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文入情虽幽必显

来源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xint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阅读无论是理清结构思路,把握文章文眼,还是品味散文语言,欣赏语言风格,或是赏析文章意境,都离不开一个“情”字。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散文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文质兼美的范文,很能唤起学生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情感。因此,教师在《现代散文选读》教学时要让学生进行情感体验阅读。
  一、透彻理解教材,准确把握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五情发而为辞章”“文质附乎性情”“情者文之经”,散文是一个储满情感的仓库。
  要想使文章所蕴含的情感显现出来感染学生,教师就要透彻理解教材,细心地体味字里行间的感情。罗曼·罗兰曾说过:“要撒播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心中有阳光。”教师要把文章所表达的感情传达给学生,在备课时就要首先增强自身对课文的真切感受,用自己的丰富知识和饱满的思想感情,对散文作品进行感受、体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同时,教师自己的主观情感要真切。“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教师要用自己的一片真情、激情、深情,去感染学生。只要是真挚的情感宣泄,返璞归真,忘情一次又如何!以情唤情,可以使学生也进入角色,获得正确的、健康的情感,并使这种情感获得必要的表达。
  二、根据文章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叶圣陶先生指出:“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创设情境是为了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
  学生的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加上知识也相对有限,教学中如果仅仅依靠文字叙述,很难将文章的意境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灵活多变、新颖独特的导入语,能引起学生精神活跃的问题,多媒体手段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气氛等,都可以将学生带入直观新鲜的情境中,调动学生多种感官乃至全部心灵,悟出文章的真情、真意。
  三、借助朗读,激发学生情感
  许多优秀文学作品都蕴含着优美而丰富的情感。郭沫若在《文艺论集》中描述道:“立在海边,听着一种轰轰烈烈的怒涛卷起吼来的时候,我们不禁要血跳腕鸣,我们的精神便要生出一种勇于进取的气象。”语文教师饱含感情色彩的朗读,可直接给学生一种优美而直观的输入。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再创造,以声传情,以情动人,声情并茂,“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让饱满的情感进入学生的心田,从而产生情感共鸣。
  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的朗读。要想有效地领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内涵,单单依靠他人朗读讲解和分析说明是不行的。只有自己朗读,才能真正自发自主地揣摩课文内在意蕴。
  通过反复朗读,作品中的人物、情景便跃然纸上,作品的情感便入于目、出于口、闻于耳、铭于心。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其情调,明确其情理,激扬其情怀,获得与作品、作者感情的共鸣。
  可以说,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文章、学生三者感情的纽带,它会让散文教学由无声变得有声,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学生不但能有美的享受,还能有爱的熏陶。
  四、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情感
  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现代心理学认为,学生只有在民主、平等的教育氛围中,才能迸发出想象力与创造力的火花。可见,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以真诚的情感去营造一种和谐、活跃、民主平等、互动交流的课堂氛围。
  当面对一个问题,学生有自己的看法时,要鼓励他们畅所欲言,发表见解,冲破已有知识的禁锢。一旦发现学生思维中有知识创新时,促动他们向更深广的知识领域探求。
  民主、平等、融洽、和谐是教学过程中师生情感交流的润滑剂。用商量的语气、亲切的微笑、信任的目光、肯定的手势,来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散文教学中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就需要激励学生情感,增加感情投入,就更需要课堂弥漫着这种和谐、融洽、振奋、饱满的情感氛围。
  五、借助写作,升华学生情感
  前面所论述的四个方面,都是注重学生的听、说、读,语文教育要注重读、写、听、说四个方面的均衡发展。因此,在品味、鉴赏的基础上,不能忽略了让学生进行写作。这种写作,不是平时所谓的“作文”,而是学生感情的自然流露。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文章的内容和所抒发的情感,让学生假设自己处于作者的位置,将自己情感的体验形成文字。或者,让学生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撷取生活片段进行写作,将课堂的所感所思凝聚在自己的笔端。这样一来,学生思于学后,虑于写前,会将散文的学习与体悟更推进一层。
  散文是文学花园中极美丽的一枝,对散文的品味、诵读、鉴赏乃至写作,都能引领学生在这一方天地中自由翱翔,渐有领悟。教师在《现代散文选读》课上大有可为,期与同行共勉。
其他文献
新《课标》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明确要求,能从简易的非连续性文本中找到有价值的信息。这一要求将学生的阅读提高到了一个较高的层次。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非连续性文本是由文字、表格和符号等构成的一种文本形式,即以统计图表、图画、目录、清单、说明书、广告、时间表、索引等形式来呈现信息,又称间断性文本。相较于具有叙事性、文学性的连续性文本,非连续性文本是一种重要的补充形式。  一、查阅目录,统筹教材,明确阅读
东晋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情景交融,脍炙人口,历来备受推崇。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甚至放言:“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此论虽然未必严谨,但由此可见该文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从思想内容上说,它是一篇表达隐逸主题的辞赋名作,是一篇决心抛弃仕途、回归田园的宣言书,抒发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由衷喜悦。由于该文的巨大影响,加上作者又是文学史上最负盛名的隐逸诗人,于是人们往往误以为该文开
摘 要:語文园地是语文教学的一部分,对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需要设计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的语文园地学习既快乐又高效,进而促进他们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园地 教学策略 方法研究  DOI:10.12241/j.issn.1009-7252.2020.26.048  语文园地位于小学语文教材每一单元的最后,这就导致很多学生认为这部分内容不重要,学习积极
2017年,福建省初中语文学科恢复全省统考(我省一线语文教师习惯将其称为“新中考”),虽然我市的一线老师在考前做了各种应试准备,但考试的结果依然让大家颇为意外和震惊,这一点从《2017年南平市中考情况分析及2018年复习备考建议》等相关材料中可以明显感受到:“整份试卷要体现与高考接轨,可是步伐不宜迈太大”;“‘重要作家作品及文学文化常识’突然纳入中考,显得突然”;“强调初中教师命题的话语权,初高中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推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这一任务群,旨在发展实证、推理、批判与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升理性思维水平。“思辨性阅读”理念的确立,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现状,激发学生对具有人文价值、理性哲思的文章展开思辨。笔者结合在以学为中心的高中语文教学设计培训活动中的一堂展示课,对教学实践做一些总结。  一、教学设想
现如今,在语文课程教学改革新形势下,语文教学更加侧重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让语文课堂的气氛不再沉闷,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要构建有活力的小学语文课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教师的人格魅力是课堂活力的保障  “亲其师,而信其道”,喜欢上这个学科的老师因而喜欢上这个老师所任教的学科是大部分学生的心理状态。教师在课堂上的言谈举止无形之中会影响到学
2009年,中国台湾学者赵镜中在描述台湾课程改革后阅读教学的变化时曾说:“随着统整课程的概念推广,教师也开始尝试群文的阅读教学活动,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赵镜中《从“教课文”到“教阅读”》,《小学语文教师》2010年第5期)这段话里,出现了“群文”的概念,并且阐述了群文阅读的特征,即围绕同一个议题,多文本。此后,“群文阅读”这一概念便被广泛使用。  群文阅读
于漪老师说:“教学生学习古诗词,不能降格为技能技巧的分析,要着力于整体感知,充分发挥诗词所蕴含的丰富的育人功能。”她的话一语中的,直指当下古诗词教学重技能技法、轻阅读感知的现实。教师在技法训练上费尽心思,并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诗歌阅读理解水平。古诗词该如何阅读?又该从哪里开始阅读?于漪老师又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是由众多意象组合起来的画。”“诗歌是诗人生命的冲动,感情的倾诉。”“古诗词
古诗鉴赏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古诗鉴赏教学水平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感知文化的韵味具有重要作用。古诗中蕴含了中华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古诗鉴赏教学需要让学生欣赏古典文化之美,提高古诗的欣赏能力,在提升文化素养的同时,传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但是,在当下小学语文部编教材古诗鉴赏教学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教师要提高古诗鉴赏教学的有效性,就要仔细分析问题,进而提出有效的解
诵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朴素的教学方法,在小说教学中也不例外。小说课堂的教学过程,是师生共同审美的过程,作为课堂中的主导,教师必定要把握好审美的视角,必然要引领学生对小说文本进行朗读、吟诵,其过程既是语文的,又是美学的,也是哲学的。  一、“读”出本味,优化小说课堂教学  现在,有些教师一味地追求课堂的“新”,追求“开放性”阅读,忽视了对文本的朗读,更别提诵读了。然而要上出小说的本味,就不能脱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