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能力培养分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tish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是一门抽象性很强的学科。我国初中的教育是非常关键的,这个阶段的学习是让学生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的教育模式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尤其是数学的教学,学校重点培养的是学生的数学理论知识,从而忽略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了使得学生更好地发展,学校应该进行全面素质教学,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1.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
  进行数学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当务之急是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要求尽快改变传统的教育观、教学观、考试观和人才观。教师的职责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把传授知识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创新意识结合起来,把教学活动作为创新活动来启迪创新意识,培植创新机会,启发创新方法,启动创新思维,切实改变以往那种学生只习惯于接受,而不去主动思考和论证,扼杀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切实改变过去那种以考试为中心,以分数为标准,以升学率为目标的教育行为。
  2.学生创新兴趣的培养
  教育学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求知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
  兴趣产生于思维,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
  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不同的活动,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像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3.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未知的事物和现象的好奇,是每个人都有的心理,未成年人的好奇心尤其强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就要对学生的想法,哪怕就成年人看来是有些可笑幼稚的想法都要认真加以呵护,在他们的想法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引导到探求事物的本质和现象发生的原因上。
  所要学习的数学知识,对学生而言也是未知的,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是我们作为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认真考虑的。主要的做法是,在引入新的内容时,认真研究学生的心理,把所要学习的知识融入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问题情境,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例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节课时,可让全体学生每人画一个凸多边形,然后说:“不管哪一位同学只要告诉我你画的多边形边数我就能告诉你多边形的所有角的度数和。不信,同学们可以试一试?”由于这个问题涉及多边形边数和三角形内角和的关系,而学生是不知道的,教师借此问题就是要引起学生的好奇,并进而激发学生去探求其中的奥秘。对于这个问题,有的学生会好奇,进而会意识到这里肯定有什么公式,他们会去思考这个公式究竟是什么?有的学生会想到:老师是怎么算出来的?老师肯定知道什么公式。这样学生的好奇心就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对于这些不同的学习方式,我们就要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引导,尽可能让他们自己独立思考,在必要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提示。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发散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对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乃至语言表达,学习其他任何学科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数学学习绝不只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逻辑思维只是在整理数学知识,使之系统化,严密化过程中的一种思维方式,数学结论发现的过程需要归纳,需要类比,有时需要直觉的,只要了解一些数学史的知识,就会更深刻的认识到这一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主要是要让学生在思考问题时思维要活跃、灵活,不拘泥于一种思路,要会变通,知道尝试不同的思路。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是通过借助于有些问题的结论发散或条件发散等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当然,这种处理要是科学的,不能违背数学的科学性而随意处理数学问题。类比也是得出新的想法和结论的有效的方式,在数学教学中,适合类比思维训练的问题也是很多的,如数与式的类比,平面与空间的类比等。
  5.充分地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创新能力。教师运用有深度的语言,创设情境,激励学生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质疑。批判性质疑是创新思维的集中体现,科学的发明与创造正是通过批判性质质疑开始。让学生敢于对教材上的内容质疑,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验证,寻求解决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培养学生对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随时体现。
  6.结束语
  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要在初中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是朝夕之功,需要数学教师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采用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持之以恒地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培养出学生對复杂问题的判断能力,使学生思维更具流畅性和敏捷性,发表出具有个性的见解。
  参考文献
  [1]王金芝.初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初探[J].教育创新
  [2]陈建民.浅谈初中数学创新课堂的构建《学周刊B版》2
  [3]黄美娟.初中数学创新教学策略初探《新课程导学》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介绍了函数单调性的定理,重点介绍了利用导数解决函数单调性问题的应用。  关键词:单调性 单调递增 单调递减  我们知道,所謂研究函数单调性,就是判定它在哪些区间内递增(该区间称为递增区间),在哪些区间内递减(该区间称为递减区间)。所以对可导函数的单调性可以根据其导数的正负情况予以确定。  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学习与运用的探究,增强了学生们对函数单调性的理解和常用数学思想方法的感悟,提高了学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要将相关的数学史适时引入课堂,渗透数学文化的人文教育价值;要发掘数学特有的理智美,渗透数学文化的美学教育价值;课堂上要注意展现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渗透数学文化的科学教育价值;要注意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渗透数学文化的应用教育价值。  【关键词】课堂教学 数学文化 渗透 策略  数学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作为科学的数学与作
摘要: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边后动。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的提高,无疑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协作了。在这一双边活动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那么教师如何将教学活动科学地主导,在双边活动中提升高中数学教学的质量?我们认为,起关键作用的教师,只有他们不断地提升自己的教学素质,努力改善教学的手段,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一系列途径,将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高中数学
倡导数学课堂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动态是指事物变化发展的情况。生成是对教学过程生动可变性的概念,是对以往强调过程预设性、计划性、规定性的补充和修正。动态生成强调课堂教学不只是知识的传授、学习过程。因此,动态生成的数学课堂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和关注。然而,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去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展示课堂的真实性,实现有效的动态生成,本人谈几点看法和体会。  一、欣赏学生,是
期刊
《图形的旋转》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最后一课时,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学生已经初步感知生活中常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本节课教学把平面图形旋转90。,对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知识之间的跨度大,四年级学生的形象思维在认知过程中占主导地位,抽象思维和空间观念比较薄弱这些客观因素的存在,要求学生画出平面图形旋转后的图形,难度是比较大的,这对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提出了
期刊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道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
期刊
目的:观察降糖通脉方(JTTMF)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恢复期的临床疗效。观察JTTMF对由葡萄糖、胰岛素和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调节作用,探讨JTTMF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