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高校的扩招,独立学院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目前本科独立学院在校生规模已经占到全国本科生总量的半壁江山。然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当务之急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科学地分析形势,全面地了解社会,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择业观。在对几个高校进行抽样调查过程中发现,对问题“你的职业理想确立的时间”的回答中,有8%的学生没有形成明确的职业理想,这种状况势必影响他们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择业。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不了解,学习动机不强;第二,学生职业定位不清楚,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不清楚,不能明确自己将从事什么职业。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去研究独立学院学生的择业观问题。
二、独立学院学生择业观现状
选择职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既要考虑国家的需要,又要考虑自身的需求;既要考虑家长、朋友的意见,又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既要考虑职业的声望、地位和经济报酬,又要考虑自身条件等等。通过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学生主要考虑的有符合个人兴趣、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工作稳定这几项,所占百分比依次为56.9%、53.4%、47.6%、34.5%。这些数据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意识不断觉醒,注重自我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调查独立学院学生对于择业地区倾向,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学生对于大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倾向最为明显。在调查中,学生们也谈到了这样选择的理由,他们认为,到大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发展机遇多,薪酬高,生活现代。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工作,他们的理由是大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尤其是房价太高,而到中部或者西部去,可以得到更大的锻炼。对于择业地区倾向的调查,显示出独立学院毕业生日趋务实的择业观。
三、独立学院学生择业观的几个特点
1.择业自主性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们追求平等自由,提倡竞争。这就使得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包分配”观念被抛弃。独立学院毕业生希望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特点、符合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调查还显示,34.9%的同学在毕业班之前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在问及选择工作时,有52%的同学选择“听取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父母安排”。这些调查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择业自主性强。
2.择业标准日趋务实。20世纪80年代青年的择业标准依次是:社会地位、社会意义、发挥个人才干、报酬。进入21世纪,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候,普遍重点考虑两类条件:符合个人的兴趣,能发挥个人特长;工作在大城市,待遇高。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日趋务实,这样的择业标准,就使得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就业面更宽,就业去向更丰富。很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重要阵地。
3.先就业后择业观念逐渐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双向选择的自主就业制度。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职业的工作性质、经济收入等进行双向选择,直到找到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职业为止。调查显示,独立学院毕业生有62%的学生具有“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同学们给的理由是毕业后先找一个单位积累工作经验,以后再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这表明独立学院学生对于职业生活中的起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职业流动观念增强;同时这也说明在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择业观表现为有了一定的理性化。
四、独立学院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定位不准,期望值偏高。择业期望值是指大学生的职业在多大程度上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一个关键。择业期望值偏高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66%的学生希望本科毕业后从事技术研发工作,54%的学生期待本科毕业月薪2000~3000元,28%的学生期待本科毕业月薪3000元以上。这几个调查结果就显示了目前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偏高。对于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要充实到生产、管理、销售一线的目标认识不明确。
2.择业目标短期化。择业目标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特点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学院学生的择业目标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他们在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之间,出现了向前者倾斜的状况,择业目标短期化。调查显示,61%学生在择业时首选标准是薪资待遇,而不是专业对口、社会需求和地域需求。过多关注薪资待遇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择业短期化,不适合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展。
3.缺乏创业精神。调查显示,只有11%的同学有过创业想法,而深层的问题在于“是否做好创业计划”却只有3%的同学选择“有”。
五、如何在独立学院开展择业观教育
首先,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让学生系统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
其次,专业课教育突出职业理想,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的灌输,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中心,逐步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建设。
再次,加强就业指导,独立学院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并对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系统、规范的专业培训。要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讲座、招聘信息、模拟招聘等活动,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游灵通
随着高校的扩招,独立学院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目前本科独立学院在校生规模已经占到全国本科生总量的半壁江山。然而,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当务之急就是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科学地分析形势,全面地了解社会,准确地进行自我定位,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择业观。在对几个高校进行抽样调查过程中发现,对问题“你的职业理想确立的时间”的回答中,有8%的学生没有形成明确的职业理想,这种状况势必影响他们现在的学习和将来的择业。这种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学生对职业发展前景不了解,学习动机不强;第二,学生职业定位不清楚,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有的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与未来职业的关系不清楚,不能明确自己将从事什么职业。正是基于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去研究独立学院学生的择业观问题。
二、独立学院学生择业观现状
选择职业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人们在选择职业时,既要考虑国家的需要,又要考虑自身的需求;既要考虑家长、朋友的意见,又要考虑自己的兴趣、特长;既要考虑职业的声望、地位和经济报酬,又要考虑自身条件等等。通过调查显示,独立学院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学生主要考虑的有符合个人兴趣、收入高、发展机会多、工作稳定这几项,所占百分比依次为56.9%、53.4%、47.6%、34.5%。这些数据说明独立学院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自我意识不断觉醒,注重自我发展,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
调查独立学院学生对于择业地区倾向,结果表明,独立学院学生对于大城市和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就业倾向最为明显。在调查中,学生们也谈到了这样选择的理由,他们认为,到大城市和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工作,发展机遇多,薪酬高,生活现代。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工作,他们的理由是大城市生活成本太高,尤其是房价太高,而到中部或者西部去,可以得到更大的锻炼。对于择业地区倾向的调查,显示出独立学院毕业生日趋务实的择业观。
三、独立学院学生择业观的几个特点
1.择业自主性强。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主体意识增强,人们追求平等自由,提倡竞争。这就使得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包分配”观念被抛弃。独立学院毕业生希望自主选择符合自己兴趣特点、符合自己专业特长的工作。调查还显示,34.9%的同学在毕业班之前就开始考虑自己的就业问题。在问及选择工作时,有52%的同学选择“听取自己的意见”,而不是“父母安排”。这些调查表明,独立学院学生的择业自主性强。
2.择业标准日趋务实。20世纪80年代青年的择业标准依次是:社会地位、社会意义、发挥个人才干、报酬。进入21世纪,当代大学生在选择职业时候,普遍重点考虑两类条件:符合个人的兴趣,能发挥个人特长;工作在大城市,待遇高。当代大学生的择业标准日趋务实,这样的择业标准,就使得学生在选择工作时,就业面更宽,就业去向更丰富。很多合资企业,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独立学院学生就业的重要阵地。
3.先就业后择业观念逐渐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行双向选择的自主就业制度。每个人都可以根据市场需求、职业的工作性质、经济收入等进行双向选择,直到找到自己最适合、最喜欢的职业为止。调查显示,独立学院毕业生有62%的学生具有“先就业,后择业”的想法。同学们给的理由是毕业后先找一个单位积累工作经验,以后再找更适合自己的工作。这表明独立学院学生对于职业生活中的起伏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职业流动观念增强;同时这也说明在现阶段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择业观表现为有了一定的理性化。
四、独立学院学生择业观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自我定位不准,期望值偏高。择业期望值是指大学生的职业在多大程度上个人愿望的评估,适中的期望值是大学生正确择业的一个关键。择业期望值偏高是近年来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一个主要问题。在对于独立学院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66%的学生希望本科毕业后从事技术研发工作,54%的学生期待本科毕业月薪2000~3000元,28%的学生期待本科毕业月薪3000元以上。这几个调查结果就显示了目前还有相当部分学生的择业期望值偏高。对于独立学院培养的学生要充实到生产、管理、销售一线的目标认识不明确。
2.择业目标短期化。择业目标是由人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自身特点决定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独立学院学生的择业目标出现了一定的偏差,他们在现有价值和应有价值、个人发展目标和社会发展目标、近期目标和远期目标之间,出现了向前者倾斜的状况,择业目标短期化。调查显示,61%学生在择业时首选标准是薪资待遇,而不是专业对口、社会需求和地域需求。过多关注薪资待遇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择业短期化,不适合学生在工作岗位上发展。
3.缺乏创业精神。调查显示,只有11%的同学有过创业想法,而深层的问题在于“是否做好创业计划”却只有3%的同学选择“有”。
五、如何在独立学院开展择业观教育
首先,开设职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贯穿整个大学生涯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让学生系统规划自身的职业发展。
其次,专业课教育突出职业理想,在专业课的教学过程中,不能拘泥于书本知识的灌输,应该以实际应用为中心,逐步建立适合独立学院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建设。
再次,加强就业指导,独立学院应该构建多元化的就业模式,建立一支专业的、稳定的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并对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进行专业、系统、规范的专业培训。要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并不仅仅是针对毕业生提供一些就业讲座、招聘信息、模拟招聘等活动,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科技学院)
责任编辑:游灵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