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实词练习(二)

来源 :考试·高考语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xiao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的含义与例句中加点字的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
  A.日星隐耀,山岳潜行
  B. 永有某氏者,畏日,拘忌异甚
  C. 以为妨事费日,无益于事
  D.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E.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F.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
  G.日君乏使,使臣斯司马
  解析: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的掌握和理解。其实考试中的选择题,一般不会出现这么多选项,多以四个选项出现。例句中的“日”指“光阴、时间”;而A句中的“日”指太阳,是其本义;B句中为“忌日”的意思;D句中指“一昼夜”;E句中“日”是副词,指“每天”;F句中是“白天”的意思;G句中“日”是副词,指“当时、往日”; C句中“日”是名词,指“光阴、时间”。这几个“日”字的含义,可在具体的语境中合理地推断。故答案应选C。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老大嫁作商人妇(排行第一)
  B. 古之学者必有师(有专门学问的人)
  C. 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换衣服)
  D.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喻被欺凌的对象)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古今异义词的掌握情况,解答时一定要弄清古今汉语的区别,不能望文生义。A项的“老大”结合语境应是“年龄大”的意思;B项中的“学者”应指“求学的人”或“读书人”;C项中的“更衣”指上厕所,而不是“换衣服”。这三项的解释都犯了以今律古的毛病,D项中的“鱼肉”应是比喻义,指被欺凌的对象,故答案为D。
  3.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书不能悉意
  B.亡何国变
  C.将军禽操
  D.愿臣奉璧往使
  解析:通假字基本上是用同音字代替,分三种情况:完全同音、声母相同、韵母相同。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B项中的“亡”通“无”,它们的声母相同,为“不久”的意思。C项的“禽”通“擒”,为古今字,是“擒住”的意思。D项中的“奉”通“捧”, 它们韵母相同,指两手恭恭敬敬地捧着。运用排除法,答案应选A。
  4.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与其身也,则耻师也
  A.侣鱼虾而友麋鹿
  B. 项伯杀人,臣活之
  C. 左右欲刃相如
  D.常以身翼蔽沛公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类活用的知识。高考中,一般不会直接设置文言词类活用的考查题,而是将文言词类活用的知识检测,散布在选择和翻译题中。例句中的“师”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为动词,“学习”的意思。A项中的“友”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指“以……为朋友”;B项中的“活”是动词的使动用法,指“使……活下来”;C项中的“刃”是名词活用为动词,意思为“杀”;D项中的“翼”是名词用作状语,指“像翅膀一样”。故答案应选C。
  5.下列句子加点的词有一项不是同义复词,这一项是()
  A.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
  B.故愿望见太后
  C.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
  D.王顾左右而言他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同义复词的掌握情况。A项中的“谤”和“讥”连用,都是“指责别人的过错或短处”的意思;B项中的“愿”和“望”都是“希望”的意思。C项中的“爱”和“怜”都是“爱、疼爱”的意思。这三项中的加点词均属于同义复词。D项中的“左右”为古今异义词,古义指侍卫人员,今义指大概范围。答案应为D。
  6.下列句子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A.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B.斧斤以时入山林
  C.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
  解析:本题侧重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偏义复词的掌握情况。例句中的“异”“同”两个语素意义相反,用义偏在“异”,“同”是衬字。A项中的“浅”“深”是反义词,此处只取“深”的意义,“浅”为衬字。C项中的“出”“入”是反义词,此处只取“入”的意思,“出”为衬字。D项中的“饥”指荒年,“穰”指丰年,此句偏在“饥”上,“穰”是衬字。而B项中的“斧”和“斤”指的都是“斧子,伐木的工具”,属于同义复词。故本题应选B。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匠石运斤成风,听(任凭)而斵之
  B.我为国死,职(职分)耳
  C.齐人追亡逐北(北方)
  D.威自京都省(探望)之
  解析:本题考查对单音节词在文中的意义的掌握和理解能力。A项的“听”可结合成语“听其自然”加以类比,两者均是“任凭”的意思。B项中的“职”的本义是“官职”,这里引申为“职分”,它与“为国”这一目的相呼应。D项中的“省”有两个读音:“shěng”和“xǐng”,结合上下文来看,在这里作动词用,不大可能读“shěng”,作“节省”讲;而读“xǐng”这个音时,有“反省”、“探望”、“醒悟”等义项,联系前边的介宾短语“自京都”来看,应当作“探望”来理解;C项中的“北”在课本中有比较接近的用法:“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过秦论》)此处“北”作名词用,与“亡”一样都指“败逃者”,而不是“北方”的意思。故答案为C。
  8.下面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至莫(没有)夜月明
  B.相如引车避匿(拉)
  C.拜送书于庭(庭院)
  D.下流(指负罪受辱的处境)多谤议
  解析:A“莫”通“暮”,傍晚;B应为“掉转”义;C“庭”通“廷”,接受朝拜和出来政务的地方。故答案为D。
  9.下列句中加点词义同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举手长劳劳
  B.季桓子微服往观再三
  C.山东豪俊遂起而亡秦族矣
  D.可以已大风
  解析:A古义:告别动作,挥手;今义:表赞同或要求发言。C古义:崤山以东地区;今义:山东省。D.古义:麻风病;今义:大的风。故答案为B。
  10.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通假字的一项是()
  A.径须沽取对君酌
  B.盖亦反其本矣
  C.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D.为是其智弗若与
  解析:A“沽”通“酤”,指买。B“盖”通“盍”,何不。D“为”通“谓”,认为。故答案为C。
  
  【作者简介】
  侯夫强,高级教师,执教于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中学,发表文章多篇。
  责任编辑 桑实
  
其他文献
句式杂糅是指把几种结构或几个意思硬凑在一个句子里,使句子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两句混杂,二是前牵后连。  一、两句混杂  同一内容往往可以有不同的说法,如果把两种说法都用上,糅到一起,就形成两句混杂。  示例一:  1.11月24日,在广州亚运会男子110米栏决赛中,刘翔以13秒09破亚洲纪录的惊人成绩,向世界宣告了他的“王者归来”。刘翔的成功靠的是个人的拼搏奋斗取得的。  
目的:通过对部分常见药物中毒及鼠药中毒(主要为毒鼠强)患者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病例-对照研究,探讨血液灌流(HP)对急性药物中毒患者血中毒物的清除作用及临床疗效。 方法:收集我院1990年7月~2004年3月住院的鼠药(主要为毒鼠强,四亚甲基二砜四胺424)和其它药物中毒患者69例,其中34例按常规给予洗胃、保肝、利尿或呼吸支持等综合治疗,35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同时给予血液灌流。并用定量方法分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故事情节完整,人物个性鲜明,环境描写逼真,主题思想深刻,构思角度精巧。我们在阅读小说时就应该从这些方面入手,捕捉答题技巧。  把握好故事情节,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命题者在为小说命题时,也必定以此为出发点,先从整体上设置理解文章内容的试题。  一、情节  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
论述类文本阅读题是新课标高考试卷中比较难的一道题。题型全是四选一的选择题,每一个备选答案都设计得似是而非、云遮雾罩,答题时,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笔者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摸索出了这样一种答题思路:一读——二找——三判断。  读分两步:读文本,读题。读文本宜用速读法。考生读完考卷所给800字左右的论述类文章,一般宜控制在2分钟左右。读完后必须把握住文章论述的中心话题或主要内容。读题亦分两步:先读
一、2010年黄冈、荆州、孝感联考卷  《雪涛阁集》①序  袁宏道  文之不能不古而今也,时使之也。妍媸之质,不逐目而逐时。是故草木之无情也,而鞓红鹤翎,不能不改观于左紫溪绯②。唯识时之士,为能堤其溃而通其所必变。夫古有古之时,今有今之时,袭古人语言之迹而冒以为古,是处严冬而袭夏之葛者也。  近代文人,始为复古之说以胜之。夫复古是已,然至以剿袭为复古,句比字拟,务为牵合,弃目前之景,摭腐滥之辞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5题。  韩镛,字伯高,济南人。延佑五年中进士第,授将仕郎、翰林国史院编修官,寻迁集贤都事。泰定四年,转国子博士,俄拜监察御史。当时由进士入官者仅百之一,由吏致位显要者常十之九。帝乃欲以中书参议傅岩起为史部尚书,镛上言:“吏部掌天下铨衡,岩起从吏入官,乌足尽知天下贤才。况尚书秩三品,岩起累官四品耳,于法亦不得升。” 制可其奏。  天历元年,除佥浙西廉访司事,击奸暴,黜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