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文化负载词英译研究

来源 :疯狂英语·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agonpx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军事著作和重要文化遗产,也是世界军事史上的璀璨瑰宝。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又决定语言的发展,因此典籍翻译更应注意涉及文化的翻译和解释。本文选取贾尔斯的《孙子兵法》译本,对其文化负载词进行归类分析,探讨译者对称谓语、兵学术语、习语和典故三方面的英译策略。
  关键词:孙子兵法;贾尔斯译本;文化负载词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0130-3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5.03.033
   1 . 文化负载词定义
  语言不仅是人类思想交流和情感表达的工具,同时也受文化的影响,并作为载体传承文化。因此,语言的转换并非是词汇和语法由源语到目的语之间简单的机械对换。翻译活动中,那些承载一定文化信息的词汇为文化负载词。关于文化负载词的定义,翻译学者莫娜·贝克认为,源语中某些词汇所表达的概念对目的语文化中的受众来说是完全陌生的,这些概念或是抽象的或是具体的,例如宗教信仰、社会习俗或是其他事物(张姝,2013:17)。文化负载词是具有特定民族文化内涵的词、词组和习语,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发展历史、社会制度、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人们的思维模式。然而,翻译会涉及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交流,由于民族差异,有时在目的语中不能找到与源语中概念或意义对等或完全契合的词,产生语义空缺,影响翻译的忠实度,达不到翻译效果。因此,文化负载词的翻译研究在典籍英译的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
   2 .《孙子兵法》及其英译研究
  《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典籍,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研究价值。该书成书于25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随着时代变迁,其间中国文字乃至中国文化都经历了巨大变迁。语言的历时性变化使典籍翻译有别于其他文本翻译,古代汉语如何找到对等的英文成为典籍翻译首要解决的问题。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语言也随着文化和物质生活的变化历经千百年的发展,由于时空变迁,部分汉字古今意义截然不同。在翻译过程中,应首先考虑到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转换,因此,不能盲目直译或者简单采用该汉字今天的意思。由于《孙子兵法》是一部影响深远,世界闻名的军事著作,受到中外军事家的高度重视,中西方译者也日益重视其美学和文化价值,因此出现了一些水平较高的英译本,例如英国汉学家贾尔斯(Lionel Giles)和美国海军退役将军格里菲斯(Samuel B.Griffith)以及我国林戊荪先生的译本。
  由于译者不同的文化背景,在解读源语过程中,中西方译者会存在分歧。此外,古代文言文是单字意群,母语读者要想全部读懂,如果没有一定的古汉语修养,不认真研读,都很难做到。如前面提到的两位外国译者,尽管他们在汉语的把握和处理方面有深厚的功底,但汉语毕竟不是他们的母语,在他们的译本中难免有一些差错和不足。只有译者把2500多年前的社会生活和伦理价值观掌握和理解透彻,才能使译文忠实于原文并让译入语读者接受。在典籍翻译中,译者应该着重考虑词语的历时变化和东西方文化差异。
   3 .《孙子兵法》英译本文化负载词研究
  《孙子兵法》是我国重要的军事典籍,其文化负载词多为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文化,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军事兵学术语,有些词汇不能在目的语中找到相应含义的词,因此国内学者多以语义情况划分文化负载词。如陈晓丹(2010)在《从语义空缺角度谈文化负载词的分类》一文中,按语义空缺情况把文化负载词分为绝对空缺词和相对空缺词,相对空缺词又分为所指范围空缺词、涵义空缺词和语用范围空缺词。黄丽云(2013)把《孙子兵法》中的文化负载词分为两类:一类是在目标语中概念意义缺失的词,一类是带有联想意义不能在目标语中找到最近的对应词。本文拟从称谓语、兵学术语、习语和典故来分析贾尔斯《孙子兵法》英译本中的文化负载词。
  3 . 1 称谓语
  古代称谓相较现代汉语更细化、更复杂。包括军队制度、官职、分封称号、家庭成员及各种职业等。
  (1)《作战篇》诸侯:chieftains (Lionel Giles, 1910: 5)
  《谋攻篇》诸侯:feudal princes (Lionel Giles, 1910: 10)
  《九变篇》诸侯:hostile chiefs (Lionel Giles, 1910: 31)
  “诸侯”来源于周朝,是地位仅次于皇帝的封建阶级。此例中,诸侯是古代封建阶级特有的称号,是各分封国的国君,拥有军队和政权。为了避免重复,贾尔斯选用了不同的英文表达此意,然而chieftain和chief是酋长或首领的含义,与分封国国君身份不相符。其翻译中处理得最佳的是feudal princes。因为prince符合诸侯的特征,又体现了小国,再加上feudal修饰,完全说明了诸侯的时代特征。
  (2)《用间篇》中出现了左右、谒者:the aides-de-camp;门者:door-keepers;舍人: sentries of the general in command等称谓语(Lionel Giles, 1910: 59)
  “左右”在古汉语中为“近旁的人”,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方位或概数,二者出入较大。在此处则指将军身边的随从侍者,贾尔斯用一个词合译了“左右”和“谒者”两个词的含义。“谒者”为官名,春秋战国时国君左右掌传达等事的近侍。因此,贾尔斯此处翻译恰当。“门者”泛指看门人,“舍人”古代官职。贾尔斯成熟地运用语内阐释的方法,将这些抽象的概称、职业的意思表达出来。
  3 . 2 兵学术语
  古代中外军事制度和军用物资有一定的差别,如果想要翻译精准,使目的语的读者能够理解,某些兵学文化负载词应采取意译的方法。从兵学角度来看,《孙子兵法》的兵学术语有不同的分类,本文将从地形、兵器和兵略三方面分析兵学文化负载词。地形表示战争时期所需要考虑的重要自然环境。兵器表示交战双方所使用兵器及军用物资。兵略表示国君、将领采用的战略计谋。   3.2.1 地形
  (1)《行军篇》绝涧:deep natural hollows;天井:confined places;天罗:tangled thickets;天陷:quagmires;天隙:crevasses (Lionel Giles, 1910: 34-35)
  这些地形在现代汉语中已经不常用,在文言文中都表示易守难攻、易进难出的要害之地。比如天井表示地势低洼,类似盆地。天牢,则为高山环绕,易进难出之地。天罗则为道路泥泞,裂隙纵横。这些词已经成为其他领域的专用术语,贾尔斯在翻译时虽然没有找到完全对等的词汇,但是运用语内解释的方法把险峻、狭窄难走之意表达出来。贾尔斯翻译显得简明了当。
  (2)《地形篇》通形:a c c e s s i b l e ground;挂形:entangling ground;支形:temporizing ground;隘形:narrow passes;险形:precipitous heights;远形:positions at a great distance from the enemy (Lionel Giles, 1910: 45)
  其中把地形分为六类,贾尔斯译本没有按照原文的话语顺序,而是首先列出六种地形的名称,然后再逐一翻译每一种地形的防攻,让读者一目了然。其中“挂形”对于读者来说难以理解,挂形则为可以前进,难以返回的地形,在英文中没有一个通用的军事领域的词与之相对应。贾尔斯选取的entangling一词意为陷入其中的,在意义上接近,但实际上如果敌人没有防备,就能突击取胜这层意思却没能表达出来。
  3.2.2 兵器
  (1)《作战篇》驰车:swift chariots;革车:heavy chariots (Lionel Giles, 1910: 5)
  此例中的驰车是古代的一种轻便战车,《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7版)中,chariot的注释为二轮战车,可以看到贾尔斯翻译十分到位,不止是战车的类型,而且连战车的轮子数目都是精确的,同时swift也加入了“轻”的含义,此例中的革车又称重车,用来运输粮草和军需物资。贾尔斯对于此物体的翻译,显然有些牵强,望文生义,这其实是文化完全缺失造成的,因为西方人没有这种车械概念。
  (2)《作战篇》弩:bows;戟:spears(Lionel Giles, 1910: 6-7)
  此例中弩和戟都是中国古代兵器。弩是古代的一种冷兵器,也被称作“窝弓”“十字弓”。bows为我们通常见到的弓,弩比弓的射程更远,杀伤力更强,命中率更高。据查证,弩在西方并不是全无概念的。crossbow即为西方中弩的概念。因此,贾尔斯此处的翻译并不十分精准。戟,是指我国独有的古代兵器,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spears指的是矛,英语中有halberd表示戟。而西方的戟是矛与斧的融合体。因此,此例中两种兵器的翻译没有达意。
  3 . 3 兵略
  (1)《势篇》奇正:direct and indirect(Lionel Giles, 1910: 20)
  奇正这个古代军事词汇是由孙子本人创立的。很难用一两个英文单词来翻译该词组。奇正是古代军事术语。一般来说,以变幻莫测的手段,实施出敌意外的攻击为“奇”,采用常规战法为“正”;在兵力使用上,守备、钳制的为正兵,机动、突击的为奇兵;在作战方法上,正面进攻的为正兵,迂回、侧击的为奇兵;在战略上,堂堂正正的为正兵,突然袭击的为奇兵。所以贾尔斯的翻译“direct”和“indirect”不能涵盖其全部的文化内涵。
  (2)《计篇》庙算:m a k e s m a n y calculations in his temple (Lionel Giles, 1910: 4)
  庙算是典型的古汉语文化词汇。此处的“庙”指的是“宗庙”,“庙算”指的是古时战前君主在宗庙里举行仪式,商讨作战计划,这个意义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失去,贾尔斯的翻译没有解释其历史背景。古汉语中的文化词汇产生于历史事件中,许多表达方式除了其概念意义,还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3 . 4 习语和典故
  《用间篇》伊挚:I Chih;吕牙:Lu Ya(Lionel Giles, 1910: 61)
  “伊挚”和“吕牙”是中国有名的历史人物。“伊挚”又名“伊尹”,是早期商代的大臣,他帮助商朝打败了夏。“吕牙”又名“姜子牙”,他帮助了文朝的国王推翻了商代并建立了周国。从历史上来看,他们都是大臣而非在敌国的间谍。贾尔斯采用直译法,因为此文通篇在讲述离间之术,间谍之用,那么从他的翻译中,目标语读者可能会误解这两个人物是这个国家的间谍,帮助推翻了他们所在的朝代,因为这章的主题就是间谍的重要性。因此,应该注释出两个人物的身份,以免造成读者的误读。
   4 . 结语
  《孙子兵法》一书中的文化负载词承载着传播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和哲学思想的重任。但文化的独特性又给翻译活动造成困扰,产生误译。贾尔斯译本虽然是流传比较广泛、认可度较高的译本,但其中也有一些不达意或是不明确的概念。因此,译者应尽可能地传达文化负载词所包含的意义,使源语的信息保真,使目标语读者能最大限度地理解源语。
  参考文献
  Giles, L. Sun Tzu on the Art of War: The Oldest Military Treatise in the World[M]. London: Luzac Co., 1910.
  陈晓丹.从语义空缺角度谈文化负载词的分类及翻译[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6).
  黄丽云.《孙子兵法》中古代文化负载词的理解和翻译探析[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3).
  陆宣鸣、张越.《孙子兵法》之文化负载词的英译探析——以贾尔斯英译本为蓝本[J].语言文字,2012(12).
  张姝.中国文学作品中文化负载词的英译策略[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10).
其他文献
摘 要:模因是文化传递的复制单元,是模仿的单位。根据此理论,我们可以把语言本身看作是模因,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就是对语音模因、词汇模因、句子模因、语法模因以及篇章结构模因进行模仿、复制和传播的过程。基于模因论的观点考察语言模因在《全新版大学英语》(第二版)综合教程中的具体表现,探讨如何使教程中的各种语言模因达到有效的运用和交流,从而最终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综合应用能力。  关键词:模因论
期刊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形式对上海理工大学570余名预备级大学生进行调查,结合SPSS19.0软件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考察预备级学生对教学的需求。结果表明,大多数预备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是为了找工作,了解国外政治、经济、科技以及丰富生活;现用的预备级教材、课程内容设置基本符合学生的需求;学生希望加强听力、口语训练,改革教学方法等。本文将基于上述需求分析结果提出相关的教学反馈建议。  
期刊
摘 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对110名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的英语自主学习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普遍较低。自我管理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行为和自主学习心理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其中高分组和低分组在自我管理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行为和自主学习心理方面有差异。  关键词: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英语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
期刊
摘 要:文章结合笔者在第八届全国高中英语教师优秀课展评一等奖课例分析基于学科教学知识(PCK)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英语任务型教学活动设计。文章建议教师丰富学科教学知识,尤其是课程知识,在知识框架里科学地设计任务型语言教学活动,进而帮助教师提升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关键词:高中英语;PCK;任务型课堂教学;课例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5)08
期刊
摘 要:随着网络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学英语不再局限于课本和课堂,而是张扬个性、各取所需、寓学于乐,进而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和自主学习能力。为了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应用情况和效果,我们采用学生视角,通过问卷调查、访谈以及研究大学生学习反思总结等方式,分析归纳了其“增强表达能力、了解英美文化、扩充词汇量”三个优点和“缺乏目的性、内容使分心、学习不系统、训练不全面、遗忘速度快”五个不足,并在
期刊
摘 要:翻译科学性和艺术性的辩论由来已久。细读奈达力作Language and Culture: Contexts in Translating(《语言与文化——翻译中的语境》),我们能从奈达的翻译思想和理论探索中获得许多启发:语言、文化、语境等诸多因素与翻译关联紧密,均在翻译活动、翻译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翻译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往往容易导致人们对翻译特征和性质认识的模糊和理解的偏差。因此,理清翻译
期刊
摘 要:独立院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以“翻译实践+翻译报告”形式撰写毕业论文的方式尚处于试验阶段。本文以云南师范大学商学院2015届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译者在翻译报告撰写及答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例,提出自己的观点及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毕业生、指导教师、教学管理者的翻译报告撰写工作、翻译报告撰写指导工作及教学管理工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翻译报告;问题  [中图分类号]H315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研究《红色英勇勋章》中主人公的心理话语分析为例,试图用评价系统中的态度系统作为工具,以文本字词为分析单元研究语言赋值,分析评价人物的心理话语,挖掘文本中说话者的感情、对事件的判断(态度)和鉴赏。通过对心理活动的分析评价来探讨自然环境中,人的本能对人的行为的制约和驱动,揭示文本深层主题。  关键词:评价理论;态度系统;话语分析;心理话语;红色英勇勋章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
期刊
摘 要:中国译界早有“直译”和“意译”之说,因为它们没有清晰的定义,译界对它们一直争论不休而导致至今依然没有公认的定义,可是它们依然是当今中国翻译理论的中流砥柱。研究发现,“直译”“意译”的定义与语言形式挂钩是争论不休的根源。要使“直译”“意译”脱离争论,其定义必须与语言形式脱钩。“直译”的新定义是:对原文进行字面意义翻译是“直译”。“意译”的新定义是:对原文进行非字面意义的翻译是“意译”。文章对
期刊
摘 要:任务型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things)的一种新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Ⅱ》Unit 5为例,尝试将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理念转化为具有实践意义的课堂教学方式,并在Willis对任务活动界定的基础上,设计出前阅读任务阶段、阅读任务阶段和后阅读任务阶段。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新视野大学英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