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艺术魅力探微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shuf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朱自清先生作品《背影》的艺术魅力究竟何在?
  如果说非要在现代散文中选出最优秀的一篇,相信朱自清的《背影》会是得票数最多的。个中魅力究竟来自哪里?
  有观点认为,《背影》的成功,在于它在“打倒父亲”的年代里塑造了一个感人的父亲形象。显然,这说法十分含蓄地认为《背影》有投机取巧的成份。真是这样吗?“打倒父亲”的年代早已过去,可是《背影》非但没有过时,反而一直没有从中学语文课本里删去。仅是投机,或许可以红极一时,但绝不可能跨越时代。
  毫无疑问,《背影》的语言是质朴的,反映的情感也是父子之间的常情。具备这两种条件的散文、美文数不胜数,《背影》能一枝独秀,恐怕还有更为深层的因素。
  在我看来,其魅力不仅在于父爱及其表现形式典型地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一个慈父形象——这样的典型其实也不是只有“这一个”——更在于它真实地艺术地深刻地展现了一个儿子领悟父爱的感人过程。
  当代作家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一问世即轰动文坛,是因为它所展现的也是一个后辈理解上一辈的典型过程;只不过这个过程完成时,上辈已经离开人世。“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其实《我与地坛》只不过把古人的两句话铺演成了一部中篇而已,但其艺术魅力必将是十分久远的。
  《背影》与之异曲同工。朱自清捕捉到了“领悟父爱”的瞬间画面。捕捉到这一画面的机遇,是可遇不可求的。背景铺垫(家庭变故等)、情感铺垫(包括“暗笑他的迂”这种感情)、事情铺垫(为儿子连续做了多件琐屑之事)自不待言,还有两个因素很容易被人们忽略:一是父亲的身体状况,二是我与父亲的空间距离。
  父亲腿脚不好,走路蹒跚,他要走过铁道,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这种努力非常明显地表露在了儿子的面前。父亲踌躇再三,最终决定送我,是看不出“努力”的,和脚夫讲价也是看不出“努力”的。只有外显的、为了儿子的“努力”才可能会让一向瞧不起父亲的儿子有所触动。换句话说,如果父亲身体很好,一抬腿一蹦跳就上去“那边月台”了,那么儿子对于父爱的领悟肯定还得假以时日。“这时我看到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流下来了。”我看到了父亲“身子向左微倾”——注意“微倾”,一则说明距离不会太远,太远就根本无法看清父亲的动作;二则,有位语文教育家指出,“微倾”写出了父亲用了最大的力气,因为人一般来说左右手的肌肉力量是不一样的,用了最大力气的时候,自然向力气小的那只手的方向倾斜了。太近也不行:一个和父亲有代沟的儿子,近距离时,绝大多数情况下,是不正眼看父亲的(由此看来,如果不是父亲“背”对儿子,恐怕也不会有《背影》横空出世了)。换句话说,“距离产生美”这句话并非只在美术领域起作用,在人与人的联系上亦然。这一不远不进的距离,让我终于生平第一次领悟了父爱之美!
  综上所述,《背影》的艺术魅力,绝非仅来自于一两个孤立的因素,它是综合各种因素之后的神奇化学反应,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时的那一声啸响!
其他文献
新年的钟声是跳跃的音符。中国有一家叫做苏泊尔的生产锅的企业却由于始自去年8月的外资收购事件而听不见钟响。它僵在那里。庞大的中国有1000万家企业,僵在那里的也许不只苏泊尔这口锅。我们却认为,苏泊尔们需要并可能伴钟而舞。    苏泊尔事件没有过新年      生来也平常。这家成长于浙江台州的民企,是一家标准的浙江式家庭公司,创始人苏增福当年从海军退役之后,在自己的老家浙江玉环县当上了一个农机厂的厂长
《大卫·科波菲尔》在艺术上的魅力,不在于它有曲折生动的结构,或者跌宕起伏的情节,而在于它有一种现实的生活气息和抒情的叙事风格,在于它有一种让人欲罢不能的情节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