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儿童的涂鸦有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从儿童涂鸦的水平。能推测出该孩子的心智发展水平,我们可据此施以相应的教育。
■第一阶段:是乱画或称之为偶然的涂鸦画。大约开始于一岁,一直持续到两岁或两岁半。这种乱画在成人看来,只不过是随随便便地乱涂。但对于孩子来说,却不这么简单。孩子的乱画是由手和臂膀的简单运动留下的痕迹,是由一定数量的线条组成的。孩子操作工具的特点是:手指紧紧地握着绘画工具,而手腕却很少移动。线条的方向和长短是靠手臂的前后摆动来决定的。儿童在画线条时,画笔是很少离开纸的,只有当线条画到尽头时才离开。这是一种无控制的涂抹,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动觉经验。这种涂鸦画,实际上就成了运动神经协调活动的一种标志。
教育建议:当我们看到孩子画出的大多是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线条,有的甚至还画出纸张之外,说明此阶段该孩子的涂鸦动作是未经控制的,即他还不能控制肌肉的动作。成人在此阶段的任务是要鼓励孩子随意涂鸦。另外,成人可以在儿童日常活动中加入一些穿珠子、捡豆子之类的游戏活动,促进其手眼协调地发展。
■第二阶段:是受控制的涂鸦画,大约发生在两岁半到三岁半期间。这一阶段和第一阶段相比,乍看起来,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仔细观察之后,你会发现这时儿童的涂鸦,已经受到了视觉的控制。这时,孩子在涂鸦时非常注意自己的笔端,有时为了看自己画出的痕迹,鼻子都几乎要贴到纸上了。产生受控制涂鸦画的前提,是由于两岁儿童的手腕肌肉、骨骼活动能力的增强,使得儿童能够画出错综复杂的图形和弯曲杂乱的图形来,又由于儿童腕关节比较灵活,握笔姿势几乎接近成人,这时的儿童在纸上画出的痕迹已经替代了偶然的随机的涂鸦。此阶段的涂鸦是重复性运动的控制,是运动和视觉行为的协调性加强的结果。
教育建议:成人此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硬要教给孩子各种绘画技巧。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绘画时所必需的材料:粗一些的铅笔、蜡笔、纸(最好是大张的纸)、无毒的颜料等等。适当采用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有控制地绘画。例如爸爸妈妈可以先画出树木、小草、池塘、举着伞的小兔子等,边和孩子一起说: “下雨啦I下雨啦!”边让孩子添上七彩的雨点。在练习画线时,妈妈可以先画好可爱的小鸡,再让孩子画些小虫来喂小鸡。
■第三阶段:开始给自己画出的符号取名字,即命名的涂鸦画,大约发生在三岁半或四岁时。这时的画成人依然很难看得懂。孩子开始画命名的涂鸦画时,实际上并不是事先想好了题材后再进行涂画的,而是看画好的符号像什么,就取个什么名字。孩子对于自己的涂鸦画的命名,会随着某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线条画得多起来了,画面起了变化,或是想法改变了,命名的涂鸦画“主题”也随之改变。但是,儿童对这些涂鸦的命名,却是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基本上能够看出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画在纸上的符号和它们经验中的某些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它显示出儿童从以动觉经验为重点向形象思维过渡,开始逐渐认识到形象与外界之间存在的关系。
教育建议: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涂鸦画千万不能以像或不像作为评判标准。在孩子天真童趣的世界里,一团乱七八糟的线条,可能是在讲述某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些在成人看来是不合逻辑、不合常理的画法,可能正是孩子的创意所在。跟孩子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而不是从小给孩子的想象加上个框框。
在此时,我们比较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去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画?”等问题,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大声描述我们从画面上看到的形象:“我看见左边地上蹲着一条小狗……”然后等待儿童的反应,通常儿童会修正或补充这些图画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画面上的形象与儿童对话:“我想问这条小狗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用心去观察和欣赏儿童美术作品,就会发现那不是简单的一幅画或漫无边际的涂鸦,而是儿童心迹的写照。我们在指导孩子们学习、游戏时,只有试着用童心去研读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调动他们创造的积极性,才能使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不断得到拓展。
■第一阶段:是乱画或称之为偶然的涂鸦画。大约开始于一岁,一直持续到两岁或两岁半。这种乱画在成人看来,只不过是随随便便地乱涂。但对于孩子来说,却不这么简单。孩子的乱画是由手和臂膀的简单运动留下的痕迹,是由一定数量的线条组成的。孩子操作工具的特点是:手指紧紧地握着绘画工具,而手腕却很少移动。线条的方向和长短是靠手臂的前后摆动来决定的。儿童在画线条时,画笔是很少离开纸的,只有当线条画到尽头时才离开。这是一种无控制的涂抹,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动觉经验。这种涂鸦画,实际上就成了运动神经协调活动的一种标志。
教育建议:当我们看到孩子画出的大多是不规则的、弯弯曲曲的线条,有的甚至还画出纸张之外,说明此阶段该孩子的涂鸦动作是未经控制的,即他还不能控制肌肉的动作。成人在此阶段的任务是要鼓励孩子随意涂鸦。另外,成人可以在儿童日常活动中加入一些穿珠子、捡豆子之类的游戏活动,促进其手眼协调地发展。
■第二阶段:是受控制的涂鸦画,大约发生在两岁半到三岁半期间。这一阶段和第一阶段相比,乍看起来,并没有明显的差异,然而,仔细观察之后,你会发现这时儿童的涂鸦,已经受到了视觉的控制。这时,孩子在涂鸦时非常注意自己的笔端,有时为了看自己画出的痕迹,鼻子都几乎要贴到纸上了。产生受控制涂鸦画的前提,是由于两岁儿童的手腕肌肉、骨骼活动能力的增强,使得儿童能够画出错综复杂的图形和弯曲杂乱的图形来,又由于儿童腕关节比较灵活,握笔姿势几乎接近成人,这时的儿童在纸上画出的痕迹已经替代了偶然的随机的涂鸦。此阶段的涂鸦是重复性运动的控制,是运动和视觉行为的协调性加强的结果。
教育建议:成人此时千万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硬要教给孩子各种绘画技巧。我们要做的是给孩子提供绘画时所必需的材料:粗一些的铅笔、蜡笔、纸(最好是大张的纸)、无毒的颜料等等。适当采用一些孩子感兴趣的方式引导他有控制地绘画。例如爸爸妈妈可以先画出树木、小草、池塘、举着伞的小兔子等,边和孩子一起说: “下雨啦I下雨啦!”边让孩子添上七彩的雨点。在练习画线时,妈妈可以先画好可爱的小鸡,再让孩子画些小虫来喂小鸡。
■第三阶段:开始给自己画出的符号取名字,即命名的涂鸦画,大约发生在三岁半或四岁时。这时的画成人依然很难看得懂。孩子开始画命名的涂鸦画时,实际上并不是事先想好了题材后再进行涂画的,而是看画好的符号像什么,就取个什么名字。孩子对于自己的涂鸦画的命名,会随着某些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例如,线条画得多起来了,画面起了变化,或是想法改变了,命名的涂鸦画“主题”也随之改变。但是,儿童对这些涂鸦的命名,却是儿童思维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基本上能够看出这一年龄阶段的儿童,画在纸上的符号和它们经验中的某些事物之间所存在的关系,它显示出儿童从以动觉经验为重点向形象思维过渡,开始逐渐认识到形象与外界之间存在的关系。
教育建议:对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的涂鸦画千万不能以像或不像作为评判标准。在孩子天真童趣的世界里,一团乱七八糟的线条,可能是在讲述某个非常有趣的故事;一些在成人看来是不合逻辑、不合常理的画法,可能正是孩子的创意所在。跟孩子一起插上想象的翅膀。而不是从小给孩子的想象加上个框框。
在此时,我们比较明智的做法是不要去问孩子“你画的是什么?你为什么要这样画?”等问题,简单而有效的办法是大声描述我们从画面上看到的形象:“我看见左边地上蹲着一条小狗……”然后等待儿童的反应,通常儿童会修正或补充这些图画中的信息,我们还可以通过画面上的形象与儿童对话:“我想问这条小狗一个问题……”
如果我们用心去观察和欣赏儿童美术作品,就会发现那不是简单的一幅画或漫无边际的涂鸦,而是儿童心迹的写照。我们在指导孩子们学习、游戏时,只有试着用童心去研读孩子,才能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调动他们创造的积极性,才能使孩子们想象的空间不断得到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