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变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化前驱

来源 :广东社会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rsy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19世纪20世纪之交,殖民主义、封建主义桎梏下的中国臻于独立、民主与富强的途径和手段只能是变革、开放与中国近代化。这是一条“艰难顿挫”的斗争历程,也是一桩宏伟的社会系统工程。孙中山制订的变革、开放与近代化方案,无疑是当时比较先进的、科学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纲领。以三民主义为主体的孙文学说兼具民主革命与社会建设的内涵,孙中山既是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又是的近代化的光辉前驱。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LY294002和Rapamycin对运动性骨骼肌P13K/Akt/mTOR上游信号通路抑制效应,为骨骼肌生长的分子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以40只成年SD大鼠为对象,采用负重15%间歇游泳训练方式建立运动模型。动物分组为安静对照组(C),运动组(T),运动+LY294002组(TL),运动+Rapamycin组(TR),运动+LY294002+Rapamycin组(TRL)。取左、右侧腓肠肌和比目鱼肌,采用westren blotting技术检测骨骼肌Akt、P13K、mTOR及其磷酸化水平。
18世纪末近代东方学的兴起,对西方世界的知识结构产生了巨大影响。通过比较语言学研究,学者们不仅将已知的各种语言划分为语系,同时重新认识人类文明的早期历史。19世纪中叶,随着中国的开放和西方汉学研究的发展,起步中的汉学界也尝试用比较的方法梳理汉语和其他语言的关系,进而推断上古时代东西方文明之间的交往历史。传教士汉学家史约瑟是其中的关键人物,他承接了近代西方的比较语言学方法,对汉语语言学研究科学方法的建立产生了重要影响。尽管生前身后,艾约瑟受到学界种种批评,但其将汉语乃至汉文化置于全球文明史的视野下进行探索,
根据大量文献记载,罂粟栽培技术于公元7世纪末或8世纪初传入中国,在唐代,罂粟的利用价值主要限于花卉观赏;到了宋、辽、金、元时期,罂粟的医药功能得到医家高度重视和广泛使用;鸦片输入中国始于公元15世纪下半叶(明成化年间),在明代,鸦片的医药功能得到了积极利用,到清代,随着混合烟草吸食方法的发明和传播,鸦片开始被滥用,成为危害社会的毒品。
康有为在诗题制作、诗序写作和诗注运用方面均表现出明显的文章化、纪实化倾向,这表现了他诗歌创作中突出的政治意识和“诗史”精神,也是这位文人政治家过人才情和创新精神的体现。康有为的这种探索和努力对于中国古典诗歌的诗体形式也具有创新价值,他的这部分诗作还具有独特的史料价值。
早期社会学家陈序经与吴景超在20世纪30-40年代均就东西文化、乡村建设与工业化、民主宪政等文化社会问题进行了较深入探讨,他们在这些问题上或理论对立,或主张相应,或旨趣不一,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西化派社会思想的丰富面相。从思想型上看,陈序经偏于批判、解构,昊景超偏于建设、建构,类型的区别源自不同的人生经历、学术渊源与社会位置,但就社会思想发展而言,西化派的这两种类型各有得失,西化派思想的历史贡献正是由不同类型相互为用而共同呈现出来的。
如何正确解读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与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这是一个持续争论并始终没有彻底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陈先达教授站在历史的高度,对此问题的最新阐述,拨开了长期笼罩在马克思主义上空的迷误,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贡献。陈先达教授今天如此深刻精辟的回答,是他长期在马克思主义大海里潜行探索的回报,是其几十年在哲学的汪洋里深度沉思的集中体现,也是他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原则结出的硕果。
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等方法,对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52所普通中小学的武术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作为国粹的中华武术在中小学的开展很不乐观。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有些学校不仅没有增加武术内容,反而削减武术以增加跆拳道等域外武技项目。学生主要通过武打影视片和武侠小说了解武术,受其影响,学生心目中的武术与现实存在错位;学生对武术的认识模糊,有42.6%和25.4%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和拳击属于武术;学生的习武动机主要是强身健体和防身自卫;34.5%的学生不了解民族精
清代新疆的争水矛盾有多种类型:同一流域内上下游左右岸县与县之间的争水、同一行政区划内几条干渠间的争水、同一千渠下各支渠(各村庄)之间的争水、同一渠道下户与户之间的争水。造成争水矛盾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社会因素,又有自然因素。前者指上游新增的垦田面积、行政区划与流域不一致、水利管理制度不完善及执行不力;后者指:干旱环境;水丰沛期与种植季节相反;新疆地形地貌使河流上游水源丰沛,下游流入沙漠或沙碛;土性疏松使渠道易于渗漏毁损等。
孙中山很早就向往社会主义,高度评价马克思和马克思的学说,但他也不主张在中国全盘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十月革命后,苏俄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引起工人和农民酌强烈不满,以致列宁不得不改行“新经济政策”。孙中山认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自己的《建国方略》基本一致。此外,孙中山很早就看出资本主义的弊端,不主张中国走西方的发展老路,但并不全盘反对资本主义,而是主张吸取资本主义的积极面,预防并避免其贫富悬殊、阶级对立等社会病症。他从对美国“福特制”的研究中发现,现代资本主义仍有其自我调节、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