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前传统的“以教为本”的观念仍未根本转变,教学思想与现代教学论强调的教学过程学生主题性的基本发展趋势相脱节。实施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素质教育,从根本上说是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学习方式 改革 独立思维 传统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素质教育,学科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载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构建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和解决的课题,改革这种学习方式,我认为应有以下几个策略。
一、改善学生的学习地位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爱者,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所替代不了的。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1 让学生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有一定的决定权。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主动”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很多老师常常有体会地说,必须使学生从“强迫我学”转变“我努力学”才有学好的希望。为此我们应充分理解儿童学习的心理需求,将阅读素材改变成生动的活动材料,并拟定好趣味盎然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乐意参加活动。
2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评价权。传统的教学,学生学习的正误、优劣一般多由老师评价。而且往往都是激励性评价,缺少反思性评价和学生的互动性评价。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学生不仅可以对同伴进行评价,对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评价,一旦发现不妥,也可提出异议,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直抒胸怀的自由天地。
3 让学生对阅读活动的时间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权。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课堂上应体现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去自悟。不能只顾课堂教学的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活动实际情部优。当学生诵读不足、揣摩不足、讨论不足、疑问不除,教师不能一声令下,使活动草草收场。只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习惯还蒂固根深。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学习的知识结构完整,但难以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独创的见解,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1 先学后教,先尝试后指导。就是在展示语言材料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学学,采取划划、圈圈、点点、查查、找找等多种方法去发现、去独立地研读、双向地交流,教师则是去倾听、点拨;然后让学生说说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这样便于教师抓住学生的疑问,而展开循循善诱的导学。
2 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学习。选择是对事物主观、轻重的区别能力、价值判断的能力。实践可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语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这些办法逐步培养学生通过抓中心句(词)、总起句、关键句(词)、过渡句(连接词)等的能力,然后以此为点,辐射全文,探究发散。
三、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
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创新是主体思维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就得培养创新思维。因此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逐渐使学生的思维向创新思维过渡。在阅读活动化教学中,在设计好的语言活动中,要创造一种最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质疑。创新的开始,始于积极的思维,始于提问。首先要使学生敢问。教师应设法创设一种和谐、自由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一种安全感。其次要使学生善问。
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学习上的不足和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教师有责任重建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削除自卑,彻底摈除失败的阴影。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自信的渴求。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就应该给学生以自尊。教师的教育技巧就在于能够机智、敏锐地看到学生的那种要求上进的心理,给予尊重、信任、加以适当的引导。即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尽可能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既有创新,也有继承。其实接受性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还是必要的,问题是过去过于强调或认为只能用“授一受”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以听课。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有特色发展的多样化学习方式。
[关键词]学习方式 改革 独立思维 传统教育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归根到底是教育质量的竞争。基础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加强素质教育,学科课程是素质教育的主载体,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如何改革课堂教学,构建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面发展,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探索和解决的课题,改革这种学习方式,我认为应有以下几个策略。
一、改善学生的学习地位
学生不是被动的接爱者,学生自身的活动是其他人所替代不了的。为此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
1 让学生对阅读内容和阅读方式有一定的决定权。心理学研究和实践告诉我们,学生只有在“主动”的心理状态下才有可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我们很多老师常常有体会地说,必须使学生从“强迫我学”转变“我努力学”才有学好的希望。为此我们应充分理解儿童学习的心理需求,将阅读素材改变成生动的活动材料,并拟定好趣味盎然的活动形式,使学生乐意参加活动。
2 让学生在阅读活动的过程中有足够的评价权。传统的教学,学生学习的正误、优劣一般多由老师评价。而且往往都是激励性评价,缺少反思性评价和学生的互动性评价。因此,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其主体地位,教师应把“评价权”交给学生。学生不仅可以对同伴进行评价,对老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教学评价,一旦发现不妥,也可提出异议,从而使课堂成为学生直抒胸怀的自由天地。
3 让学生对阅读活动的时间有一定的自由支配权。学生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体,课堂上应体现生活的情趣和生命的活力,应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体验去自悟。不能只顾课堂教学的进度,而忽视学生的活动实际情部优。当学生诵读不足、揣摩不足、讨论不足、疑问不除,教师不能一声令下,使活动草草收场。只有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用自己的头脑思考、辨别、分析、归纳,亲自获得知识,才能全面提升学生应具备的综合素质。
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学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大脑中“听教师讲、被动学”的思维习惯还蒂固根深。以教师为中心设计问题、提出问题,学生被动地指向性地回答问题,这样产生的结果就是学习的知识结构完整,但难以培养学生探索能力、独创的见解,不利于创造思维的培养。
1 先学后教,先尝试后指导。就是在展示语言材料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己学学,采取划划、圈圈、点点、查查、找找等多种方法去发现、去独立地研读、双向地交流,教师则是去倾听、点拨;然后让学生说说学会了什么,还有哪些不懂。这样便于教师抓住学生的疑问,而展开循循善诱的导学。
2 让学生学会有选择地学习。选择是对事物主观、轻重的区别能力、价值判断的能力。实践可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培养语感。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取这些办法逐步培养学生通过抓中心句(词)、总起句、关键句(词)、过渡句(连接词)等的能力,然后以此为点,辐射全文,探究发散。
三、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
允许学生个性张扬,让学生充分思考各抒己见,进行创新。创新是主体思维的最高形式,要培养创新精神首先就得培养创新思维。因此改善学生的思维模式显得更加重要,教师要运用多种手段逐渐使学生的思维向创新思维过渡。在阅读活动化教学中,在设计好的语言活动中,要创造一种最佳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学会质疑。创新的开始,始于积极的思维,始于提问。首先要使学生敢问。教师应设法创设一种和谐、自由的环境,给学生提供一种安全感。其次要使学生善问。
四、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发展过程总是与克服原有的学习上的不足和原有的矛盾联系在一起,没有缺陷,没有矛盾,就没有发展的动力和方向。教师要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走向完善,在学习过程中获得自信。美国哲学家爱默生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诀。”教师有责任重建学生的自信,帮助学生削除自卑,彻底摈除失败的阴影。
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每个学生的心灵深处都隐藏着自信的渴求。新课程强调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而新型的师生关系落实在课堂上,就应该给学生以自尊。教师的教育技巧就在于能够机智、敏锐地看到学生的那种要求上进的心理,给予尊重、信任、加以适当的引导。即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有其自身的闪光点。教师要尽可能地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习方式变革,既有创新,也有继承。其实接受性学习对一些学习内容来说还是必要的,问题是过去过于强调或认为只能用“授一受”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改变的是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但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以听课。总之,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以素质教育的新理念为指导,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构建旨在实现学生自主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有特色发展的多样化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