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教材 智慧导学 提高学生综合语言应用能力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ang2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修订后的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共有八个板块,其中Integrated Skills安排在第五个板块中,在Unit,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 Grammar之后,它将听说读写融合到一起,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本文从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教学的现状出发,就Integrated Skills的教学板块提出教学建议,希望提高初中英语综合技能教学课的有效性。
  关键词:教学目标;文化渗透;情境设置;灵活分层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067-4 doi: 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17
  牛津初中英语各单元都是围绕话题展开,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时代气息。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真正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重视功能、语法和词汇的基础上,教材创设生动的语言情景,使枯燥的语言学习成为真实、有趣的实践活动。
  修订后的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教材每个单元共有八个板块,其中Integrated Skills安排在第五个版块中,在Unit, Welcome to the unit, Reading & Grammar之后,其目的是以听说为主,辅以简单的阅读和少量的写的练习,从而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对学生加以训练。而这一板块也是每个单元知识的输出部分,因此,它既联系着单元旧知,又是单元知识语言能力运用的升华。
  我们在这一板块教学时经常会有所忽略,有的时候可能只是反复练习“听”而忽略“说”,有的时候有可能是因为时间关系忽略了“写”,有时又因为各种背景的不熟悉忽略了其他的情况。没有反思的教学就不能成为合格的教学,笔者以自己的经历,以新教材9A Unit4 Growing Up Integrated Skills为例的教学设计来谈几点想法。
   1 . 基于学情,科学调整教学目标
  Integrated Skills的板块一般由A. Listen和B. Speak Up两部分组成,A部分通常又分为三个部分,课时通常为一课时,当然也会因为教材和学情的变化有所调整。
  原先拿到这个课题时,笔者的想法是一课时完成所有教材内容,正好将听说读写全部糅合进去,但是,仔细研究教材之后,笔者发现这个教学目标实施起来有点困难。本课的教材内容是关于“The Dairy of a Young Girl”以及World WarⅡ,而Speak Up部分又有其他二战时候的儿童书籍加入,就学生而言,这个章节的内容比较陌生,有点脱离学生的日常生活,再加上本课四会和三会生词较多,一时间课堂设计陷入僵局。如果在一课时的时间里将全部的内容填鸭式地灌输,教学进度是跟上了,但是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为求教学的反馈达成度,笔者决定重新处理教材,这就有了上面所提到的调整教学目标。
  经过反复推敲,笔者将一课时的教学任务设为A1,A2,A3三个部分。教学任务确定好后,接下去就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这三个部分的教学目标无非就是反复听,然后捕捉信息进行整合。但如果教学时就按这个思维去上课,就完全失去了Integrated Skills板块设计的意义,教学也变得支离破碎。因此,笔者在设置教学目标时做了以下调整:
  After this class we are able to:
  a. know something about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and the harm of the war.
  b. learn about a person’s experiences and use the information to talk with others.
  c. develop the ability of getting information from the material.
  d. learn and use the important words and expressions.
  通过这样的教材处理,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而目标b和目标c的设定更加充分利用了材料,给学生提供了听说训练的机会,切实提高了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2 . 基于内容,有机渗透文化背景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脱离了文化语言,教学势必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适度的文化背景的渗透。
  9A Unit 4这个单元的Integrated Skills是以二战为背景,以《安妮日记》等二战时候描写儿童的书籍为线索展开。基于学生对这部分的内容相对陌生,所以在预习作业时,我们就可以对学生进行二战及《安妮日记》的渗透,以此来减低学生上课接受新知的难度。在下发的Learning Sheet的反面,笔者输入了适量的背景知识(中文),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在预习作业中通过提问来检测学生对背景知识的了解程度。
  About World WarⅡ
  a. Read the backgrounds to get more information.
  b.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World WarⅡbroke out in ______________, and ended in_________.
  c.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ars?
  What harm did it bring us?   a是阅读获取有效信息,了解二战信息。而b,c都是针对背景阅读所设置的问题,尤其是c,开放性问题的设置鼓励了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 . 基于情境,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在素质教育发展的当下,有效课堂是我们很多教师的追求。作为战斗在一线的初中英语老师,除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文化的渗透,很多情况下,学生语法知识的掌握也是必不可少,即便是注重听说读写的综合技能课,语法知识的讲授也是不可避免。但是怎样才能脱离我们传统枯燥的语法传授呢?
  单纯的单词拼读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我们在考虑,如何以一种更好的形态将这些呈现在学生面前。那么,这就需要教师对这些内容进行分析整合,熟悉考点,辨别重难点。第一步是将四会单词和三会单词熟记于心,然后在教学过程中再进行点拨。
  刚刚上文中说到本课的生词四会较多,单纯地将语法列出,学生会有畏难情绪。所以,我们还是要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将四会和三会在学习单中体现。
  About the useful words and expressions
  Try to read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nd understand the words underlined.
  (1)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was a record of World WarⅡ.
  (2) The victory of the match cheered all of us up.
  (3) You should learn the spirit from the great man.
  (4) The German Nazis hated the Jews.
  (5) The fire broke out at nine in the morning.
  (6) Guo Jingming had his first book published in 2003.
  (7) Can you translate the sentence into Chinese?
  (8) He went into hiding in the back of the door.
  (9) He died of illness last year.
  (10) Can you write your thoughts on the paper?
  (11) The Great Wall is a symbol of China.
  新单词在句子中的呈现,让学生们在情景中体验这些新单词的词性和用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而不同字体和形式的呈现也让学生更加关注这些新单词,达到课前预习目标的设定效果。而在预习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发挥其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对这些单词的词性和用法进行分析,让学生重新组词,或者句子。因此,教学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设置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情感需求,只有当学生感到教师布置的任务与他们的需求相吻合时,教学目标才更加明确和有意义。
   4 . 基于任务,灵活体现分层要求
  4 . 1 课堂活动的设置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教学过程中要运用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教学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所以课堂环节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A1部分大多情况是一个阅读材料,需要学生通过快速阅读获得有用信息,A2部分的设置大多都是基于A1的听力材料再进行的一个拓展性的训练,而A3部分是A1、A2知识的整合及运用。
  因为教学任务的调整,在本课中Speak Up并未做处理。那么综合技能课中学生“说”的部分在这一课中如何体现?笔者在设置A2部分的内容时做了如下调整:要求学生将这个部分的内容以人物经历为线索,自由组合对话。整个环节的操作先是师生对话,再到生生对话。与此同时,在整个对话的过程中,电子白板展示大量的相关句型结构,操练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有层次和梯度,大大降低了学生自己练习的难度,避免了部分同学在小组合作时不知做什么、不知说什么的尴尬,让学生体会到成就感。
  4 . 2 课堂的预设和生成
  课堂预设是课前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的预先设计。生成是指在具体教学中,因学情的变化,而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构建新的适合当下学情的方法。
  如在本堂课中,开始的引入部分本来只是想借用学生生活过渡到战争年代的生活,但是在授课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在自己熟悉的学校和学校生活方面有话要讲,于是当机立断,在课堂中腾出时间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学生尽可能地施展自己。
  再者,虽然学生在A2部分听前已浏览材料,但是第一遍下来,笔者发现很多学生并没有注意到A2材料的设计意图,并未注意到年份在材料最前面都已经出现,于是捕捉信息时都在横线上填了年份,以至于后面部分答案无法填写。这时笔者暂停了听力训练,要求学生看大屏幕,了解横线上材料设计的意图,让学生清楚了解所填部分并非年份,而是其他诸如人物、地点的单词,及时调整教学策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采集所需要的信息。第二遍下来,果然效果好了很多,学生也不再皱着眉头答题。所以笔者认为,想做智慧型的老师,预设是前提,更重要的是生成,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释放出更加精彩有效的课堂。
  4 . 3 课堂的升华
  《英语课程标准》提出:“教学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任何一堂课的出发点都是以此为据。本课的主线是二战和战争年代儿童的生活。笔者在本课的预习作业中所提到的问题“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war?”和“What harm can it do?”,经小组合作讨论,然后让学生上讲台陈述他们的观点,并且在最后提出“We should study harder to make our country much stronger.”和“Love peace, love our motherland.”的观点。最终以标语“There is never a good war or bad peace.”结束整节课。整个最后的升华部分将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情感深入课堂。   4 . 4 作业的分层
  作业分为课堂作业和课外作业。课堂检测一般设置题目以本科知识点为主,题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而课堂检测时候的check out是我们对本节课的反馈,教师要有及时的评价,并对结果进行整理表扬,必要时可以有一些奖励措施:比如可以设置的一周课堂作业4次满分、周末免作业等等,以此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班级成员学习状况的参差不齐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分层教学。课外作业是最能体现分层作业的部分,比如针对本节课,笔者设置的家庭作业为:
  ①Try to remember the important phrases you’ve learned.
  ②Correct the mistakes in your class exercise and do some more slogans on the sheet.
  ③If you are interested in The Diary of a Young Girl, read it.
  ④Preview Speak up and Study Skills.
  分层是为了适应不同能力的学生,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都能有机会自主选择、决定学习的最佳时机,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开放性的作业设置让尖子生有更多的提升空间,也让后进生在作业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无定法”,Integrated Skills的教学更是如此。无论是什么教材、什么学情,只要我们不断去研究探索,都能找出更适合学生的有效教学方法。希望我们在英语教学的路上走得更远。
  参考文献
  冯健钊.新课标下的农村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初探[J].教育界,2012(14).
  顾映红.初中牛津英语教材IntegratedSkills教学策略的研究[OL].http://www.qikan.com.cn/Article/kzys/kzys201109/ kzys20110958.html, 2011.09.
  梁大敏.谈中学英语任务型教学[J].大观周刊,2011(19).
  袁菊红.英语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策略研究[J].考试周刊,2013(29).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对上海理工大学570余名预备级大学生进行调查,结合SPSS19.0软件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考察预备级学生对教学的需求。结果表明,大多数预备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找工作,了解国外政治、经济、科技以及丰富生活;现用的预备级教材、课程内容设置基本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希望加强听力、口语训练,改革教学方法等。本文将基于上述需求分析结果提出相关的教学反馈建议。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110名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自我管理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行为和自主学习心理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其中高分组和低分组在自我管理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行为和自主学习心理方面有差异。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笔者在第八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优秀课展评一等奖课例分析基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文章建议教师丰富学科教学知识,尤其是课程知识,在知识框架里科学地设计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进而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PCK;任务型课堂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学英语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是张扬个性、各取所需、寓学于乐,进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应用情况和效果,我们采用学生视角,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研究大学生学习反思总结等方式,分析归纳了其“增强表达能力、了解英美文化、扩充词汇量”三个优点和“缺乏目的性、内容使分心、学习不系统、训练不全面、遗忘速度快”五个不足,并在
期刊
摘 要:翻译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论由来已久。细读奈达力作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我们能从奈达的翻译思想和理论探索中获得许多启发:语言、文化、语境等诸多因素与翻译关联紧密,均在翻译活动、翻译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翻译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往往容易导致人们对翻译特征和性质认识的模糊和理解的偏差。因此,理清翻译
期刊
摘 要:独立院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以“翻译实践+翻译报告”形式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尚处于试验阶段。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15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译者在翻译报告撰写及答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毕业生、指导教师、教学管理者的翻译报告撰写工作、翻译报告撰写指导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翻译报告;问题  [中图分类号]H315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研究《红色英勇勋章》中主人公的心理话语分析为例,试图用评价系统中的态度系统作为工具,以文本字词为分析单元研究语言赋值,分析评价人物的心理话语,挖掘文本中说话者的感情、对事件的判断(态度)和鉴赏。通过对心理活动的分析评价来探讨自然环境中,人的本能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和驱动,揭示文本深层主题。  关键词: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话语分析;心理话语;红色英勇勋章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
期刊
摘 要:中国译界早有“直译”和“意译”之说,因为它们没有清晰的定义,译界对它们一直争论不休而导致至今依然没有公认的定义,可是它们依然是当今中国翻译理论的中流砥柱。研究发现,“直译”“意译”的定义与语言形式挂钩是争论不休的根源。要使“直译”“意译”脱离争论,其定义必须与语言形式脱钩。“直译”的新定义是:对原文进行字面意义翻译是“直译”。“意译”的新定义是:对原文进行非字面意义的翻译是“意译”。文章对
期刊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things)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Ⅱ》Unit 5为例,尝试将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在Willis对任务活动界定的基础上,设计出前阅读任务阶段、阅读任务阶段和后阅读任务阶段。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新视野大学英语
期刊
摘 要:《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和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璀璨瑰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决定语言的发展,因此典籍翻译更应注意涉及文化的翻译和解释。本文选取贾尔斯的《孙子兵法》译本,对其文化负载词进行归类分析,探讨译者对称谓语、兵学术语、习语和典故三方面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孙子兵法;贾尔斯译本;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