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ug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区域性差异是我国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重要特征。文章利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发展数据从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产业结构转型速度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内生力三个角度对其进行量化,三个维度的量化结果均表明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过程中存在较为明显的区域性差异;依据量化结果就当前经济下行环境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转型;区域性差异;定量分析
  一、 引言
  就国内而言,1978年以来的经济改革使得中国经济迈入快速发展轨道的同时也使得我国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依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可知,1978年~2013年间,我国三次产业就业占比共经历了“一二三”“一三二”“三一二”三个阶段;自2014年起,三次产业就业占比首次呈现“三二一”模式。三次产业就业占比的变化说明我国经济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期。从宏观层面来讲,这一变化使得我国产业结构朝着更加合理化的方向发展,为我国经济稳步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但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经济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将会日益凸显,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就是其中的一个,该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改善将会严重阻碍我国经济发展。国内学者张平(2007)在研究区域产业结构时指出,产业结构的区域性差异是造成区域差距的主要原因。近期,王智勇(2013)通过研究进一步证实区域差距与区域产业结构之间有着必然的逻辑联系。由此可见,对于正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经济而言,增长与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值得人们高度关注。
  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该时期的重要任务。鉴于此,为了进一步明确我国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从而更好地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将利用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数据,应用统计核算法和已有的结构转型动力分解模型,从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产业结构转型速度以及产业结构转型内生力三个角度来对这一差异性进行量化。之后,依据测算结果就当前经济下行环境下如何有效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发展这一问题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二、 增长和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比较
  1. 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区域性差异。图1描述的是1993年~2013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产值变化情况。
  图1较为明显地反映了我国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从动态视角来看,增长和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性差异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为了能够对这一过程进行深入分析,我们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角度来对其进行量化。在统计核算中,三次产业贡献率是指三次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的贡献率,某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可按如下公式计算(石韵珞,2011):
  有关1993年~2013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测算结果见表1。
  从上述测算数据来看,产业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区域性差异可以从区域和产业两个层面来分析。首先,从区域层面来看,各区域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主导产业存在明显差异。对于东部地区而言,第一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仅为6.04%;而二、三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分别达到47.87%和46.09%,并且二、三产业对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贡献率总和高达93.96%。由此可见,拉动东部地区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是二、三产业。而对于中、西部地区而言,第一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均不足15%;而二、三产业的经济增长贡献率差距都在10%以上,其中中部地区二、三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差距高达20.98%。从这一点来讲,第二产业可视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主导产业。其次,从产业层面来看,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3.08%,略高于东、中部地区;第二产业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中部地区为54.38%,位居三大区域之首;第三产业的年均经济增长贡献率,东、中、西部地区分别为46.09%、33.40%和37.27%,东部地区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
  2. 产业结构转型速度的区域性差异。在结构转型理论中,劳动力占比变动情况能够较好地刻画产业结构转型的动态过程。图2描述的是1993年~2013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三次产业劳动力占比变化图。
  图2清晰地反映了我国产业结构转型过程中的区域差异性。为了能够更进一步明确这一差异性,我们以各产业劳动力年均变动幅度作为该产业转型速度的衡量指标,从产业结构转型速度的视角对其进行量化分析,其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1993年~2013年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劳动力占比分别以年均3.16%、2.20%和1.63%的速度下降;第二产业劳动力占比分别以年均1.40%、1.34%和1.24%的速度上升。从横向比较来看,我国东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型速度要明显快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转型速度略快于西部地区。对于第三产业而言,西部地区劳动力占比以年均3.65%的速度上升,而东、中部地区第三产业劳动力占比年均变动幅度分别为2.75%和3.34%。这表明西部地区第三产业结构转型速度要快于东、中部地区。
  3. 产业结构转型内生动力的区域性差异。现有的结构转型理论(Herrendorf,2013)认为,促使产业结构转型的市场内生力来源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就需求端而言,由于不同产业品之间需求的收入弹性不同,收入水平的变动会引起消费结构的变动从而促使产业结构转型。就供给端而言,部门间技术进步的差异和全社会资本深化引起不同产业品之间相对价格的变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转型。通常将由收入水平变动、技术进步以及资本深化引起的产业结构转型分别称作收入效应、技术进步效应和资本深化效应。于泽(2014)等人通过构建三部门结构转型动力分解模型,從全国层面测算了上述三大效应在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中的相对重要性。依据现有分析框架,对于一个包含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分别用a,m,s)的三部门的结构转型模型,其结构转型动力分解表达式如下(推导过程见参考文献(于泽,2014)):
其他文献
摘要:文章把国内银行分为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三大类来进行考察,对各类所有上市的商业银行的2009年~2013年年报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现状,找出中间业务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探析中间业务创新的路径,为我国商业银行更好的拓展中间业务提供政策建议。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业务创新一、 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近年来,随着
摘要:作为政府间财政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转移支付制度理应在均衡地区间财力差距和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研究发现,由于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管理弱化等原因,随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规模逐步扩大,其政策效果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因此,为完善转移支付以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须从优化转移支付结构、推进转移支付法制体系建设、规范转移支付绩效评价制度以及提高转移支付制度透明度四个方面对转移支付制度建设进行
摘要:文章运用1997年~2012年中国省际数据,基于MRW模型着重分析了物质资本、健康和教育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物质资本仍为各省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各省教育人力资本投资存在阈值效应,东部和中部地区少数省份已跨越阈值,而西部多数省份却尚未跨越,教育对经济增长的驱动作用有待提高;健康对经济增长的总效应取决于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应和对物质资本挤出效应之和,研究结果表明:东部和
摘要:中国企业存在着明显的资源误配现象,但已有文献较少关注贸易开放对国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文章基于2000年~2007年工业企业数据集,测算了地区与行业的贸易开放水平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重点区分了短期影响与长期效应。估计结果表明,短期内在贸易开放水平较低时,地区贸易开放会加剧国内资源误配率,但行业贸易开放的提高能够改善资源误配率。长期内地区、行业的贸易开放度提高都会促进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文章
摘要:文章以美国州立大学绩效拨款的经验为例,旨在分析绩效拨款在政府教育支出中的作用。以“委托—代理”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分别将政府和高校作为绩效拨款的委托方和代理方,以代理关系中存在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为出发点,结合美国部分州高等教育绩效拨款的实践经验和教训分析绩效拨款模式的利弊,讨论在我国高等教育政府财政拨款领域实行绩效拨款的重要性、可行性以及可能遇到的障碍。关键词:政府教育支出;高等教育;绩效拨
摘要:文章以软件企业为研究对象,导入网络能力和网络学习这两个中介变量,探讨网络视角下的人力本与创新绩效。结果表明,企业家人力资本对创新绩效有直接的正向影响,同时也通过影响网络关系能力间接地影响创新绩效;管理型人力资本通过网络经营能力、网络关系能力和知识整合这三条路径间接地对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研发型人力资本通过网络关系能力和知识获取、知识整合这三条路径间接对创新绩效产生积极的影响。关键词:人力
摘要:人情消费的支出在我国居民消费支出中已经位居第四,仅次于食品、医疗和教育,人情消费的研究对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扩大内需具有指导作用。文章在详实的文献研究基础上归纳评述现有理论基础对人情消费研究的指导作用和意义,分析指出现有理论基础导致的人情消费研究的不足之处,然后提出改进的办法,包括引入心理账户理论解释人情消费行为,将心理账户的研究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相结合二个方面。关键词:人情消费;理论基础;不足
摘要:文章基于人格理论、动机理论和工作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了工作场所中“老好人总是输”这一特殊现象的作用机理。研究主要分为三部分,首先将对人格特质、成就动机和工作绩效进行全面的文献回顾,在文献回顾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和研究模型。然后,基于问卷调查获得的数据,利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进行分析以验证研究假设。最后,根据数据分析结果进一步进行讨论,得出文章的结论。关键词:随和型人格;成就动机;工
摘要:文章利用我国经验数据实证检验发现,整体来看CEO变更能够改善上市公司业绩,而且CEO变更的价值效应将在一定滞后期逐步显现。进一步地,研究发现CEO任期长度与企业业绩负相关,而且这一关系在国有控股企业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而且较长的CEO任期对亏损企业业绩有抑制作用,而对盈利企业业绩却有促进作用,研究结论对于指导企业更替CEO行为及时机具有重要启示。  关键词:CEO变更;价值效应;CEO任期  
摘要:文章采用事件研究法,对2014年-2015年沪深两市独董离职事件的财富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从样本整体来看,投资者并未将独董离职事件视作“坏消息”,独董离职没有显著降低股东财富,投资者反应偏向中性;(2)相比于非官员独董,官员独董的离职具有更显著的负向财富效应,且官员独董的离职消息存在一定程度的提前释放,证实了独董的政治关联能为公司带来积极影响;(3)独董离职原因对股东财富没有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