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在新课程中的意义

来源 :科教新时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ndyzhufeng52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广大教师而言,这场改革是教师与学生、与课程资源共度的生命历程和共创的人生体验。广大教师走下讲台,走进学生,互动交流,教学氛围浓厚,师生关系融洽。特别是在语文学科中,《标准》关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的论述,其根本的目的就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中,在感受到课程改革取得初步成功的欢愉中,在对待语文这一带有浓厚民族文化的学科教育之中,教师应当多一些反思和自省。我们必须考虑我们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语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相当专家学者都强调语文教育是语言的实践和运用,是让学生对世界有独特的认识。由此可见,传统语文是一种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创造性想象的沉淀。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延续纽带,语文是我们生存生活的一种方式,是根植于我们血液之中的一种民族基因。而文化始终通过语文潜移默化维系着我们的民族文化、礼仪社交、文化教育价值等诸多方面。可是,现在一些学者认为要贯彻《标准》,就必须破除旧的传统理念;认为中国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保守落后,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是非常危险的。传统只是时间问题而不是落后的代名词,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并不矛盾,对现代教育有着基础性的重大意义可以说,没有传统语文教育和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今天新课程理念就失去参照和基础。
  二、新课程理念下,做好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已经深人人心,其实和现在常说的“大语文教育”的思想是不谋而合的。在实施新课程教学的过程中,忽视语文教育这一中华民族母体文化传统、割裂历史传统与现实的血脉联系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彰显优秀教育传统,重视民族文化自觉性的回归。
  1 关于知识与能力。从总体上说,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绝大部分教师改变了传统教育中只注重知识传授的不足,而将学生学习能力提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这是对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突破。确实,在千年的“学而优则仕”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下,传统语文教育这一块出现了“繁、难、偏、旧”的局面,老师实施的是“题海战术”,有的是“头悬梁,锥刺骨”的精神,搞的是“口舌生疮”、“皓首穷经”的苦学。而且在训练的内容上,传统语文重读重写而轻视听说,甚至以“沉默是金”、“口讷不能言”为美德,强调灌输,这些当然已经和现在新的社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但是,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语文教育优秀传统的巨大影响意义。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就是“知识与能力”,反观我们的课堂,学生敢于质疑,大胆评议,整个课堂氛围浓烈,这的确有利于弥补传统语文教育死气沉沉的不足,给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是,大部分课堂学生没有写字、没有练习,呈现出虚浮的热闹。华中师范大学教授杨再隋指出:这些语言训练不落实、不到位的课堂很“虚”。现在学生识字效率低,学生字也普遍不好,在家也没有练字习惯,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再不指导练习,结果就无法想像了。我国语文教育传统有一套训练认字识字方法,应该将基础知识重新放到应有的地位,否则能力就失去了基础。
  2 关于过程与方法。在“过程与方法”这一块,可以说这是新课程在提法上不同于传统教育的最大特色。传统教育强调结果、轻视过程,教学方法单一。新课程理念下,教师更新了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多媒体调动学生兴趣,不能不说这比传统的语文教育进步了些。但是,对照《标准》,我们发现在新课程理念下倡导的教学思想、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对传统语文教育继承了更多,或者就是换了另外一种说法。
  (1)关于个『生发展。传统教育中的“因教施教”早已成为教师学生耳熟能详的词语了。古代私塾中更有利于因材施教,现在我们要做的是怎样将班级授课制和培优补差结合,怎样组织课外活动来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求。新课程理念下要进一步大力倡导个性化学习和个性化评价。
  (2)师生关系。新课程要求每一位教师进行民主教学,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进而才有良好教学的氛围。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提倡“不耻下问”、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种传统的思想可以说对后代特别是现在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正是传统教育中“教学相长”思想的体现。
  当然,“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仕”是传统教育中过分注重功利性的表现,而且在传统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传授知识方法过于机械,传授手段过于陈旧,这的确是与现在社会发展对人的多方面素质的要求是不适应的。但是不可否认,传统语文教育无论是道德文化传承上还是教育思想上的巨大作用,对今天的教育影响是深远的。今天很多的教育思想和教学要求其实就是语文教育传统的另一说法或者是与传统交融后衍生新的意义。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我们不仅不能对传统语文教育理念全盘否定,还要将传统中优秀的思想和做法发扬。我们要做的就是找到新课程与语文教育传统的交融点并加以吸收和发扬,这样就会实现我国语文教育的优秀传统的自觉性回归。
其他文献
[摘要]:引议联结法是高考议论文写作模式之一。“引”,就是从材料中引出中心论点。“议”,就是采用分论点形式摆事实、讲道理。“联”,就是联系现实生活实际。“结”,就是总结、鼓励、号召、呼吁、深化、拓展。  [关键词]:引议联结 模式 训练  近几年的高考作文,命题人都要求考生“文体自选”。但是,由于受网络作文、新概念作文以及学生追求个性等因素的影响,许多考生在文体上力求所谓的新奇怪异,以致没有一个明
期刊
高中新课程培训进行了20天。可当手中拿着高一新课程教材,脑中装着新课程的观点和理念,真正面对高一新生的时候,却又不知道这新课改的课堂该怎么组织,老师的传道、授业、解惑怎么完成。在跌跌撞撞、似是而非的状态中,上了一个多月的课,困惑挣扎了这一段时间后,没想到《奇妙的对联》这一节课却给了我一些启示,让我看到了新课改的曙光和影子。  《奇妙的对联》主要是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形式的了解,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与能
期刊
[摘要]:教育的艺术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健康而良好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够造成有利于教师教育学生的最佳氛围。继而学生的情感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体现 情感 培养 激发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果将“情感”投入体育课堂教学的运作中,让情感与知识相互作用,使学生个体的潜质得到激活,主动参与学
期刊
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课堂才是生动活泼的,也只有拥有感动的语文教学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新的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教学的互动理念,是基于“改变过去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这就为语文的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深入探究和实践互动的教学过程中,感动就在其中凸显其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建立新的语文课堂教学环境,重视感动情感的开发。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可分割的
期刊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之林。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能力,着眼于提高整个国民素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一、通过演示实验教给学生科学研究方法。  物理实验生动、鲜明,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带着好奇心观察实验,这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怎样才能把学生的好奇引
期刊
宫颈疾病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宫颈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发病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着广大妇女的健康。宫颈癌是一种可以预防、早期可以治愈的疾病,其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和及时恰当的处理。因此,宫颈疾病的筛查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笔者回顾性分析了我所2008年因宫颈疾病而行阴道镜检查的4112例患者,报道如下。
期刊
兴趣是人对某种事物持续地倾注着积性感情的认识活动。人对所参与的事如果没有积极的情感,就不可能产生兴趣。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激发学生对美术产生兴趣是学好美术课的关键问题。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美术兴趣,这是每个美术教师关注的问题。对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我进行了一些探索。  美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社会文化现象,它是人类传播美术思想、美术知识
期刊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和形的概念不是从其他任何地方,而是从现实世界得来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为实践服务。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数学广泛的应用性日逾显示出其特有的魅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知识性、应用性、趣味性和谐地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小就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一、从实际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可结合生活实
期刊
一、几种主要外语教学法  1、语法翻译法  语法翻译法是十八世纪创建的,直至十九世纪80年代之前的外语教学,它独领风骚。其教学过程是先分析语法,然后把外语译成本族语,主张两种语言机械对比。  2、直接法  直接法是十九世纪下半叶始于西欧的外语教学改革运动的产物,是古典语法翻译法的对立面。要求外语与思想直接联系,绝对不使用本族语,即完全不借助于翻译,语法降到完全不重要的地位。  3、听说法  听说法
期刊
《历史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是让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然而习惯了每天的上课,却不习惯对自己课堂的反思。实行新课程,我们没有更多的经验借鉴,只有在反思自己课堂的基础上去总结经验,找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