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转联赏趣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ista_m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所谓“逆转联”,就是在已经写成的对联上方或下方,增添或减去一个或几个字,使其与原联之意大相径庭,甚至完全相反。同时,这其中往往伴随着风趣幽默的故事。
  (一)
  相传宋代时,文人方若虚写了一篇文章通过苏轼向苏小妹求婚。才气傲人的苏小妹看了方的文章后批道:
  笔底才华少;
  胸中韬略无。
  苏轼觉得此话说得过了头,怕方若虚下不了台阶,便模仿苏小妹的笔迹在原批语的后面各添了一字,从而使上下联的意思与原意相反:
  笔底才华少有;
  胸中韬略无穷。
  (二)
  明初大学士解缙擅长对对联,被人们誉为“对联大师”。一次,有个朋友故意跟他开玩笑,在门口贴了这样一副对联:
  闲人免进;
  盗者休来。
  解缙看后,知道朋友是在和他戏谑,便找来笔墨在上下联的下方分别添了3个字,使其成为:
  闲人免进贤人进;
  盗者休来道者来。
  解缙用“贤”、“道”两个谐音字,使原联之意改变,既提高了自己的人品,又显示了自己的聪慧才智,可谓风趣幽默。
  (三)
  明代杰出书画家徐文长,有一年新年前夕去亲友家办事,路过知县官宅,见门前贴了一副春联:
  瑞雪初霁,爱民若子;
  腊梅怒放,执法如山。
  徐文长心里非常气愤,因为他知道这个贪官倚仗朝里有人,为非作歹,贪得无厌。于是,他回家后立即裁了两条红纸,在上面各写了4个字,命人于夜间贴在那副春联的下边,使联意变成了辛辣的嘲讽:
  瑞雪初霁,爱民若子,金子女子;
  腊梅怒放,执法如山,钱山靠山。
  (四)
  古时有一青年,平日好吃懒做,甚至除夕连做年饭的米面都没有。他写了如下一副对联贴于门前自嘲:
  行节俭事;
  过淡泊年。
  本村一位老先生看到后感叹万分,回家取来笔墨在上下联前面各添了一字,使之成为:
  早行节俭事;
  免过淡泊年。
  那个青年看后受到了教育,从此变得勤劳节俭起来。
  (五)
  有一次,戊戌變法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之一的康有为生日,维新派为了宣传新政扩大影响,在北京隆重举行祝寿仪式,并收到很多寿联。其中有这样一副:
  国家将亡必有;
  老而不死是为。
  此上下联的最后各一字合起来,就是康有为的名。这显然是顽固派故意引用“四书”中的句子进行污辱。
  据说原句的前半句后面有“妖孽”,后半句后面是“贼人”,这样诬蔑康有为是“妖孽”和“贼人”。维新派看了极其愤怒,有人要销毁它,有人却主张挂出以证明顽固派是无理取闹。
  正当两种意见争执不休时,梁启超不声不响地挥笔疾书4个字,分别添在上下联下面,使寿联变为:
  国家将亡必有忠烈;
  老而不死是为人瑞。
  众人看后,无不称赞。
  (六)
  相传从前某地有户姓谭的人家,儿子娶媳妇时,请乡间一位老学究写婚联。不知是招待不周还是有其他缘故,老学究竟写了如此一联:
  流水夕阳千古恨;
  春露秋霜百年愁。
  乡亲们看了无不摇头,但这时鼓乐齐鸣,新娘花轿已到,要改写已来不及了。新娘下轿看到此联很不高兴。她急中生智,毅然将上下联的最后一个字撕去,此联就成了:
  流水夕阳千古;
  春露秋霜百年。
  这一撕,就使联意变佳,众人拍手叫绝。
   (编辑 仕居)
其他文献
小时候,乡下贫穷,一大家子吃穿用度都指望生产队那点工分,自然入不敷出。母亲便学会了编织扫把的手艺,编些芦苇扫把,偷偷地背到乡场上去卖。   那时,乡下的深山野坑,多的是芦苇,一人多高,迎风飘落白花花的芦絮。每逢收工后的黄昏,于那些深山野坑总会瞧见母亲忙碌的身影。将些芦苇穗带回家,晒干后,再在灯下一把一把地编织成扫把,几乎成了母亲每天的功课。坐在昏黄的马灯下,母亲一绺一绺地编织着,随着飘飞的苇絮,墙
朋友到南方出差特地给我带回一盒槟榔。以前从未吃过此物,捏一枚于手间,仔细端详并无限遐想,怕是一股特别的味道会让自己措手不及。终于下定决心放入口中,倏地——一股苦涩溢满齿间,不禁眉头紧皱真想吐掉。朋友见状说道:“别急,再嚼一会儿。”听了他的话,耐心地又嚼了几下,忽然觉得那股苦涩变得温和了许多,渐渐地,那苦中似乎又升起一股甜来,且绵久悠长,余味不绝,真是奇妙无比。  初学围棋时,落子之后便战成一团,恨
那天午休的间隙与同事在附近逛街,当路过那家花店时,被门口摆放的各种盆栽花卉吸引住,就想走上前去打探。不料却被身旁的同事一把拉住:“你快拉倒吧,三天两头地搬家,别买这些没用的东西,到时候都是麻烦事儿,等你有房子再说吧。”  那些花在阳光的照射下,有着金色的光晕,十分美丽,怎么在同事眼里就成了“没用的东西”?见我还是恋恋不舍,同事又说我就会浪费钱。看着同事“义愤填膺”,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我心里忽然很难
1  梅是苦寒之花,它的花容暗香全是苦寒底子,不为人知;你远观近凝,赞美讴歌,其实都改变不了梅的苦寒命运,它的泪只朝心里流,不是让人随心亲近的花,凌寒独自开,难以悲悯。  梅妻鹤子,暗香疏影。我不知道梅一旦真的做了人妻,那男人能否给予它足够的尘世温暖。  苦寒之日,是相互取暖,还是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对方?梅的体温不足以温暖他人的漫漫一生,因此娶梅为妻者,身心必有大温暖,终生都要奉献自己的身心之暖,而
近日,阳光、沙滩、美食似乎成了现下整个北欧大地的代名词。但在丹麦所在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却始终有一批“追光者”,执著如一地守在寒冷和黑夜里等待极光到来,跟着我们一起去追逐纳维亚半岛上的光影盛宴。  以追寻极光为名而奔赴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摄影师不计其数,而来自英国的摄影师安东尼·斯宾塞(Antony Spencer)就是北极光的摄影痴迷者之一。  安东尼·斯宾塞出生于英格兰多赛特,是一名专业风光摄
猎人林中逐鹿迷失了方向,想尽所有办法可是连续八天仍然找不到出路和食物,饥肠辘辘感觉能够一口吃下一头大象,绝望之时发现一棵苹果树,急忙奔过去,力所能及地采集到十个苹果充饥解渴。吃第一个苹果时他非常高兴,心中充满感激之情连声谢天谢地,吃第二个时虽然仍然很激动但程度略有逊色,就这样越吃感激之情也随之不断递减,吃到第十个时已经很不以为然了。为什么这样?他已经把林中迷路忍饥挨饿八天后发现的这棵苹果树视为天经
生活中我喜欢吃粥,更喜欢煮粥。  在煮粥的過程中,我深刻领悟到,粥与人生竟有那么多契合处。其实,煮粥,就是在煮人生。  粥可简可繁。简则一米一水足矣;繁则无穷无尽,光是煮粥的器皿,就讲究得让人瞠目,更何况所用的材料,又是山珍海味,各种滋补品,何止几十种?这像极了我们不同的人生。其实,人生的简与繁,全在自己,就看我们选择怎样的活法了!  粥可俗可雅。俗,则一撮米,几片南瓜,三两颗红枣足矣;有时,甚至
小时候家里穷,活儿又多,父亲不在家,母亲一个人忙里忙外。  母亲是一个很节俭但脾气比较急的人。  记得有一次母亲给了我10元钱让我去买东西,我一蹦一跳地去了。  当玩够了,想起母亲的吩咐,可是翻遍了所有的口袋却找不到那10元钱。来时的路找了好几遍还是找不到。天渐渐地黑了……  有母亲开始站在村口呼唤孩子回家吃饭。我有点饿,可是害怕……  我不知自己是怎样一步步蹭回家的。  正在做饭的母亲抬起头:“
无锁不钥,一个答案喂一个谜,可往往,时而有之的是钥丢了,锁还在。  正如,人间的事,多半是答案常被遗失,问题却总能历久弥新。日光之下,柴米油盐的寻常烟火与生老病死的亘古命题,一成不变,总是旧事,但各人所给的解答却因人而异,因人而新。  世界是把好看的锁,钥是你,却又不尽是你。以为该唱一阕不得不和的歌,原来只是一粟沧海,一尘云天。真相往往是,春风十里并不是你。天地游刃,人间的尺长寸短,从不必多说。于
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其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写作理念,对后人极具启发作用,其《师说》影响深远。  公元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