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生活化是当前国际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也是本次课改的显著特征。思想品德课程观的改变,让教师们普遍认识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不是知识的教学,而是为学生成长服务的教学,要首先顾及学生的感受,考虑学生的生活需要。因此,充分开发学生资源,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既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回归生活”,又实现了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关键词】学生资源 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69-02
一、学生资源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中的作用
1.学生资源的内涵
所谓学生资源,是指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它包括学生个体的经验、兴趣、情感、差异、见解等,也包括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它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开发学生资源的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这早已经成了一句不争的教育名言。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无穷的。它的开发利用可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学生游离之心,可以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优化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师生间的多向互动性,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效率。合理有效地开发学生资源,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必然选择。
2011版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这种生活不是别人的生活,而是初中学生自己正在过着的生活,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
因此,充分开发学生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感受、体验和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学习才能够与学生的目的、需要相关联,才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二、学生资源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1.巧用学生兴趣,趣味引课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任何课程资源的开发,都必须考虑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所以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激荡他们的思维,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更好地领悟教材内容。
在教学《身边的诱惑》时,先假装布置两个预习任务,要求2分钟完成。但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播放视频《棉花糖,吃?不吃?》,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被视频“诱惑”,还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当视频结束,老师提问时,所有学生才恍然大悟,这个有趣的导入设计让学生着实体验了“诱惑”。从而引入新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诱惑?这些诱惑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新课导入时,老师没有直接讲授新课,而是通过视频让学生真实体验一回“诱惑”。这个情境的设计,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并为本课的学习搭设了平台。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有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惑,正是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所在。
2.发挥学生特长,增添情趣
在教学“品味生活”时,应学生要求开展了一节“情趣展示会”,很多学生上台介绍、表演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讲述这些特长背后的故事。如3班璟馨同学讲了自己学古筝的经历,几次想放弃,但最终坚持下来。这中间的母女情深和坚强的意志力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同学,在她的《渔舟唱晚》演奏结束时,全班同学报以长久的掌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而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这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需求。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显示了它无穷的魅力。
3.挖掘学生经验,破解疑难
学生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借助这一资源,不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还能强化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最终达到知识服务学生生活的目的。
在教学“认识自己的潜能”时,我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人的潜能的存在,但学生仍然将信将疑,有的学生说,“这些都是名人,一些事例也只存在于媒体报道,是个例。他们有潜能怎么能证明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潜能呢?”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相信潜能的存在吗?请举例说明。”结果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让人意外的是5班的煜东讲述了自己在危急时刻跑过大狼狗的经历,3班的佳培讲述了自己梦游时的“超能力”——能撬开门锁!
夸美纽斯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学生的经验在这里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伙伴之间的互动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这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分享知识和经验,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整合与现实的交往中破解疑难,达到探索生命目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4.捕捉学生见解,深化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意见和建议等见解。这些见解资源丰富多彩,有的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需要老师及时的捕捉,为“课堂”所用,深化学生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祝福青春》,我在学生了解青春期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场“初中生谈恋爱利?弊?”的辩论。反方认为“初中生谈恋爱弊大于利”,其中香蘅同学总结了几点较有说服力的见解:她用身边的事例说明,初中生不具备谈恋爱的时间、精力、物质条件、心理承受力等,她认为初中生成长的道路有很多条,不要用沉重的代价换取一个早已被证实的简单道理。香蘅同学的这一番较有深度的阐述,再加上她平时的表现和在班级的影响,使同学们对初中生谈恋爱的弊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水到渠成了。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创造美好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注重学生情感,升华主题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情感震撼,才能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资源,需要教师善于关心和关注学生情感,努力让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促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支配下感知教材、理解知识、合作学习、探究问题;需要善于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美好崇高的情感。
教学“难报三春晖”,我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为爸爸妈妈洗脚,并谈感受。在上课前,我专门跟几位学生家长微信联系,并保持了语音记录。上课时我请了一些学生谈了感想,有的学生比较自己和家长的不同表现:“爸妈为我做事时,我心安理得,很自然;而我为爸妈洗脚时,他们很不习惯。我意识到爸妈为我付出太多了,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应该而且有能力为爸妈做更多的事,让他们明白儿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采访完了学生,我也及时播放了家长的录音,家长们表达的都是惊喜、感动和满足。听完录音后,一个学生很哽咽地说:“我给爸爸洗脚时,他只是指导我怎么洗干净,一句‘谢谢’没说,我以为他根本不在乎,没想到他会那么激动!爸爸,谢谢你!”
在这一环节,教师成功地设计了让学生感受爱意的情境,这种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使学生情感得到迅速提升,从内心顿悟了“难报三春晖”,唤醒了浓烈的亲情,升华了本课的主题。正如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2]赵国忠主编:《〈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新变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3]肖君、方萍主编:《〈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100个关键问题》,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4]胡凡中:《积极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与本土资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
【关键词】学生资源 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069-02
一、学生资源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中的作用
1.学生资源的内涵
所谓学生资源,是指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可以被教师利用的、有利于教学的资源。它包括学生个体的经验、兴趣、情感、差异、见解等,也包括学生的参与过程和生活体验。它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开发学生资源的作用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这早已经成了一句不争的教育名言。学生资源的挖掘和运用是最直接、最有效、最无穷的。它的开发利用可以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吸引学生游离之心,可以拓展和丰富教学资源,可以优化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可以增强师生间的多向互动性,可以优化教学环境和提高教学效率。合理有效地开发学生资源,既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生活化,提高思想品德课教学实效的必然选择。
2011版新课标指出: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初中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回归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理念。这种生活不是别人的生活,而是初中学生自己正在过着的生活,是他们用自己的眼睛所观察到的、用他们的心灵所感受到的生活世界。
因此,充分开发学生资源,让学生在生活中切身感受、体验和理解所学习的内容,学习才能够与学生的目的、需要相关联,才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学习,思想品德教育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果。
二、学生资源在生活化教学过程中的实践
1.巧用学生兴趣,趣味引课
教育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任何课程资源的开发,都必须考虑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学的起点,首先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愿望。”所以在课堂导入的时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度,激荡他们的思维,产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有利于更好地领悟教材内容。
在教学《身边的诱惑》时,先假装布置两个预习任务,要求2分钟完成。但在学生思考问题的时候,播放视频《棉花糖,吃?不吃?》,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被视频“诱惑”,还不时发出一阵阵笑声。当视频结束,老师提问时,所有学生才恍然大悟,这个有趣的导入设计让学生着实体验了“诱惑”。从而引入新课,“我们身边还有哪些诱惑?这些诱惑对我们的生活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新课导入时,老师没有直接讲授新课,而是通过视频让学生真实体验一回“诱惑”。这个情境的设计,既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又能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并为本课的学习搭设了平台。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学法就会变得有效。”采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惑,正是生活化教学的目的所在。
2.发挥学生特长,增添情趣
在教学“品味生活”时,应学生要求开展了一节“情趣展示会”,很多学生上台介绍、表演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讲述这些特长背后的故事。如3班璟馨同学讲了自己学古筝的经历,几次想放弃,但最终坚持下来。这中间的母女情深和坚强的意志力感动了在场的所有同学,在她的《渔舟唱晚》演奏结束时,全班同学报以长久的掌声。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道德只有当它被学生自己去追求而获得亲身体验时,才能真正成为学生的精神财富。”本课的教学目标在这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内化为学生的情感需求。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显示了它无穷的魅力。
3.挖掘学生经验,破解疑难
学生经验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借助这一资源,不但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和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还能强化知识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最终达到知识服务学生生活的目的。
在教学“认识自己的潜能”时,我列举了大量的事例来证明人的潜能的存在,但学生仍然将信将疑,有的学生说,“这些都是名人,一些事例也只存在于媒体报道,是个例。他们有潜能怎么能证明我们这些普通人也有潜能呢?”于是我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你相信潜能的存在吗?请举例说明。”结果学生纷纷举手发言。让人意外的是5班的煜东讲述了自己在危急时刻跑过大狼狗的经历,3班的佳培讲述了自己梦游时的“超能力”——能撬开门锁!
夸美纽斯说过一句很著名的话:“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学生多学。”学生的经验在这里胜过老师的千言万语,伙伴之间的互动是最接近“最近发展区”的。这使每一个人都可以从同伴那里获得信息和启示,分享知识和经验,进而丰富个体的情感和认识,在交互整合与现实的交往中破解疑难,达到探索生命目的。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在体验生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实现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生活化。
4.捕捉学生见解,深化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想法、意见和建议等见解。这些见解资源丰富多彩,有的是学生思维的闪光点,需要老师及时的捕捉,为“课堂”所用,深化学生认识。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祝福青春》,我在学生了解青春期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场“初中生谈恋爱利?弊?”的辩论。反方认为“初中生谈恋爱弊大于利”,其中香蘅同学总结了几点较有说服力的见解:她用身边的事例说明,初中生不具备谈恋爱的时间、精力、物质条件、心理承受力等,她认为初中生成长的道路有很多条,不要用沉重的代价换取一个早已被证实的简单道理。香蘅同学的这一番较有深度的阐述,再加上她平时的表现和在班级的影响,使同学们对初中生谈恋爱的弊端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教育目标的实现就水到渠成了。让思想品德课回归生活,构建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使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参与活动,积极思考,明白事理,感悟人生,懂得生活,创造美好人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5.注重学生情感,升华主题
列宁说:“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著名教育家皮亚杰也指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情感震撼,才能把所学的东西化为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情感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资源,需要教师善于关心和关注学生情感,努力让学生保持积极的情感态度,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促使学生在积极情感的支配下感知教材、理解知识、合作学习、探究问题;需要善于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的情感,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美好崇高的情感。
教学“难报三春晖”,我布置了一项特别的作业——为爸爸妈妈洗脚,并谈感受。在上课前,我专门跟几位学生家长微信联系,并保持了语音记录。上课时我请了一些学生谈了感想,有的学生比较自己和家长的不同表现:“爸妈为我做事时,我心安理得,很自然;而我为爸妈洗脚时,他们很不习惯。我意识到爸妈为我付出太多了,现在我已经长大了,应该而且有能力为爸妈做更多的事,让他们明白儿女孝敬父母是天经地义的事。”采访完了学生,我也及时播放了家长的录音,家长们表达的都是惊喜、感动和满足。听完录音后,一个学生很哽咽地说:“我给爸爸洗脚时,他只是指导我怎么洗干净,一句‘谢谢’没说,我以为他根本不在乎,没想到他会那么激动!爸爸,谢谢你!”
在这一环节,教师成功地设计了让学生感受爱意的情境,这种生活化的思想品德课堂,使学生情感得到迅速提升,从内心顿悟了“难报三春晖”,唤醒了浓烈的亲情,升华了本课的主题。正如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参考文献:
[1]朱小蔓主编:《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2月第1版。
[2]赵国忠主编:《〈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新变化》,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3]肖君、方萍主编:《〈新修订后的课程标准〉课堂教学的100个关键问题》,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第1版。
[4]胡凡中:《积极开发和利用学生资源与本土资源》,《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3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