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

来源 :当代经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y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现有文献集中探讨了单一产业集聚规模与出口比较优势或技术复杂度之间的关系,而基于产业链与地理耦合视角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分布格局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的研究还相对匮乏。借助中国工业企业数据等,文章从贸易上游度视角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有利于推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且其要受到所有制性质、行业要素密集度、城市规模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可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及激发企业研发创新激励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对此,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背景下应加快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地理布局结构,强化二、三产业的空间协同发展效率,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产业协同集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贸易上游度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20)11-0017-07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企业通过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不断地全面嵌入全球价值链。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开放型经济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国际上新一轮产业革命与技术革命竞争日趋激烈,金融危机后各主要发达国家大力推行“再工业化”战略,“逆全球化”浪潮逐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中美贸易摩擦存在较多不确定性;而国内资源能源和环境硬约束趋紧,依托劳动力、土地、资本等要素的低价竞争模式难以持续。上述情境均构成了中国企业加快提升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倒逼压力,同时也为促进企业向价值链的高端跃升、提升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广度和深度提供了重要动力。
  事实上,中国制造业企业要想突破长期面临的“大而不强”困境与全球价值链“低端锁定”陷阱,应实现从传统的基于劳动密集型比较优势的低端代工环节,向以技术、品牌和服务等竞争优势为核心的价值链中高端环节的全面升级。为此,亟需在不同的地理空间维度上实现制造业价值链功能环节与高端生产性服务的优化匹配,构建能充分发挥集聚经济效应、外部经济效应和网络经济效应的空间协同布局。虽然服务经济正成为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服务要素对企业价值链的提升作用也得到了广泛认同,但在现实中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的空间耦合互动效果还存在提升空间。Lay等(2010)基于3 376家欧洲制造业公司调查数据,研究服务嵌入对制造业价值链活动的影响时发现大多数公司因自身提供服务产生的营业额占比仍然偏低,服务化战略没有得到充分发展;而邻近地区服务供应商所提供的服务产品广度及特征,正日益成为服务嵌入产业价值链功能环节后,决定企业绩效提升效果的重要驱动因素[1]。因此,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对产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提升作用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国际文献针对产业间地理协同分布与制造业发展关系的研究由来已久,但还未达成一致的观点。多数文献认为产业间地理协同分布能够推动专业化供应商形成、劳动力市场共享和知识外溢,进而促进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2]。例如,Ellison和Glaeser等(2010)基于Marshall产业集聚理论,分析了企业协同聚集或邻近分布的根源,证实企业之间出于共享商品、劳动或想法等集聚外部性动机,而在地理空间上推动协同分布[3]。Ke等(2014)构建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联立方程模型,并基于中国城市面板数据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的经济效应,认为制造业会倾向于在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的邻近地区选址与集聚,进而能对制造业价值链活动产生正向的溢出效应[4]。
  然而,也有文献指出,产业集聚带来的“拥挤效应”可能会对制造业价值链活动产生不利影响,并且线上服务兴起可能会削弱产业间地理协同分布的作用。因此,评价产业间地理邻近或协同集聚的经济效应需要批判性的思考。如Kolko等(2007)[5]、Kolko(2010)[6]指出,在涉及到因“隐性或缄默”知识的溢出效应(tacit spillovers),需要频繁“面对面”交流的高端生产性服务供给时,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协同集聚关系对产业间的上下游供应关系及其知识溢出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电子通信及信息技术降低了远距离服务传递的成本,从而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产业间地理协同集聚关系的重要性。纵观国内研究,则集中利用城市服务业集聚数据,探讨了产业集聚规模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外部性,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可通过在特定空间范围内产生规模经济效应,进而促进企业创新绩效[7-8]、经营绩效[9]或贸易方式升级[10]。
  总体上,既有研究肯定了产业地理邻近或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的作用,对本研究的开展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但还存在以下可拓展之处:一是研究视角上,现有文献主要探讨了单一产业集聚规模对制造业创新绩效、经营绩效或国际贸易方式升级的影响,而在要培育何种产业集群,或产业集群内部空间构成如何,以及二、三产业地理融合布局如何影响企业价值链等问题上,仍欠缺有说服力的细致论证。为此,本文试图从贸易上游度视角出发,兼顾企业及空间异质性,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分布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机制,为丰富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价值链空间耦合关系的研究领域提供经验证据。二是研究方法上,部分文献利用定性或案例研究方法对产业空间布局经济效应进行探讨,还有的文献从省级、行业等宏观维度,定量分析单一产业及其集聚规模所产生的经济效应,但基于贸易上游度角度构建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指标,并从企业及空间异质性层面分析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影响的文献还相对不足。为此,本文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業空间协同布局关系对制造业价值链升级的影响机理展开理论和实证研究。
  二、机理分析与研究假说
  (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影响   自Marshall(1920)[11]起,空间外部性就被认为是促进经济活动集聚的关键动因。从贸易链增值环节来看,企业价值链活动可分为涉及产品生产流转过程的生产、营销等基本活动及采购、人力资源管理等为保证基本活动而发生的辅助活动。从贸易价值链的上、中、下游环节来看,产业价值链上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等各功能环节对技术、人力、资本等要素条件的空间动态匹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而呈现出不同的区位偏好以及产业集群趋势。为了追逐利润最大化,企业会依据各增值环节对要素条件的不同偏好,将其配置于禀赋要素条件迥异的地区和产业集群之中。因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邻近与协同集聚有利于发挥各地区禀赋要素比较优势,为制造业企业向产品服务提供商或服务化转型转变创造更好的条件,进而提高企业在价值链环节上的分工位势[12]。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价值链活动融合程度加深,“服务+智能制造”开始更多地贯穿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和经营管理、售后服务等价值链各功能环节,并逐渐成为一种新型生产方式[13]。制造业企业不再仅关注生产与制造环节,而是依托生产性服务业“润滑剂”“助推剂”等作用,将企业行为延伸至“产品+服务”全域创新价值链和整个生命周期,并以高附加值服务提升企业价值链竞争地位。换言之,在新型生产分工方式下,制造业从原来高度依赖电力、机械技术与体力劳动的物化生产方式,转向更依赖于“互联网+”操控生产流程和高技能人力资本的新型生产方式。并且,从贸易价值链的角度来看,企业在价值链贸易上游环节上更为依赖具有高技术、高技能特征的服务劳动者[14]以及其他高端要素的投入,并逐步以高端服务嵌入来实现企业的产品差异化和附加值提升。为高质量满足服务型智能制造的需求,亟需强化各价值链环节与生产性服务的空间协同配置效率,规避或减少因空间错配造成的资源损耗和生产率损失,从而实现企业在全球垂直生产分工体系上的地位提升[3,15]。
  根据集聚经济外部性理论[16],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通过以下渠道来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动态变化:一是产业协同集聚可通过产业投入产出关联和共享劳动力市场来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进而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演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有利于强化金融、通信和商业服务等中间服务投入与制造使用商之间的空间联系,通过规模经济效应来降低运输等物理成本,帮助企业更高效地将生产要素配置到价值链上的各功能环节。二是产业协同集聚可通过知识溢出激发企业的研发创新积极性,进而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演变。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能缩短时空距离,增强各主体“面对面”交流可得性及其知识溢出效应,推动管理技巧和经验的分享、劳动力或人力资本之间的交流及知识技能共享,加速创新要素在不同空间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增加信息交换和创新机会,从而为企业价值链升级提供更便捷、高质的辅助与支持[17-20]。
  假说1: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有利于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
  假说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够通过交易成本节约和研发创新激励驱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
  (二)异质性特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及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
  企业在所有制性质、所处行业要素密集度及城市规模大小等方面的差异,可能会导致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的影响效果有所不同。从企业所有制性质来看,内外资企业在外部服务网络连接深度上存在差异,外资企业往往拥有母国和母公司的服务网络连接优势,从而拥有更多中间服务投入品的选择。而内资企业相对缺乏这方面的优势[19],因此其会对本区域的服务供给和中间投入更为依赖,由此,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对内资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的作用可能会产生更为明显的效应。从行业要素密集度来看,劳动密集型企业往往更为依赖于本区域的服务供给和中间投入[21],因而本区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对这类企业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的效应更为突出。从企业所处的城市规模来看,中小城市企业对本地区服务供给和中间投入更为敏感和依赖[22],从而本区域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的提升对其内部企业价值链升级的效应更为明显。
  假说3: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升级效果,要受到所有制性质、所处行业的要素密集度及所处城市规模大小等异质性因素的影响。
  三、变量、数据与模型设计
  (一)模型構建
  本文旨在考察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空间协同分布是否以及如何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为对上述机理和假说进行实证检验,本文将计量检验方程设定如下:
  (二)变量选取
  1.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GVCsijt)
  已有研究大多采用出口技术复杂度、增加值率等方法衡量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但难以衡量企业出口产品在国内生产环节的多少,或企业在价值链中嵌入的“长度”。对此,利用Ju和Yu(2015)[23]、Chor等(2017)[24]、沈鸿等(2019)[25]等的方法,本文基于贸易上游度的视角,利用2002年与2007年的122部门与135部门的《中国投入产出表》测度行业上游度,基于此可得到投入产出表中每个细分行业的上游度。进一步地,利用企业-产品-年份层面的进出口数据测算企业层面的进出口上游度,具体如下:
  定义二者之差为净出口上游度,以此衡量GVCs:
  式(3)中GVCs代表进、出口上游度之差,体现企业出口产品在国内生产环节多少,或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嵌入“长度”,可称为“净出口上游度”。一般认为,更高的净出口上游度通常来自较高的进口上游度或较低的出口上游度,从而反映企业在价值链环节的分工位势。
  2.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caijt)   现有文献大多采用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数占比或区位熵等方法来衡量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规模,但这并不能很好地刻画各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分布特征。为此,参照张虎等(2017)[26]、刘胜等(2019)[27]等的方法,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数进行计算和刻画,进而反映特定空间情境中产业之间地理协同集聚还是蔓延分散的特点。
  3.控制变量
  为避免因遗漏变量造成估计偏差,本文还纳入了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其他控制变量,包括:①企业年龄(age)及其平方(age2),以企业成立年限的对数值及其平方项衡量;②外资控股占比(foreign),以企业外资股本与总股本的比值衡量;③国有控股占比(state),以企业国有股本与总股本的比值衡量;④企业出口状态(export),以企业出口虚拟变量表示,出口为1否则为0;⑤从业人数(labor),以企业员工人数对数衡量。
  (三)数据来源
  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和控制变量等原始测算数据主要来自于2003—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投入产出表》等,借鉴Brandt(2013)[28]等文献的方法对相关数据进行处理。而城市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指标值主要是来自对历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相关数据的整理和计算。
  四、实证结果分析
  (一)基准回归结果分析
  表1报告了基准回归结果。在逐步引入控制变量、逐步控制时间-行业和地区固定效应后,结果发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并在1%的水平下显著,从经济意义上看,说明在其他条件不变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推动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显著提升,由此,研究假说1得到证实。
  (二)异质性检验回归结果分析
  1.考虑所有制性质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2第2—3列汇报了考虑所有制性质的回归结果。结果发现,无论是对内资还是外资企业,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能够促进全球价值链攀升的结论依然稳健成立,并且其对内资企业样本的作用效果要略为明显。这是因为,外资企业通常有着更强的全球服务网络整合能力,而内资企业则相对偏弱,对本地生产性服务要素的供给更为依赖。随着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水平提升,内资企业从中获得的外溢效應会更为突出。
  2.考虑行业要素密集度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2第4—6列报告了不同行业要素密集度下分样本的回归结果,发现无论是对劳动密集型还是资本或技术密集型企业样本,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可促进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的结论不变,但相较而言,产业协同集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作用更明显。可能的原因在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企业往往拥有更强的外部服务要素整合能力,而劳动密集型企业则相对偏弱,对本地区服务要素的投入更为依赖。因此,随着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水平提升,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中获得的价值链升级效应表现得更为明显。
  3.考虑城市规模大小影响的回归结果
  表2第7—9列报告了考虑城市规模大小的回归结果。据此可知,无论是对大、中、小型城市的样本而言,产业协同集聚变量的估计系数均显著为正,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对价值链攀升的促进效应具有稳健性,但对中、小型城市企业的影响略为明显。可能的原因是,大城市企业通常有更强的服务要素整合能力,而中、小型城市的企业服务整合能力相对偏弱,随着本地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程度提升,中、小型城市企业从中获得的外溢效应更为突出。
  综上,分样本的异质性检验结果也说明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水平提升有助于促进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假说3得到了进一步验证。
  (三)作用机制检验回归结果分析
  既然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能够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攀升,那么,其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的作用机制是什么?由前面的机制分析可知,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协同集聚可以通过投入产出垂直关联机制促进微观企业的“交易成本节约”,以及通过技术外溢机制强化微观企业的“研发创新激励”,进而推动企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为验证上述机制是否成立,本部分在表3分别汇报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影响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的两种作用机制的检验结果。
  表3第2—4列结果显示,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利于增强规模经济效应,强化中间投入品及服务的可获得性,由此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助推企业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此外,表3第5—7列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有助于激发企业的研发创新激励,从而为促进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提供更有力的服务创新支撑。
  据此,研究假说2得到验证。
  五、结论和政策启示
  为破解制造业企业“大而不强”“低端锁定”的发展困境,国内外文献从产业集聚角度展开了大量理论与实证研究,
  但既有文献更多地强调了单一产业集聚规模的影响,而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对价值链的外部性效应的关注还相对不足。事实上,由于产业全球价值链功能环节的空间分离趋势,如何重构二、三产业空间布局,发挥二、三产业空间互动效应,从“数量取胜”向“融合红利”转变尤为关键。为此,本文利用中国工业企业与城市面板匹配数据,从贸易上游度视角探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能够驱动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攀升,且这一作用要受到企业所有制性质、所处行业要素密集度、城市规模等异质性特征因素的影响。进一步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可通过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和激发企业研发创新激励等渠道,对全球价值链分工地位演化产生作用。   鉴于此,可得到以下政策启示:一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集聚发展。逐步形成功能多元化、结构[CM(21*2]等级化、分工合理化、发展动态化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企业协同分布网络体系,发挥产业空间协同集聚的“共享、匹配、學习”效应,突破传统城市治理中以资源开发为导向的经济区划和产业布局的影响,破除当前城市发展中产业空间集聚度不足、产业同质化竞争严重、产业联系不够紧密、产业发展平台质量不够高等瓶颈性约束。二是政策的制定和出台应充分考虑企业和地区异质性特征,精准施策。考虑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水平提升对内资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城市企业的作用更为明显,应采取“双管齐下”战略:不仅要对标国际先进水平,进一步优化国际营商环境,集聚国际高端要素,还要推动内在软硬件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创新,共同强化区域内外企业对知识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三是完善产业协同集聚的社会配套环境,通过改革强化减税降费的政策红利效应,着力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并借力“互联网+”,推动产业融合创新、产业资源整合提升,激发企业加大研发创新投资和技术升级改造的意愿和激励,增强制造业企业对多层次生产性服务的可获得性以及优化使用质量,从而强化产业协同集聚对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外溢效应,推动我国实体企业高质量发展及国际竞争力提升。
  [参考文献]
  [1]LAY G,COPANI G,JGER A,et al.The relevance of service in European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Journal of service management,2010,21(5):715-726.
  [2]HUMPHREY J,SCHMITZ H.Governance and upgrading:link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global value chain research[M].Brighton:Institute of Development Studies,2000.
  [3]ELLISON G,GLAESER E L,KERR W R.What causes industry agglomeration? evidence from coagglomeration pattern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10,100(3):1195-1213.
  [4]KE S,HE M,YUAN C.Synergy and co-agglomeration of producer services and manufacturing:a panel data analysis of Chinese cities[J].Regional studies,2014,48(11):1829-1841.
  [5]KOLKO J.Agglomeration and co-agglomeration of services industries[J].SSRN electronic journal,2007.
  [6]KOLKO J.Urbanization,agglomeration,and coagglomera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M]// Agglomeration economics.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2010:151-180.
  [7]王猛,姜照君.服务业集聚区、全球价值链与服务业创新[J].财贸经济,2017,38(1):146-160.
  [8]刘胜,李文秀,陈秀英.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协同集聚对企业创新的影响[J].广东财经大学学报,2019,34(3):43-53.
  [9]刘奕,夏杰长,李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制造业升级[J].中国工业经济,2017(7):24-42.
  [10]沈鸿,顾乃华.产业政策、集聚经济与异质性企业贸易方式升级[J].国际贸易问题,2017(3):120-130.
  [11]MARSHALL A.Principles of economics[M].London:Macmillan,1920.
  [12]MARTINEZ V,BASTL M,KINGSTON J,et al.Challenges in transforming manufacturing organizations into product-service providers[J].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management,2010,21(4):449-469.
  [13]GAO J,YAO Y,ZHU V C Y,et al.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a new product pattern and manufacturing paradigm[J].Journal of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2011,22(3):435-446.
  [14]SCOTT A J,SCOTT A.Metropolis:from the division of labor to urban form[M].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8.
  [15]BEISE-ZEE R,RAMMER C.Local user-producer interaction in innovation and export performance of firms[J].Small business economics,2006,27(2-3):207-222.   [16]FUJITA M,THISSE J F.Economics of agglomeration:cities,industrial location,and globaliza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13.
  [17]ANDERSSON M.Co-location of manufacturing and producer services:a simultaneous equations approach[M]//Entrepreneurship and dynamics in the knowledge economy.Routledge,2006:110-140.
  [18]SHEARMUR R,DOLOREUX D.Urban hierarchy or local buzz? high-order producer service and (or)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 location in Canada,1991-2001[J].The professional geographer,2008,60(3):333-355.
  [19]HE C,WANG J.Geographical agglomeration and co-agglomeration of foreign and domestic enterprises:a case study of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ies[JP3][J].Post-communist economies,2010,22(3):323-343.
  [20]JACOBS W,KOSTER H R A,VAN OORT F.Co-agglomeration of knowledge-intensive business services and multinational enterprises[J].Journal of economic geography,2013,14(2):443-475.
  [21]BOTER H,LUNDSTRM A.SME perspectives on business support services:the role of company size,industry and location[J].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2005,12(2):244-258.
  [22]MOYART L.The role of producer services in regional development:what opportunities for medium-sized cities in Belgium?[J].The service industries journal,2005,25(2):213-228.
  [23]JU J,YU X.Productivity,profitability,production and export structures along the value chain in China[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15,43(1):33-54.
  [24]CHOR D,MANOVA K,YU Z.The global production line position of Chinese firms[C]//Industrial Upgrading and Urbanization Conference.Stockholm,2014:28-29.
  [25]沈鴻,向训勇,顾乃华.全球价值链嵌入位置与制造企业成本加成——贸易上游度视角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9,40(8):83-99.
  [26]张虎,韩爱华,杨青龙.中国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效应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7(2):3-20.
  [27]刘胜,陈秀英.金融服务业与制造业空间协同分布驱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了吗[J].金融经济学研究,2019,34(1):111-120.
  [28]BRANDT L,BIESEBROECK J V,ZHANG Y.Creative accounting or creative destruction? firm-level productivity growth in Chinese manufacturing[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12,97(2):339-351.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改革中,学生越来越多地参与探究性课题的研究,进而意识到他们自己所学知识与科学发展、社会生活的关联。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之中。  【关键词】多媒体教学;教学情境;学习方式     信息技术能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于一体,将教学内容形象、直观、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变抽象为具体,能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改变,能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
期刊
初中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青少年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技术、战术等;而训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技能、技术、战术等身体训练水平。由于任务不同,采用的方法也有所不同,但教学和训练是在统一的教育过程中进行的。因此,两者不能截然分开,而只是各有所侧重而已。  进行教学时虽然是以学习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技术、战术为主,但其中也包含有训练的因素;进行训练时虽然是以提高技能、技术、战术和身体训练水平为主,但其中也包含
期刊
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重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遵循“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教师既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也是教学过程的被动者。所谓主导者,即:教学课程的进度、内容的深浅、繁简的把握、教学手法的运用、教学方式的施行、学生吸收消化的程度、学生之间的差异等,都必须在讲授中有着明显的指向性;所谓被动者,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低、主动性强弱、对每个Unite每节课内容的
期刊
【摘要】课堂环境是影响、作用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虽然如此,但它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产生积极的学习情绪,从而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 ,音乐课更是如此。本文主要从教学内容的安排以及教学方法两方面谈了自己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高中音乐;高效课堂     课堂环境是影响、作用教学活动的各种外部条件,虽然如此,但它对教学效果会产生重要的影响。良好的教学
期刊
【摘要】营造体育课堂和谐氛围是学校教育工作顺应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体育教学过程也是一种社会性交往过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建立起一种平等与信任的良好氛围,就会促进教育环境、学生间人际关系、师生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和谐发展,从而为促进学校其他各项工作的协调运作,为加强和谐校园乃至和谐社会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那么如何营造中学体育课堂和谐氛围呢?  【关键词】中学体育
期刊
政治课堂教学不单纯是一个认识过程,还是一种情感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在学习过程中的整个非智力因素活动中,情感因素担负着对信息进行选择的任务,对有趣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筛选、分类,加以吸收,进行知识的积累。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人们关注的往往是教学中的认知因素,而对情感因素则缺乏应有的重视。这种失衡现象违背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自然要受到规律的惩罚;一方面现代教学要加速发展,以适应社会和时代的需要,
期刊
【摘要】自普通高中美术新课改实施以来,在教学内容的五大系列九个模块中,除美术欣赏内容外,绘画模块是最容易被开设的内容之一,不同学校,要想使绘画模块形成自己独到的特色,既能体现新课改之下的学科特点,又能实现与以往不同的教学效果实属不易。绘画模块中具体实施内容的定向与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美术;绘画模块     1.绘画模块具体内容选择的动机分析  首先,模块内容的选择要以学科特点和
期刊
新课标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这里的健康是三维观的健康,包括身体、心理、社会的健康。心理健康,不仅是学生心理和谐发展、健康成长的需要,更是日益发展的现代社会人才素质的要求。而体育课堂有“课堂社会”的美称,体育精神有“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之称,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着合作与竞争、笑纳与摒弃、专横跋扈与善待学友、严守规则与钻营取巧等矛盾心理,交织着对立与顺应、情感与公正、成功与失败、努力与运气等内心体验。
期刊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便会对学习音乐产生强烈的需要,积极地投 入学习,不再感到学习音乐是一种负担或者是无聊的事,所以说,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现实最活跃的因素。那么究竟怎么样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呢,经过了久久的思索与教学实践,我总结出了一下的几点经验:  1.用积极的评价鼓励学生  每个人都渴望成功,成功能给人自信,成功能促人奋斗,催人进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肯定、
期刊
[摘 要] 文章首先从市场导向型和成本抑制型两个方面分析了汇率与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机制,然后基于NARDL模型,对2005年1月至2019年6月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非线性动态关系进行了实证,认为:一是人民币汇率变动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存在长期对称和短期对称关系。二是人民币汇率受到正负冲击时,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是不对称的,当人民币汇率上升时,对中国向发达经济体的海外投资影响不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