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治疗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RNA-Seq分析

来源 :中华眼底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t19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观察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治疗后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基因表达谱的RNA-Seq分析结果。

方法

体外培养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取对数生长期细胞用于实验。将细胞分为VEGF组、VEGF联合抗VEGF药物组。VEGF组细胞采用50 ng/ml VEGF持续作用72 h,以模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血管内皮细胞的高VEGF生存环境。VEGF联合抗VEGF药物组细胞采用50 ng/ml VEGF+2.5 μg/ml抗VEGF药物持续作用72 h,以仿效抗VEGF药物治疗后细胞所处的微环境。应用RNA-Seq技术对两组细胞进行全转录组测序,获得生物学大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差异表达基因;通过GO功能、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对差异基因的功能及所在的信号通路进行解释说明。

结果

分别获得两组细胞的基因表达谱信息。两组细胞之间共存在328个差异表达基因,包括194个上调基因和133个下调基因。差异基因功能涉及分子生物学过程调控以及细胞的能量代谢、蛋白合成等诸多方面,其中SI、PRX、HPGD与蛋白合成相关,BIRC7与细胞凋亡相关,而ABLIM1、CRB2与视网膜发育相关,ABCG1、ABCA9、ABCA12与巨噬细胞胆固醇和磷脂转运相关。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基因的功能主要可以划分为生物学行为调控、细胞组分形成以及分子功能三大板块。Pathway显著性富集分析结果显示,Notch信号通路、细胞外基质受体通路、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信号通路、Wnt信号通路表达在两组细胞间存在差异,而其中又以与纤维化进程调控密切相关的TGF-β信号通路中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β (CAMK2B)、胶原蛋白Ⅲ型α1链(COL3A1 )、细胞球蛋白(CYGB)、前列腺素E受体2 (PTGER2)、硫酸乙酰肝素6-O-磺基转移酶2等基因的差异表达最为引人关注。

结论

抗VEGF药物治疗后可能导致CAMK2B、COL3A1、CYGB、PTGER2等TGF-β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上调进而加剧视网膜纤维化进程。

其他文献
随着视网膜母细胞瘤(RB)治疗技术的明显进展,更多患者有机会在生命面临极小风险的前提下得以保存眼球和视功能。尽管目前有冷冻、激光光凝、全身化疗、眼球摘除手术以及通过眼内、球周和眼动脉介入途径的局部化疗等多种治疗方式可供选择,但要形成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取得良好疗效仍有些许要点需要考虑。如明确RB是不是眼内期、眼内期肿瘤是选择保眼治疗还是眼球摘除、保眼治疗在何种情况联合化疗、如何安排RB患者的随诊及后续
视网膜血管瘤样增生(RAP)是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一种基因型不同的特殊亚型。主要临床表现为双眼发病、网状玻璃膜疣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与AMD比较,视力下降更快、复发率更高。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是其诊断金标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近年病理生理学研究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加深了对该病的理解;OCT完善了对该病的分期、诊断的认识水平。RAP治疗效果与分期密切相关,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
成人Coats病以视网膜毛细血管和微血管异常扩张为特征,常伴大量脂质渗出和渗出性视网膜脱离。与青少年儿童Coats病有所不同,成人Coats病病变多局限于周边部视网膜、进展缓慢、视力预后较好。成人Coats病需与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陈旧性视网膜静脉阻塞、特发性黄斑旁毛细血管扩张症1型、陈旧性后葡萄膜炎、视网膜血管炎或急性视网膜坏死等Coats样病变相鉴别。由于Coats病的发病
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所致的黄斑水肿常导致严重的视力损害。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有效消退黄斑水肿和改善视力,但其视力预后受多重因素影响。视网膜血流灌注,特别是黄斑区微循环情况与视力预后明显相关,缺血型尤其是黄斑区浅、深层毛细血管网破坏严重的患眼视力预后差。此外,视网膜各层结构的完整性与视力预后密切相关,中心凹下椭圆体带、外界膜完整的患眼视力预后好;基线视力好、治疗早期反应好
目的观察反复玻璃体腔注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对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患者玻璃体黄斑界面(VMI )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临床确诊为渗出型AMD并接受玻璃体腔抗VEGF药物治疗的34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6例,女性8例。年龄50~ 80岁,平均年龄(62.8±8.35)岁。取其1年随访期间最少抗VEGF药物治疗6次的眼为研究眼,未接受抗VEGF药物治疗的对侧眼为对照眼。
目的观察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VO)患眼眼轴长度(AL)、前房深度。方法随机抽取临床检查确诊的单眼BRVO患者45例90只眼(病例组)纳入研究。其中,男性25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46.22±13.45)岁。均行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前置镜、间接检眼镜、眼底彩色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随机选取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45名9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8名,女性17名;平均年龄(48
目的评估地塞米松玻璃体腔植入物(DEX)治疗中国患者视网膜静脉阻塞继发黄斑水肿(RVO-M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为期6个月的随机、双盲、假注射对照、多中心、3期临床研究,此后接续为期2个月的开放标签的延展研究。视网膜分支(BRVO)或中央静脉阻塞(CRVO)患眼于基线时接受DEX植入(n=129)或假注射(n=130)治疗;治疗后6个月时,两组中满足再治疗标准的全部患眼均再次接受DEX植入治疗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是仅次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第二大导致老年人视力损伤的视网膜循环障碍性疾病。近二十年来,随着对RVO发病机制、自然病程、诊断方法、新的治疗手段等认知的日益深入,特别是在黄斑水肿的干预治疗中,有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和真实世界临床试验结果的支持,对眼科医生RVO临床评估和干预起到了良好的指导作用。然而,作为一线临床诊疗医生,未能深入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及病因病理,面对多种治疗手段不知
目的定位1个Usher综合征2型(USH2)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1个USH2家系3代7名成员纳入研究。其中,患者2例、健康成员5名。2例患者均为男性。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光相干断层扫描、视野检查。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基因组DNA。选择136个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致病基因作为目标基因;将提取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并与数据库对比,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