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策略的探究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d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合作学习是国家基础教育改革所强调和提倡的新型学习方式之一。随着我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目前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还面临着一些问题。因此根据本校及自身教学经验,对“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小学数学;小组合作;研学后教
  《数学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小学数学教学中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已成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但在目前教研实践和听课活动中,我们发现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并非易事。如何让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如何调动、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从而使讨论顺利开展并不断深入等等,已成为一线教师迫切要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抓住特点,从情境氛围入手
  小学生性格活泼开朗,天真直率,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表现欲特强,敢想敢说。这样的特点,很利于与同伴交流合作。因此,从低年段开始培养“合作学习”是良好的时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合作学习”没有清楚的认识,老师可以通过情境让学生开始学习数学就有合作的意识。如小学生接触数学的第一课《数一数》,利用情境引入,初步建立“合作”的概念:
  师:同学们,这节课老师带大家走进美丽的校园,看看里面有些什么?需要全班同学的帮忙,把各种人或物找一找,并把数量都数出来。(一边出示情境图)
  孩子们一下子全进入了“帮忙找”的活动中。这一活动环节完成后,老师要让学生知道,这就是在大家的合作完成的,我们的数学学习就需要你找这我找那,你一言我一语这样的合作来完成的。学生们会为这老师需要的成果有自己的一份感到特别的高兴。接下来的环节,整理刚才凌乱的数学信息:
  师:现在老师又需要大家的帮忙,把这些数学信息(指板书)整理整理。大家想想办法怎样整理?
  生1:给他们排队,从1开始排到10。
  生2:从10开始排到1。
  师:都有办法。现在你们的学具袋里都有这些图与相对应的数字,同桌两人一起摆,看哪两个同学摆得又对又快。
  生:(操作)。
  这环节过后老师把所有表现突出的同桌两个同学都表扬,并让他们说说两个人是怎样做得这么好的。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知道分工合作带来的喜悦。在这节课中让学生在小学数学第一课中便有了合作交流的精神,体现了合作交流给学习带来的成功喜悦。
  从上面的例子中,我觉得教师们不需要顾虑:低年级的学生能不能合作交流。他们是完全可以开展,只是在最初形式和内容都会简单一些。关键是教师抓住学生的特点,让学生们在学习的契机中有合作交流的机会,并创造良好的情境让这种学习方式应运而生,在学生的学习中有了合作交流这意识。
  二、合理设计,让合作有序
  要在课堂中落实合作学习,教师是要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恰当的学习”活动也就是要符合学生学习的能力。因此,小组合作的形式与内容不是一般模仿,它是要根据学生实际能力去设计。不是我们设计的内容有多深奥而体现出小组合作的智慧,而是大部分学生都能围绕老师所设计的学习活动,能在小组中、在合作中各有收获,各有发展,这才是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真正意义。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注意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给予明确的指导,让学习活动进行得更有序更有效。很多时候,为了完成这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我们会准备好合作所需要的材料,一下子出示要完成的任务,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有时候这样会出现一种混乱,甚至让学生无从做起。一次,在校内同级“一课多上”的教研中,发现一位年纪稍大的老师上《图形的拼组》(二年级上册),讲完几种图形的特征后就把所有的学具(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各若干)与任务交给学生,“现在大家在小组内拼一拼,看看可拼出什么图形”。结果,除了一两组有留意过书本插图的同学会有根据地拼,其他小组都显得有点混乱了,有的用所有的图形拼在一起,有的分别用同样的图形各自为营分别拼成三个大大的图形。有的甚至拿着多出来的一两个图形不知往哪里放。其实在这里,小组合作之前老师可以先引导一下,“同学们把两个长方开拼在一起看能拼出什么不同的图形,三个、四个呢?试试看。”操作完这个以后让大家再用正方形、三角形分别试一试。这样引导学生会让活动开展得更有序,效果会更好。
  三、巧妙分组,促进相互发展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互动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强化学生的认识,拓宽思路,还可以发展学生言语表达能力。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在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前应该有所准备,对每一个小组里的人员分配应该是有所思考。例如在同一个小组里,哪些思维活跃的学生和可以带动一些反应比较慢的学生,哪些敢于表达的学生可以带动一些沉静寡言的学生……这样巧妙地分配,更能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我们应该抓好机会让学生在良好的情境中形成这种学习方式,并接照其能力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做好设计,让学生在合作中有序地开展学习活动,达到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的学习目的。
  四、优化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在合作学习的数学教学中会起到导向、激励和调控作用。《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合作学习应把“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作为数学教学过程所追求的一种境界,同时也将这一境界作为教学评价的最终目标。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可因地制宜的引入“基础分”与“奖励分”的评价方法。基础分指教师根据学生前次的测试成绩、试题的难易程度及平时的学习情况,给学生制定在本次测试中所应达到的分数;奖励分指小组内每位成员都拿到基础分后,每位成员都会得到奖励分。这种评价方式还把合作学习中小组总体成绩作为奖励依据,这样就形成了“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新格局,既促使整个评价由鼓励个人竞争达标向大家合作达标转移,又使学生把个人的成功融入到小组的竞争中去,从而更加激发学生自主合作的热情,共同进步。
  实际教学中,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法是:
  1. 基础分。在每次测试前,教师要对每个学生制定基础分,对测试后小组内每个学生都达到基础分的小组进行奖励,奖励方法是在每个学生的测试分数上加5分作为本次测试的总分。
  2. 奖励分。对小组评价设计的评价表,评价项目可包括两方面,一是合作学习过程,主要指在学习过程中:组长是否能快速高效的组织好成员,分配好角色;在讨论过程中小组成员是否严格遵守小组活动规则;小组讨论结束汇报结果时,是否能积极、主动,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回答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思路清晰、声音响亮;解决问题是否方法多样,是否能从多角度地思考并解决问题,即小组成员是否有创新能力。二是合作学习结果,主要涉及合作任务是否准时完成、合作任务完成的程度和效率等。
  教师也要把个人评价与小组评价、自我评价与同伴评价、学生评价与老师评价等结合起来。对小组学习的成果、精彩的反馈汇报等,教师要及时进行评价与鼓励。
  实践说明在我区“研学后教”课堂教学改革中,小组合作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学习,获取数学技能和思维的一种新的学习方法,它的开展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一个课堂改革的实践者,我将用实践去探究、用眼睛去发现、用头脑去思考、用心灵去感悟,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扬长避短,使自己逐步走向成熟,适应新课堂改革的教学,更好地为我区小学数学素质教育服务。
其他文献
【摘 要】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数学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数学课程标准;教学改革;生活  一、《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  (一)把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  《课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这一命题的提出并成为热议,实质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校长专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德鲁克基金会关于《领导者的对话》中有这么一句话:“领导者的基本任务是建立一个高度自觉的、高产出的工作团队。”的确,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关键在教师;教学有效性的保障和提升,关键也在教师。校长的课程领导力只有化为全体教师的课程执行力才是有效的。为此,校长加强课程领导力,必须着力于锻造这样一支教师团
【摘 要】数学实践活动课是新课改的必然要求。针对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现状,本文提出了基本的步骤、优化开展的途径,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  【关键词】数学实践活动课;优化开展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中指出,数学实践活动课是“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已有知识体验的基础上,从所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发现、选择和确定问题,主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一、农村小学数学实践活动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点,构成了生态文明系统论。习近平同志生态文明建设论从生态文明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生态文明建设内部要素关系、生态文明的制度建构、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提法等方面展开,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观、发展观和实践观的内在统一,并把坚持群众生态利益放在首位、以创新驱动作为发展动力以及实现执政逻辑的新转变、坚持多维 关
【摘 要】以“文化品位,现代信息,人文精神”为理念,将现代文明气息与国学传统文化底蕴和“至善至正”的校训有机渗透,把这一现代教育理念拓展到学生社团建设的实践中去,使之沉淀成为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和教育特色,全面改观学生的精神面貌,让学生充分享受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使社团建设成为学校发展的亮点。  【关键词】校本特色;传统文化;社团建设  学校地处西关,西关因“一湾溪水绿,两岸荔枝红”的美丽景致而
【摘 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教育力量,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影响。从环境教育的角度看来,校园文化建设具有必要性。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强化管理机制;同时加强课余文化和舆论文化建设,丰富校园生活,形成优良作风。  【关键词】校园文化;育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表层结构,精神文化则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校园
有一天,我正在睡觉,忽然听到一阵鸟儿的歌声,还闻到了一片清香。我睁开眼睛一看,呀!眼前一片绿色!我怎么来到了森林里?我坐起来准备起床,怎么床在动呢?我低头一看,原来我的床是一朵巨大的王莲,漂浮在空中,我穿着鲜花和绿叶做成的裙子,戴着水果做成的王冠,像童话书里的森林仙子。床边长着粗壮碧绿的藤蔓,可以做我的秋千,轻雾是我的纱帐,碧绿的草地是我的地毯。我的頭发好长,都到脚后跟了,风吹起我的长发飘呀飘……
摘要:文章在深入解读《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的基础上,借鉴经典的四因素模型,通过对复旦大学108名学生资助工作者的问卷调查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构建了包括外部性、数据分析、项目管理和人际关系在内的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胜任力模型。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者职业化发展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也能在实际工作中指导高校和学生资助工作者提升工作绩效和发展专业水平。  关键词:高校;学生资助;胜任力模型  DO
【摘 要】 在初中平面几何教学中关注初高中衔接,关键是选准教学落脚点,深刻认识初中知识及其对应的方法、结构在高中学习中的应用价值.具体而言,包括微观层面上具体知识的应用和深化,中观层面上研究套路的普适性和宏观层面上核心问题的一致性.  【关键词】 初高中衔接;核心问题;研究套路;知识联系.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不应只盯着中考这点“眼前利益”,而应该站在“立德树人”、关注学生长远发展的高度,深入
摘 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对当前加强高校机关党建、改进机关作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机关干部联系学生班工作是机关干部参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加强作风建设的重要载体,高校机关干部要在开展联系学生班工作中明确调研员、解说员、宣讲员、支持者“三员一者”的工作定位,要准确定位、发挥优势、热心帮助、及时反馈,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有力的支持。  关键词:机关干部; 作风建设; 联系学生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