货币供应量形成之后在经济领域中的整个传导过程进行分析,即本研究是在货币供应量己为既定的前提条件下所进行的实证。
  三、模型建立及检验
  IS-LM-BP模型样本期为1981年至2010年,模型涉及变量包含:国内生产总值(GDP)、一年期存款利率(R)、名义汇率(E)、居民消费价格指数(P)、货币供应量(M2)、进口总额(import)、通货膨胀率(CPI)。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局网站和《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实际国内生产总值、进口总额与货币供应量取自然对数。
  (一)开放经济下中国的IS曲线的估计
  开放经济下IS曲线的状态空间模型如下:
  @signal dlnrgdp=c(1)+sv1*RR+sv2*dE+[var=exp(c(2)
  (1)
  @state sv1=sv1(-1)(2)
  @state sv2=sv2(-1)(3)
  其中,(1)式为量测方程,c(1)、c(2)为常数,sv1、sv2为可变参数序列。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1,gdp为名义年度国内生产总值,d表示一阶差分(下同)。RR2表示实际利率。(2)(3)为状态方程服从AR(1),sv1(-1) 、sv2(-1)为滞后一期的可变参数序列。sv1是实际总产出(GDP)对利率的敏感程度。sv1表示i变动一个百分点导致GDP的变动幅度,sv1越小表示利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作用越小。sv2表示汇率每变动一个百分点,导致GDP的变动幅度,它是汇率对实际总产出的敏感程度,其值越大表示汇率政策对宏观经济的作用越大。具体结果如图1中反映的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利率动态弹性,其走势不稳定尤其是在1997年前后利率弹性符号的改变。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经历了1979~1980年、1985~1986年、1988~1989年、1992~1995年以及2007~2008年的多次通货膨胀。另外还经历了始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通货紧缩。从图中可以看出实际GDP的利率弹性走势与我国的实际经济情况是很吻合的。1、在1985—1996年期间利率弹性一直为正,这表明国内生产总值与实际利率呈正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一阶段实际利率基本为负。1985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9.3%,1986年消费价格指数上涨6.5%。在1988~1989年的通货膨胀期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增速分别达到了18.8%、18%。1993年、1994年物价分别上涨14.7%和24.1%,2007年物价上涨4.8%,2008年物价上涨5.8%。正如经济理论所预言的,低的实际利率降低了投资成本,促成了投资过热,最终导致国内生产总值增加,这也正是图1所反映的情况。2、1997年年以后利率弹性不断下降,并在2001年达到最低点,且符号为负,说明利率的上升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有抑制作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国进入通货紧缩时期,在此阶段实际利率较高。较高的实际利率抑制了投资,进而影响国内生产总值。
  ■
  (二)开放条件下中国的LM曲线的估计
  开放经济下LM曲线的状态空间模型可表示如下:
  @signal dlnm2=c(1)+sq1*RR+sq2*dlnrgdp+[var=exp(c(2)
  (4)
  @state sq1=sq1(-1)(5)
  @state sq2=sq2(-1)(6)
  其中,(4)式为量测方程,c(1)、c(2)为常数,sv1、sv2为可变参数序列。表示实际国内生产总值的对数值。RR表示实际利率。(5)(6)为状态方程服从AR(1),sv1(-1) 、sv2(-1)为滞后一期的可变参数序列,sq1代表了货币需求对实际收入的敏感程度,sq2代表了货币需求对实际利率的敏感程度。图2是sq1的走势,显示了我国1981年以来货币需求对实际利率的敏感程度,改革开放初期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系数在1983到1985年之间有个大的跃升,20世纪90年代以后逐渐平稳。从图2可以看出今年来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不仅比较稳定而且对利率变动不敏感。这一方面说明了我国利率管制的现实;另一方面也说明利率的变动对人民币的需求影响较弱。从图3中我们看到,实际货币需求的收入弹性为负,近几年比较稳定。
  ■
  图2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系数图3货币需求的收入敏感系数
  (三)开放经济下中国的BP曲线估计
  BP曲线的的动态估计如下:
  @signal gdp=c(1)+sq1*gdpu+sq2*i+[var=exp(c(2))
  (7)
  @state sq1=sq1(-1)(8)
  @state sq2=sq2(-1)(9)
  其中,(7)式为量测方程,c(1)为常数,i表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利差,gdpu代表美国国内市场总值。(8)为状态方程服从AR(1),sq1(-1) 、sq2(-1)为滞后一期的可变参数序列。sq1、sq2表示了国际资本流动对外国收入和利差的敏感程度。
  根据方程(9)和(7)得到我国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从图4可以知道,在20世纪80年度与90年代初,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敏感度经历了快速上升而后快速下降的过程,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资本流动的汇率敏感度逐渐上升。1994年外汇形成制度改革以后我国外汇储备逐年递增,这段时间内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率敏感度上升较缓。2003年以后,我国出现资本项目与经常项目双顺差现象,外汇储备快速增加,人民币升值预期导致的热钱流入等因素导致这段时期中国的国际资本流动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迅速攀升。
  ■
  图4 资本流动的利率敏感度
  四、结论
  本文以货币政策有效性为中心,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以我国汇率制度和资本流动状况为切入点,在IS-LM-BP模型框架下分析了影响我国货币政策效力的因素,具体结论如下: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动态的估计了1984年以来中国的IS-LM-BP模型,估计的结果表明:中国实际产出对汇率的敏感程度在逐渐降低,说明汇率升高对中国产出增长的负面影响并不显著;而货币需求对利率敏感程度不断较为稳定且数值较小,这说明我国LM曲线的斜率较大;1998年以后中国的边际进口倾向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也揭示了我国今年来经常项目顺差的原因。资本流动的利率弹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基本处于上升通道,表明随着中国金融业和资本项目的逐步放宽,国际资本流通的利率弹性有所加强。
  参考文献:
  [1] 高铁梅、刘玉红、王金明.中国转轨时期物价波动的实证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06).
  [2] 吴军.经济转轨与货币政策的有效性[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4,(02).
  [3] 赵进文、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2005,(02).
  [4] 高铁梅、王金明、刘玉红.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 李斌.中国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1,(07).
  [6] 范从来.论国际资本流动的货币冲击效应[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04).
其他文献
摘 要:提示不符单据被银行拒付的情况下,卖方不能直接要求买方支付货款。信用证是合同约定的支付方式,如被拒付原合同的履行会受阻碍,卖方单方面改变约定支付方式于法无据。在卖方不履行合同的交付单据义务时仍要求买方履行支付货款义务,有悖平等保护合同当事人原则。  关键词:信用证;拒付;支付货款  中图分类号:D996 文献标示码:A    信用证交易中,银行拒付单据后,受益人即卖方是否有权向买方索要货款?
期刊
摘 要: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目标下行政复议调解的功能定位与要求出发,通过调研目前运行中的杭州行政复议调解的具体制度及工作方法,评估其得失,巩固创新成果之余,旨在分析行政复议调解理论和实践中的各种难题,寻找问题解决的途径和方法,为和谐社会目标下地方法治的推进和政府效能的提升提供鉴别和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和谐社会;行政复议调解;功能定位;困境破解   作者简介:蔡萍琴(1973—),女,浙江大学城市
期刊
摘 要:印度已成为我国在亚洲最大的对外工程承包市场,本文结合印度工程的特点和我国承包企业在印度的现状及问题,从进入印度市场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从而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印度工程承包;问题;解决对策;管理  中图分类号:U433 文献标识码:A    2008 年1 月,印度总理辛格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两国签署了中印《关于二十一世纪的共同展望》。2011年,印度成为世界第11、亚洲第3
期刊
摘 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呈上升的态势。企业需要的是具备熟练操作技能、具有一定实践经验的人才。为了加强会计类专业学生的操作技能,会计综合实训课程在高职院校普遍开设。本文针对当前会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学手段单一、会计岗位意识不强、考核方法不科学等进行了分析,提出教学改革的新方案。  关键词:会计综合实训;改革;仿真;轮岗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会计综合实
期刊
摘 要:本文首先对金融深化的主张进行理论研究,然后对有代表性的世界各国金融深化改革进行对比,总结得出金融深化改革带给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金融深化;金融自由化;金融改革  中图分类号:F803.59 文献标识码:A    一、金融深化理论  (一)金融深化理论及政策主张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在上世纪70年代中从不同角度分析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现状,最终得出相同的结论。麦金农认为,投资与实际利率
期刊
摘 要:本文对两种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翻译策略和异化翻译策略进行了介绍和对比。通过对两者的分析比较,总结出这两种翻译策略在翻译实践中各有其利弊。在翻译过程中采用何种翻译策略,取决于原文的内容、译者的翻译目的及翻译技巧等。准确、恰当地使用这两种翻译策略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际、保证翻译质量并提高译者的翻译水准。  关键词:归化翻译;异化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一、介绍  归
期刊
摘 要: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迅速,对我国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外贸在进一步攀升,科研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行业垄断、地区结构不合理、本土企业竞争力弱、行业利润低等问题。可以通过产业及融资政策、加大人才培养来促进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关键词:电子信息产业;现状;问题;措施  中图分类号:F49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由低级向高级的演变,电子信息产
期刊
摘 要:企业扩张是企业发展壮大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而忽视企业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因素,将可能导致企业发展停滞不前,本文试图以某大型国有企业为实例,用以说明其在发展扩展中遭遇的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其生产经营带来的种种不利影响。  关键词:企业; 扩张; 问题  作者简介:张煜燊(1985—),女,重庆广播电视大学教师,研究方向为工商管理。  中图分类号:F740.4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扩张是
期刊
摘 要:现如今,银行业的经营垄断已被打破,面对国内银行的竞争和国外银行的威胁,在内忧外患的紧迫情况下,从资源基础理论的观点看,客户已成为银行的关键资源。且在金融业混业经营的趋势下,维护客户关系就成为必然的主题。  关键词:个性化;多样化;忠诚度  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识码:A     一、国外研究综述  对CRM的研究中,早期的研究多关注CRM对企业的作用、重要性以及如何实施CRM的研
期刊
摘 要:“十二五”规划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旅游休闲产业的兴起是产业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其发展自然成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内容。本文研究环首都旅游休闲产业的发展,主要是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对该地区旅游产业竞争力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与建议,进而为打造环首都旅游休闲产业带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环首都;旅游休闲;产业潜力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