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动物福利

来源 :大自然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lingyunsn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常,动物福利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内容:动物的身体健康状态、动物的情感状态和动物是否可以表达自然行为。所以,对于每一只动物,良好的动物福利不单注重身体上的健康,动物的情绪状态同样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FAWC)提出了动物福利的“五项自由”(Five Freedoms),即动物应享有:
  1. 免于遭受饥饿和干渴的自由;
  2. 免于不适的自由;
  3. 免于疼痛、伤害和疾病的自由;
  4. 表达自然行为的自由;
  5. 免于恐惧和应激(压力)的自由。
  1979年正式提出的“五项自由”是最为大家所熟知的动物福利标准。这一标准已被广泛用于衡量动物福利状态。然而,随着动物福利科学的发展,更多人开始认识到动物福利不是简单的好与坏两个方面,而是从差至优的一个尺度。“五项自由”应当作为衡量动物福利的一个最低标准。在保证动物免遭上述痛苦的基础上,我们也应努力为动物创造更加健康(饥饿与肥胖都不是健康的状态)、快乐和正向的生活。例如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在2009年的工作报告中就指出要努力为动物创造“美好的生活”。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一直都存在着动物的身影:它们或是像家畜家禽一般成为了人类的帮手(使役动物)及食物;或是成为了人类科学和人类医学的一种实验对象;或是如猫、狗一般长久地陪伴在人类的身边;或是变成了人类圈养观赏的对象……动物是否应该这样被人类社会“使用”,现在依旧是广为争论的焦点之一。而至少在无法立刻改变动物与人类关系的当下,动物福利更多的是提倡从每一处细节出发,努力减少动物不必要的痛苦,以及为它们提供更加舒适、自然的生活。也许,我们无法让人们都停止吃肉,但至少我们可以通过更科学的方式减少动物在饲养和屠宰时遭受的恐惧和痛苦;也许我们也无法立刻在科学研究和医学研究中停止使用动物,但我们可以做到尽可能减少试验动物的使用量,以及尽可能减缓试验动物的疼痛。例如,我们有必要思考:在生物学实验中,通过大量的解剖动物去验证一些早已为人熟知的解剖学构造是否有必要?我们是否可以通过逼真的动物模型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
  其实,关注动物福利不只是为动物创造更好的生活,也为人类的健康带来了很多好处。例如,改善农场动物集约式、拥挤的饲养方式,提升了动物的健康,可有效地减少动物疾病,尤其是人畜共患病的发病率;改变农场动物的管理方式,不仅可有效减少奶牛乳腺炎、肉牛跛足等常见健康问题的发生概率,也减少了消炎药、止疼药的使用,同样减少了人们在使用肉、奶时对这些药物的不当摄入。所以,关注动物福利同样也是在关注我们人类自身的健康。
  随着对动物福利的愈加重视,英国、澳大利亚、美国以及欧盟等很多国家和地区都将与动物福利相关的内容写进了相关的法律法规中,其中涉及农场动物的饲养、屠宰、运输,实验室动物的使用,伴侣动物虐待问题等各个方面。例如,欧盟从法律层面禁止使用拥挤、单调的金属格子笼饲养家禽,同样也禁止进口用同样方式饲养的家禽,以督促出口方选用更为科学、人道的方式饲养家禽;英国法律要求在进行动物试验前均需要向专门的审核机构提交试验方案,注明必须使用动物开展实验的必要性,以及详细说明可有效降低动物疼痛、压力等伤害的方法,经审核后才可进行相关实验。与此同时,很多相关的机构也在为保障动物福利而努力,如关注农场动物福利的英国农场动物福利委员会、反对动物虐待的英国防止虐待动物协会,以及广泛关注实验动物福利和圈养野生动物福利的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等等。同时,随着整个社会对动物福利的日益关注,很多养殖企业、销售商也都争取为自己的商品贴上“动物福利”的标识,以树立更加积极、正面的企业形象。在英国销售的一些鸡蛋上贴有“自由放养”或是“快乐鸡蛋”的标识,以表示自己饲养的产蛋鸡具有更好的福利状态,而很多消费者也更愿意购买这种鸡蛋,鼓励养殖方继续提升动物福利。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对动物福利的认知还处于起步阶段,各项法律法规也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但让人兴奋的是“动物福利”这个名词已经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大学的课程中、媒体的报道中和公众的视线中,甚至也出现在了最新修订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可以相信,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听到、看到动物福利相关的内容,就会凝聚越来越多的力量。我们的更多关注、我们的适当改变,就可以为动物创造更好的生活。
  下面的4个场景是在现实生活中正在不断发生的事情,如果我们站在动物福利的角度,就会更多地关注它们的真实感受,了解动物的真实意图,就可以像“场景转换”里那样使动物不再遭受那些完全可以避免的饥饿、疼痛、压力等痛苦,而这些也正是关注动物福利的人们所努力的方向。我们很多人都可能有这样一种观念:对动物来说,“吃饱喝足”就是它们最大的满足。而科学研究却已经证实,很多动物(尤其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和人类一样都具有感知性,这种感知性不单是指动物可以感受到饥饿、疼痛,更证明了动物也有自己的情感,它们会紧张、恐惧、沮丧,也可以感知到快乐、兴奋和满足。在我们每天呼唤正能量和幸福感的当前,显然大家已经感受到精神状态和情绪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同样,一个有吃有喝的动物就一定幸福吗?
其他文献
植物自己会“增温”?  众所周知,植物的生长、发育等生理活动对温度是非常敏感的,尤其对极端低温是如此。事实上,植物对低温的忍耐能力非常弱,特别是当处在繁殖阶段时,植物更容易受到低温的伤害。因此,温度成为限制很多植物生长和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什么椰子树、橡胶树等植物只能生长在海南岛、西双版纳等常年温度较高的南方地区,要想让这些热带植物生长在像漠河、哈尔滨这样的寒冷地区几乎是不可能的
“那是挪威山脉一个月朗星稀的夜晚,稀疏的星星仿佛就在眼前。周围的一切都冷冰冰的,但景象出奇地好。接着,不知哪里发出了‘砰’的一声,一个光球就被点亮了!”比约恩·基特尔·霍奇事后摇着头,难以置信地说:“这种场景令我终身难忘。我不得不思考:这到底是怎么发生的?”  霍奇是挪威厄斯特福尔大学的电子工程师。他说,这次灵光现象目击事件发生在2007年。所谓灵光现象,是指过去至少100年来出现于挪威中部赫斯达
不久前,一头体长约14米的年轻雌性鳁鲸游进了美国切萨皮克湾的伊丽莎白河(一条工业区支流)。这真是不同寻常,因为这种已被列入濒危物种的鲸鱼,通常只在大西洋深水海域活动。这头鲸鱼看来已分不清方向,几天后科学家发现了它的尸体。尸检发现,它吞下的一块坚硬的黑色塑料刺破了它的胃,导致它无法进食而死亡。此外,这头已经很虚弱的鲸鱼还被一艘船撞断了椎骨。由此推断,它走向死亡的历程非常缓慢而又万分痛苦。它胃中的黑色
在发现冥王星及其卫星卡戎之后,直到1992年,才发现了新的海外天体“15760 1992 QB1”。从那以来,至今已发现了数百个新的海外天体。其中的大多数现在被归入柯伊伯带。所谓柯伊伯带,是指一大群剩余自太阳系形成时期的含冰天体,在海王星轨道外的黄道面附近运行。虽然这些天体中没有哪个像冥王星个头那么大,但其中的一些海外天体(例如塞德娜)也曾被媒体称为“新行星”。  2005年,美国天文学家布劳恩及
人类似乎已经征服了整个地球,那么,地球上还有未受到人类影响的地方吗?这样的地方还真不少:未被绘入地图的沙漠、来被攀登过的山峰、未经探索过的洞穴、来遭遇外来物种入侵的海岛……在这些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和探索的地球的"最后之地"中,还包括了一些有趣之处,比如恐龙最后漫步的地方、没有生命的地方、太阳爆炸时我们可以藏身的地方……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3个"地球最后之地"。
向海洋投放铁,刺激吸收二氧化碳的浮游植物快速生长,一旦浮游植物死亡,它们就会将碳永远地带入海底。给海洋“施肥”成为目前被科学家广泛讨论的一个地球工程热点。给海洋“施肥”真能阻止全球变暖吗?    2007年5月,一家美国公司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西北约560公里的地方,往海水里播撒了50吨赤铁矿,这是该公司所进行的一项大规模科学试验的第一步。  为什么要向海洋播撒铁元素呢?这项试验基于这样一个理论:热带
有这么一个科学笑话。生物学家达尔文和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一起走进同一间酒吧,而一对喜欢喝酒的老鼠母子正在那里过酒瘾。母鼠问两位大科学家:“天才们好。请告诉我:我的儿子怎么也酗酒?”达尔文回答:“先天遗传的坏习惯。”弗洛伊德则回答:“后天的培养不好。”  100多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点——先天的或后天的、生物学的或心理学的——对于多代人而非仅仅一代人的行为发展和持续提供了两种对立的解释。  科学家“巧遇
蜜蜂(Apoidea)是个大家族,成员众多,分布广泛,随处可见。我们在公园、社区花园、树林、乡村甚至自家阳台的花盆边,都能见到蜜蜂的身影。它们大多长得毛茸茸的,像个小毛球。在后足或者腹部上经常会长出很多长毛,用来采集和携带花粉。我们所熟知的蜜蜂科(Apidae)种类只是蜜蜂总科家族的一员。蜜蜂科有着严格的劳动分工,比如:蜂后负责繁育后代,雄峰负责与蜂后交尾,而工蜂则负责采集食物、饲喂后代、清洁巢穴
应用文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种惯用格式的文体,是人们传递信息、处理事务、交流感情的工具。应用文写作是语文高职类高考的必考内容,一般占分为7至10分,因此,加强应用文写作教学势在必行。   一、应用文写作教学的现状分析   应用文写作内容相比其他必考内容较为简单,笔者要求学生尽量拿满分。然而学生在刚开始接触这类题型时,往往事与愿违,或多或少会被扣两三分,有的学生甚至会被扣四分。笔者
这种饱受期待的疗法导致多名患者死亡。它一落千丈却又东山再起,原因很简单——它不仅治愈了一些疑难病,而且有望在治疗癌症方面显身手。  在美国作家丹尼尔·凯斯1966年所著小说《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改编成的同名电影后来获得奥斯卡奖)中,32岁的主人翁查理·戈登是一名精神病患者,其病因是一种无法治愈的苯丙酮尿症。这种绝症由一个基因的缺失引起,这个基因为代谢苯基丙氨酸的酶解码。如果苯丙酮尿患者吃含有苯基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