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先学后教,合作探究、当堂点评等方式方法为主要内容的教学模式,正应用于教师开展教育的全过程,它完善了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习惯,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使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最大限度的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
关键词:初中数学 先学后教 课堂教学 改革探析
实践证明,以“先学后教”为核心思想的“导学案”是教师因材施教、因知施教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尝试利用现有信息和互相交流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勇气,更好的拓展自身的综合能力,与其说是提高学习水平,不如说是锻炼和提高了整体的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不单单是对学习,对以后的为人处事、就业发展都有益处。下面结合“导学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好的贯彻“先学后教”思路进行探析。
“学案”原本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是研究和总结儒学史的发展历程,如清代黄宗羲编著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都在此列。现如今主要指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而架设的“桥梁”,形成的一种沟通媒介。
一、前期设计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关键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主体参与,互助交流,归纳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而前期设计只不过是一种准备,有则可,无关大局。实则不然,前期设计起到的“风向标”的作用,如果准备不足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它就象是一个“卡尺”,将学生的思考直接限制在框架内,不致于出现偏差。要做好前期设计,必须做好“三个思考”:一是思考导学的教学目标。目标起到牵引作用,必须在前期设计中明确本节课或者一个授课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后围绕目标,对整体内容进行量化,提高整个导学案的可操作性;二是思考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前期设计上,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考虑与把握也是重点,比如哪些方面存在缺陷需重点提高、哪些方面存在特长可互相借鉴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握好“度”,确保“下面千条线,上面一根针”;三是思考教学的连贯性。设计的过程可以说是预演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什么地方设置问题,让学生因学生疑,因疑生思,因思促学,整个教学过程既要充满思考与质疑,也要充满激情与活力,体现出良好的互动。所以前期设计才是关键。
二、合作探究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是一大特色,合作是前题,探讨是方法,追根究底是目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要真正发挥合作探究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做到合作与独思相结合。一般情况下以6-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相对固定,要做到“互学、互帮、互管”,互相学习彼此长处、互相帮助解决短处、互相管理学习效果;二是做到主体与主导相结合。我们要求探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能力不可能都在同一“水平线”,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性格特点与学习能力,至少要保证有1人具备较强的思考、发言能力,使他成为本组的主导与核心,在讨论过程中,不致于进入死角;三是要做到引导与调动相结合。适时引导可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也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可以通过设计题目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直角三角形ABC中,AB=AC,∠BAC=90°,点O为BC中点,点MN分别在边ABAC上运动且保持BM=AN,在点MN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AMON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通过比较让学生把问题的本质揭示出来。四边形ABCD的大小、是否为正方形都不是本质的条件,它的本质的东西是,只要过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任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即可。
三、知识梳理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重点
知识梳理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在讨论过程的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形成一致的意见,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目标,此时,也是对当堂教学成果的一个检测。一是小组轮流发言。教师在讨论后,组织各小时进行讨论交流,每次由3-5个小组自行推荐人选进行发言,重点提交本组的讨论结果,允许出现适当的错误,鼓励其他同学各抒己见,找出错误原因,提高整体水平;二是开展当堂训练。结合“导学案”,教师必须在授课前设计出一套相应的试题,用以巩固和提高本次授课质量,课后留出10-12分钟,就本课内容进行现场考试,规定时间、题量适中、难易结合,由学生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以便于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三是适时重复观点。教师要对本次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对思考不全面的方面进行补充,对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总结,保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认识。
四、归纳讲评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深化
有人认为,课堂知识点归纳完毕后就意味着本次授课结束了,实际上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归纳讲评。以前的教学以“授课”为主,但是现在更多体现为“教书育人”,授人以渔。一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在“导学案”形成时,要有一项专门内容,就是要学生对自己在本课学习、讨论、发言过程中的表现有一个自我评价,对取得的进步及存在问题都要有原因剖析,对改正问题要有具体措施及时限,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3分钟左右,几句话而已,但不可忽视,这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二是调动大家互相评价。互相评价,要引导学生不要攻击个人,重点谈小组共性问题,这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类似于民主生活会;三是教师做到及时评价。教师综合小组自评与互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不需要逐个讲评,但对于表现好的要重点讲评,让小组成员有同坐“一条船”的感觉,以便于他们在课后也能够相互的帮助和督促学习。
总之,“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是我们一件有益的法宝,我们通过创造与努力,为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成为主角,通过创造氛围、融洽环境、调动活力,将“快乐学习”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徐骏,破译几何体的侧面缠绕,数理天地初中版
【2】王春丽,一题一世界亮点成永恒——绍兴卷第16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
【3】缪月红,解析缠绕问题——从《九章算术》中的一道题谈起,初中数学教与学
关键词:初中数学 先学后教 课堂教学 改革探析
实践证明,以“先学后教”为核心思想的“导学案”是教师因材施教、因知施教的一种有效手段,它能够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尝试利用现有信息和互相交流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与攻坚克难的信心与勇气,更好的拓展自身的综合能力,与其说是提高学习水平,不如说是锻炼和提高了整体的思维能力与认知水平,不单单是对学习,对以后的为人处事、就业发展都有益处。下面结合“导学案”,对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更好的贯彻“先学后教”思路进行探析。
“学案”原本是我国历史上的一种文学体裁,主要是研究和总结儒学史的发展历程,如清代黄宗羲编著的《宋元学案》和《明儒学案》都在此列。现如今主要指教师为提高教学质量,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要点,而架设的“桥梁”,形成的一种沟通媒介。
一、前期设计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关键
很多教师认为,学生主体参与,互助交流,归纳小结是课堂教学的“重头戏”,而前期设计只不过是一种准备,有则可,无关大局。实则不然,前期设计起到的“风向标”的作用,如果准备不足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它就象是一个“卡尺”,将学生的思考直接限制在框架内,不致于出现偏差。要做好前期设计,必须做好“三个思考”:一是思考导学的教学目标。目标起到牵引作用,必须在前期设计中明确本节课或者一个授课阶段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而后围绕目标,对整体内容进行量化,提高整个导学案的可操作性;二是思考学生的认知能力。在前期设计上,对学生自身能力的考虑与把握也是重点,比如哪些方面存在缺陷需重点提高、哪些方面存在特长可互相借鉴等。只有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综合能力,才能把握好“度”,确保“下面千条线,上面一根针”;三是思考教学的连贯性。设计的过程可以说是预演的过程,要充分考虑到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在什么地方设置问题,让学生因学生疑,因疑生思,因思促学,整个教学过程既要充满思考与质疑,也要充满激情与活力,体现出良好的互动。所以前期设计才是关键。
二、合作探究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特色
在课堂教学中“合作探究”是一大特色,合作是前题,探讨是方法,追根究底是目的。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比较枯燥的学科,要真正发挥合作探究的作用,就必须做到“三个结合”。一是做到合作与独思相结合。一般情况下以6-8人为一个学习小组,相对固定,要做到“互学、互帮、互管”,互相学习彼此长处、互相帮助解决短处、互相管理学习效果;二是做到主体与主导相结合。我们要求探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的能力不可能都在同一“水平线”,在分组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性格特点与学习能力,至少要保证有1人具备较强的思考、发言能力,使他成为本组的主导与核心,在讨论过程中,不致于进入死角;三是要做到引导与调动相结合。适时引导可起到架桥铺路的作用,也可以打破学生的思维定式,让他们有“豁然开朗”的感觉,同时可以通过设计题目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直角三角形ABC中,AB=AC,∠BAC=90°,点O为BC中点,点MN分别在边ABAC上运动且保持BM=AN,在点MN运动的过程中四边形AMON的面积是否发生变化,为什么?
通过比较让学生把问题的本质揭示出来。四边形ABCD的大小、是否为正方形都不是本质的条件,它的本质的东西是,只要过等腰直角三角形斜边的中点任作两条互相垂直的直线即可。
三、知识梳理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重点
知识梳理是教学的重点,通过在讨论过程的引导、学生分组探究,形成一致的意见,也就是所谓的教学目标,此时,也是对当堂教学成果的一个检测。一是小组轮流发言。教师在讨论后,组织各小时进行讨论交流,每次由3-5个小组自行推荐人选进行发言,重点提交本组的讨论结果,允许出现适当的错误,鼓励其他同学各抒己见,找出错误原因,提高整体水平;二是开展当堂训练。结合“导学案”,教师必须在授课前设计出一套相应的试题,用以巩固和提高本次授课质量,课后留出10-12分钟,就本课内容进行现场考试,规定时间、题量适中、难易结合,由学生独立完成,严禁抄袭,以便于进一步巩固学习效果;三是适时重复观点。教师要对本次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强调,对思考不全面的方面进行补充,对规律性的问题进行总结,保证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深刻的认识。
四、归纳讲评是“先学后教”课堂教学的深化
有人认为,课堂知识点归纳完毕后就意味着本次授课结束了,实际上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上还有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归纳讲评。以前的教学以“授课”为主,但是现在更多体现为“教书育人”,授人以渔。一是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在“导学案”形成时,要有一项专门内容,就是要学生对自己在本课学习、讨论、发言过程中的表现有一个自我评价,对取得的进步及存在问题都要有原因剖析,对改正问题要有具体措施及时限,这个过程可能只需要3分钟左右,几句话而已,但不可忽视,这是学生自我认知的过程;二是调动大家互相评价。互相评价,要引导学生不要攻击个人,重点谈小组共性问题,这是一个“照镜子”的过程,类似于民主生活会;三是教师做到及时评价。教师综合小组自评与互评内容进行综合评价,不需要逐个讲评,但对于表现好的要重点讲评,让小组成员有同坐“一条船”的感觉,以便于他们在课后也能够相互的帮助和督促学习。
总之,“先学后教”课堂教学是我们一件有益的法宝,我们通过创造与努力,为学生提供舞台,让他们成为主角,通过创造氛围、融洽环境、调动活力,将“快乐学习”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徐骏,破译几何体的侧面缠绕,数理天地初中版
【2】王春丽,一题一世界亮点成永恒——绍兴卷第16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旬
【3】缪月红,解析缠绕问题——从《九章算术》中的一道题谈起,初中数学教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