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情书”的作文启示

来源 :中国教育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ju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近年来,作文教学中最大的问题是学生普遍缺乏写作热情。作文内容空洞,感情虚假,无病呻吟,成了学生作文的通病。学生完成的作文往往是“移花接木”式的虚假情感,仿真思想,以及复制的语言、粘贴的表达技巧,这种写作教学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对作文课不是充满期待,而是厌烦和怯怕?为什么学生在写作文时只是借助现成的言语材料拼凑作文,而不是“我手写我心”?从学生的一份“情书”中,我们获得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 作文启示 感情体验 自我表达 培养能力
  
  作文课堂上,我们很少看到学生脸上流露出期盼许久的喜色,看到更多的是无可名状的痛苦表情。在写作的过程中,但见学生抓耳挠腮。搜肠刮肚地“挤牙膏”,或者是“书到用时方恨少”,匆匆忙忙翻阅《作文大全》,东拼西凑去完成任务。批改作文时,看到的往往是“移花接木”式的虚假情感,仿真思想,以及复制的语言、粘贴的表达技巧。这种写作教学现状,迫使我们不得不作出这样的思考:为什么学生对作文课不是充满期待,而是厌烦和怯怕?为什么学生在写作文时只是借助现成的言语材料拼凑作文,而不是“我手写我心”?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例如,作文教学没有自觉遵循从写“放胆文”起步,逐步过渡到写“小心文”的写作规律,从而导致学生对写作产生神秘感,形成害怕作文的心理。再如日常的语文教学中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联想和想象能力,没有让学生养成持之以恒地积累材料、感悟生活的语文学习习惯,最终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好东拼西凑凑字数的写作困境。但是,我认为学生写作时,心中没有真实(或假想)的读者,也是造成上述尴尬作文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一次作文批改中,我无意中发现有一位同学的作文本里夹着一份“情书”(大概是因为交作文太匆忙而忘记拿掉吧)。我以为是写的别的什么随便看看,结果让我吃惊。这位同学平时不爱写作,写出的作文内容空洞,语言呆板。而这份“情书”竟写得感情真挚,言辞感人,我怀疑这不是他自己写的。过后我找这位同学问这份“情书”是不是你写的?学生感到大难临头了,矢口否认。接着我对这份“情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我说这是一篇好作文,在我的启发、诱导下,学生承认是自己写的。我紧接着拿出作文就问:“同样是你自己写的,两篇文章从内容到语言怎么大不一样?”他说:“我也说不上,写作文我们都有《作文大全》,我照着别人的写,而写……也算不上‘情书’。我很自由,不受限制,我是怎样想的,就是怎样写的……”我相信这是学生的心里话。
  如果把学生写的情书与他们的作文相比较,孰优孰劣?显而易见,无论是言语形式,还是情感内容上,情书都明显优于作文。那为什么学生的作文常常缺乏思想和情感,写得千瘪乏味,言语空洞,而且可憎,而情书却能够写得情真意切、洋洋洒洒、具体感人呢?我认为学生写情书时,内心的情感是纯洁真挚、具体真实的,因此他们在情书中表达出来的情感是从心底汩汩流淌出来的,这才真正是“我手写我心”的个性化写作。为了倾心的人儿表达自己内心真实的爱慕之情,他们会想方设法地表达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去赢得对方,而复制和拼贴决不可能达到这样的效果。正是因为学生内心有了这样的真情实感,自然能够笔下生花。
  但是,我们还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学生的情书中饱含动人情感的深层原因是什么?换言之,学生的情书为谁而写?原来,学生的情书之所以能够写得真挚感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从写作伊始,内心就有了一位渴盼的读者一一他爱慕的人;而学生的作文为什么常常写不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恰恰也是因为在整个写作的过程中,内心没有一位明确的读者对象。而唯一的读者是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作文不是有价值、有读者要去读的文章,而是“被迫着”不得不完成的作业,学生怎么会有展示自己,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呢?
  写作时,学生心中有了真实(或假想)的读者,其实是拥有了一个期盼的倾诉对象。这个真实(或假想)的读者可以是写作者最信任的朋友,也可以是写作者最可憎的敌人。写作者可以毫不设防地倾诉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思想,或者淋漓尽致地揭批对方的罪恶,抒写自己的憎恨。这样,语文新课程倡导的说真话、抒真情的个性化作文理念就落到实处了,同时也避免了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假话、空话、大话,套话连篇的可怕现象,更不可能存在惧怕作文的心理。诚如是,写作才真正成为学生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重要工具和方式,而不是学生不得不完成的语文学习任务。在长期的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不仅可以解决如何看待写作的问题,而且可以解决写什么以及怎么写的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由此看来,从学生的情书中,我们可以获得一个比较重要的启示;作文时,让学生有真实(或假想)的读者,是写好作文的重要因素之一。
其他文献
摘要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点,它的成功与否体现教育的成功与否,更体现一个民族素质的高低。为此,探索系统的养成教育方略势在必行,作为育人主阵地的学校更是责无旁贷。我校试图通过知行结合,以活动为载体,来培养并巩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关键词 中学生 良好 行为习惯 养成教育    众所周知,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从某种角度来说,比获得知识更重要。记得叶圣陶说过:“教育是什么,往
期刊
[摘要]德育不衔接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近几年学校的德育教育虽做了许多改进,但由于在解决德育不衔接问题过程中,教育者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往往根据自己的德育经验提出和应用,或者随意性大,或者方法陈旧,跟不上社会变化和未成年人思想变化的要求,因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总是难尽人意。关于大、中学校德育衔接问题的研究最终目的要落脚到怎样提高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及德育衔接工作的
期刊
中学英语大纲中指出:“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对中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应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阅读能力的提高是听、说、写能力提高的关键。阅读是一项综合技能,它能促进词汇的积累,培养语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1 阅读的意义。阅读能快速扩大词汇量,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人们表达思想与他人交流的基础。英语写作是
期刊
古诗是前人留给我们非常宝贵的精神食粮,它语言简洁,文字凝练,意境丰富而又蕴含哲理。但由于这些诗的时代背景距今已十分久远,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不容易理解,往往不像读童话故事那么感兴趣。那么,如何让我们的孩子爱上这些古诗,并能初步体会到其中真切的情感呢?我在古诗教学中积极尝试同类主题诗歌组合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以“农民辛苦”为主题的几首诗歌:  1 故事做导语。《悯农》是一篇教育学生尊重劳动,
期刊
摘要 “把语文还给语文”,是对课堂教学层面语文脱离本位现象的忧虑及拷问,提醒我们应回归语文的本真,用学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创设种种教学情境,用“语文”的方式教出浓浓的语文味儿来。回归语文的本真,应当把情感带进课堂;把阅读与交流带进课堂;把感悟带进课堂;把开放带进课堂。  关键词 情感 阅读与交流 感悟 开放    “把语文还给语文”,这是著名语文教育家顾黄初教授在《科学与人文的语文教育》座谈会上
期刊
摘要 笔者对一青年教师“排列与排列数公式”教学设计预案给予点拨:①民谣、俗语与公式推导有机结合:②对归纳公式给出“证明”。这两处“点拔”成为教学的“亮点”之一。由这节课的成功,笔者联想到当前数学教研与数学教师培训的问题,并对此提出改进意见。主张用数学新课标的理念和教育教学方式来开展教研和培训工作,建立新老教师之间、专家与一线教师之间的互帮互学的关系。互相点拨,共同成长。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张扬各自
期刊
摘要 重视孩子的情商教育和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④教育孩子学会关爱他人;②教育孩子学会宽容;③教育孩子学会合作;④教育孩子学会乐观向上;⑤教育孩子学会克制自己。  关键词 情商 关爱他人 宽容 合作 乐观向上 克制自己 受益    “情商是决定人生成功与否的关键”。二十一世纪的人才竞争,不仅仅是智商的竞争。而且更重要的是情商的竞争。因此一个有责任心的家长,一个有远见卓识的教师,特别是班主任,
期刊
摘要 在英语教学中发现,大部分学生能苦学但兴趣不浓或不能持久,整天相当部分时间忙于英语学习,但效率比较低。部分教师与学生关系比较紧张,师生不能形成合力,教师教的苦,学生学的累,付出与收获不成正比,造成这种现状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为此,要探讨解决英语教学中存在问题的策略。  关键词 初中英语教学 问题 解决策略    1 初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众所周知,由于目前升学制度及国内教育大形势
期刊
课堂教学的好坏,对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起着决定作用,每个教师都应当努力使自己教的每节课都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益。    1 教学理念现代化。    1.1 要实现以下四个“转化”:一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化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每个学生都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二是由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化为以发展思维、提高能力和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良好的个性品质相结合(良好的个性品质主要是指
期刊
摘要 数学教学中的生活味与数学味既互相制约又互相依存,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小学数学教学离不开生活味。在数学教学中要调好数学味与生活味,使数学教学既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又不缺失数学教学本身应有的数学味道,使数学味和生活味相映成辉。  关键词 生活味 数学味 调味师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数学。  我们数学教师几乎都牢记了这句话。它说的是数学味与生活味之间唇齿相依、相得益彰的关系。数学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