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留学教育能否减少生源国人口贫困——基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实证研究

来源 :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nlixi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减贫是全球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面临的重要挑战。以"一带一路"沿线46个国家为样本,把"一带一路"来华留学人才培养与缓解生源国贫困相联系,分析中国留学教育影响生源国贫困的内在逻辑机制。研究发现,发展中国留学教育可以通过促进人力资本积累、吸引外商投资以及技术溢出等渠道对生源国产生显著的减贫效应,来华留学生规模每增加1%,贫困人口比例将降低0.02,贫困差距将降低0.005;而且这种减贫效应在中低收入国家和贫富差距较小国家更为显著。有鉴于此,中国政府在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时,应更好地发挥"中国政府奖学金"等留学生优惠政策的精准性,推动中国留学教育合作项目的多元化发展,进一步优化中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制定合理的留学生教育质量评价标准。
其他文献
作为一名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我十分高兴地读到教育部颁发的第一个有关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规范性文件——《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文件的颁发,体现了教育领导管理部门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重要性的肯定,并对教育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指导意见;同时,也体现了教育领导管理部门对教育工作的引领从经验层次跃升到理论层次,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国家对教育改革创新的文化自信。
1998年2月,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题为《岂有此理》的书,署“(清)空空主人撰,王建忠译注,冯迪评点”。责任编辑范春萍。在封面上,醒目地印着这样的话:“古文精译”,“一部/体现中国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经典/作者被三代皇帝定为离经叛道,视为眼中钉/被迫逃亡数十载/真所谓/忠臣贤将不入眼/贪官酷吏任横行/一部/被前清多次查禁的奇书”;连书脊上也印着“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经典”。
《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专门就教育科学研究工作由教育部印发的第一个规范性文件,是教育科学研究战线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是努力构建新时代我国教育科学研究基本制度和治理体系的总体设计,对新时代教育科学研究工作具有重大开创性、全局性、基础性意义。
许纪霖认为,民初政治混乱的原因在于国家权威缺位,各方政治势力争夺的仅是权力,而一再错失重建国家权威的机会。沈洁认为,民初的多头权威,北洋与民党、北洋内部、民党内部的多重缠斗,致使政治走向无序和无休止的争端。宋宏认为,民国初年的君主立宪论即旨在回应国家权威缺位的问题,有相当的民意基础,然而面临着许多难以克服的现实困难,终归于失败。严泉梳理了民初要求地方分权的省宪主张,认为1923年民国宪法已经创设了一种体现中国特色的联邦分权制度,然而这种制度建构尝试很快被国民革命打断。瞿骏认为,现代中国国家认同塑造过程中,
著名教育学家、新中国教育哲学学科的重要奠基人和卓越领导者、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陆有铨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11月12日凌晨3时在上海逝世,享年76岁。陆有铨同志是《教育研究》的优秀作者和忠实读者,为我国教育哲学研究和教育学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对陆有铨同志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
民国元年,辜鸿铭曾给一位名叫赫尔的德国牧师写过一封题为“雅各宾主义的中国”的长信,借用马太·阿诺德有关“群氓”的概念,以及法国大革命中雅各宾激进共和主义的“恐怖统治”,评说辛亥革命及袁氏当国是一场“群氓的狂欢”。在辜鸿铭看来,中国真正的灾难不是革命,也不是伴随革命的流血和财产破坏,而是革命以袁世凯成为共和国总统而告终;他身上,集中了所有的“群氓精神”,不仅毁弃中华民族的廉耻和责任感,而且毁弃了大清王朝所承载的中华民族的政教、文明。
陈元晖作为我国著名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从多学科的视角重视对中国教育学史的研究,并以《中国教育学史遗稿》为代表的一系列作品为我国教育学史研究奠基。陈元晖认为,教育学的发展需要回到古代教育思想中去,以借古开今,守正出新。基于此,陈元晖以史为基,考据训诂,通过类比中外,激荡争鸣,探寻中国教育学的来源、变革与发展。陈元晖倡导中国教育学要善于总结自己的优秀遗产,并从不同的哲学维度审视中国教育学史,为反思重构中国新教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他指出,教育学不是记问之学,而是使人聪明之学,要使学生通过"比物
知识学习的体验属性是指知识学习不纯粹是靠理解和记忆来进行的理性活动,亦是需要通过体验才能完成的一种亲历性、情感性、领悟性的活动。知识只有通过体验才能转化为素养,否则它只是以信息的方式存储在大脑中。知识学习的体验属性是知识学习的价值所在,它为课程设计的开放性提供了方向,为教师优质化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可能,亦为学生个性化地发展提供了空间。为增强知识学习的体验性,教学中应倡导直接参与,强调具身性体验;创设适当情境,引发替代性体验;释放创造活力,建构想象性体验;活化知识情境,促进移情性体验。
在1922—1923年第一届民国国会制宪过程中,国会各政党在省宪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支持省宪的反直系议员不仅主张联省自治,而且坚持省有制宪权。亲直派与直系政权保持一致,反对省宪立场非常鲜明,多数反省宪派议员认为中国的国情宜于地方自治,但不适合联邦制度。在制度建构层面,省宪论争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国家认同的问题。正如许纪霖先生所指出,现代民族国家本身就是一个文化与政治的结合。
世界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模式多种,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的经验丰富。在40年的探索历程中,我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重点政策为引领,教学评估、学科评估和专业认证三足鼎立的形态呈现,四个模块构成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核心内容,实现了中国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型。高等教育质量保障模式的完型是制度变迁的结果,是正式与非正式规则互动的结果,是"路径依赖"的结果。完善质量保障"中国模式",总结经验、植根本土,守正创新、持续优化,乃是未来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