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列宁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改革思想

来源 :党史文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mai12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列宁晚年在苏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实际进程中,加深了对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的认识,提出了许多关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政治的新观点,这些观点,大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学说,也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改革提供了理论论据。
  [关键词]执政党建设民主监督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俄国在1918—1920年间又取得了反击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的胜利,苏维埃俄国与资本主义暂时处于一种“均势”状态。针对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列宁适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和平共处的思想,提出利用当时出现的“均势”,抓紧时机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新经济政策的实施,迅速稳定了局势,使经济走上恢复的轨道,通过这样的实践,为俄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了有意义的尝试,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提出的全新的思想,也为后来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一、提出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巩固工农联盟
  
  列宁十分重视通过加强党的建设,巩固党的统一与团结,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列宁指出,苏维埃制度是以工人和农民这两个阶级的合作为基础,他说“我们党依靠的是两个阶级,因此,如果这两个阶级不能协调一致,那么党就可能不稳定,它的垮台就不可避免。”[1]所以全党的任务在于密切地注意并预防工农联盟可能产生的分裂,应把预防工农联盟的分裂作为党的主要任务。关于如何巩固工农联盟,列宁在《论合作社》一文中,提出通过合作社引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巩固工农联盟的正确途径。
  在如何加强党的建设问题上,列宁特别重视党的领导层的稳定性,防止党中央领导人由于“个人特性”发生冲突,从而影响领导核心的稳定。针对敌对势力把复辟的希望寄托在党的分裂上和党的领导人在历史上曾出现过严重的意见分歧这两种情况,列宁特别强调要警惕党分裂的危险,为此他提议增加中央委员的人数,并且中央委员应来源于工农基层,这样可使中央委员会本身具有稳定性,加强中央委员会的集体领导,从而增强党的团结,也有助于加强党和群众的自由联系,避免党的领导集体脱离群众。为加强对党的中央委员会的监督,列宁提议应增加中央监察委员会人数,并大大提高它的地位,使之隶属于党的代表大会,使之能“不顾情面,不让任何人的威信,不管是总书记还是某个其他中央委员的威信,来妨碍他的提出质询检查文件,以至做到绝对了解情况,并使各项事务严格按照规定办”[2]。由此可见,列宁在社会主义政权巩固后,就非常重视防止权力的过分集中及权力的滥用,提出了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思想。
  
  二、提出加强无产阶级政权建设,发扬社会主义民主
  
  苏维埃俄国早期的政权机关,由于受战争的影响,除少数部委,大都是接收过来的旧机关,人员也多数为旧官吏,国家机关中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文牍主义,及滥用职权、贪污腐化现象。形势好转后,列宁提出了对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指出只有进行改革,才能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潜力并迅速发展生产力。他说:“今后在发展生产力和文化方面,我们每前进一步和每提高一步都必定要同时改善和改造我们的苏维埃制度。”[1]因此,从战略高度来看,改革政治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前途和命运,同社会主义最终胜利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列宁认为社会主义不是僵化、凝固而是经常变化和改变的社会,他多次指出,作为新生的社会制度,苏维埃不可能一诞生就十分完善,它既“不可能立即提供过去许多世纪以来所形成并保持下来的那样确定不移的几乎不变的组织形式”[2],也不能够根据某种预先作出的指示立即构思出和一下子规定出新社会的组织形式,只能依据实践,总结经验和错误,寻找和确定新社会的形式,改革自然是社会主义题中之义。列宁根据苏俄政治实际,提出了以下改革思想:
  1.国家机关的改革是项长期任务。列宁认为国家机关的改革是一个非常困难、远未解决同时又亟待解决的问题,它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成败,“如果不进行有效的顽强的斗争来改善国家机关,那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的建设没有建成以前灭亡”[3]。因此必须有步骤地、坚持不懈地进行改革。
  2.提出改组工农检察院,加强和完善人民监察制度。列宁认为,政权来源于人民,要克服国家机关存在的官僚主义、滥用职权等弊端,必须加强群众的参与权与监督权,对于当时存在的工农监察机关、国家监察部和党的监察委员会,他认为三者之间力量没有好协调,检察院缺乏威信形同附属,因而提出彻底改组工农检查院的主张,要求充实优秀人才到工农检察院并赋予足够的权力,工农检察院与党中央监察委员会结合起来,把它的地位提到特别高,使它具有中央委员会的权利,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监督和检察机构。列宁还设想把工农检察院作为改革国家机关行之有效的工具,以“确定我们国家机关的整个面目”。
  3.坚决反对官僚主义。苏维埃建立后,旧制度的官僚主义保垒被摧毁,但反官僚主义的斗争还未结束,苏俄建国初期由于文化人才缺乏,不得不使用未经改造的旧吏,他们进入苏维埃机关也带来了官僚主义。由于群众缺少文化,不能直接管理国家,只能由无产阶级先进阶层代表劳动群众来管理。只有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才能使这种状况得到改变,因此列宁认为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只有当全体人民都参加管理的时候,才能彻底克服官僚主义,并提出要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运用法律结合规章制度战胜官僚主义。
  4.提出了改革国家机关的主要原则和具体措施,主要有:
  (1)努力提高国家机关的质量,“宁肯数量少数,但要质量好些”,不要追求数量和急于求成,要遵守“十次量衣一次裁”的原则,非常慎重周到地利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来建立和改进国家机关。
  (2)努力提高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素质,培养新生力量,善于挑选和使用人才。党的路线,政府的工作要通过干部去贯彻执行,没有合适的干部,一切决议、指示不过是废纸。针对战后人才极端缺乏的现状,列宁强调大胆选拔优秀人才,号召党的干部加紧学习,掌握业务,以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并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如组织考试选拔人才,设立干部培训学校,出版优秀教材,甚至鼓励选派人员到西方国家学习资本主义的行政管理经验等等。
  (3)精简机构,健全制度,提高工作效率。苏俄建国后,国家机构不断膨胀,据1918年5月统计,中央和莫斯科市级机关人员就有23.1万人,曾经进行机构精简,但到1922年12月,人员反而增加到24.3万人。对于这种现象,列宁是深恶痛绝,他要求坚决撤销那些形同虚设的机构,缩小机构编制,加强重点部门并禁止成立新的委员会,“尽量缩减一切非绝对必要的东西”。
  列宁关于政权建设的思想有两个重心:一是坚持集体领导原则,反对个人专权,他本人更是身体力行,所有重大决定在其在世时都坚持集体讨论,以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作出,反对独断,反对以势压人,对于领导干部身上的错误敢于指出,以希望构建一个团结的领导集体;二是希望建立起真正的人民监督,吸引最广大的群众参加管理,以人民群众的监督来制约权力。
  
  三、提出各民族一律平等,坚决反对大民族主义
  
  在苏联建立过程中,大俄罗斯沙文主义思想严重阻碍了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在如何处理国内各民族关系问题上,列宁坚决反对大俄罗斯沙文主义,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他针对当时苏俄在处理民族关系中的种种错误倾向坚决给予批判。列宁认为不能抽象地谈论民族主义,而要把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和被压迫民族的民族主义区别开来。压迫民族不仅要遵守形式上的民族平等,而且要使自己处在不平等地位来抵偿生活中事实上形成的不平等,对少数民族必须采取非常谨慎的让步和宽容的态度,在这方面做得过些比做得不够要好。同时,列宁还要求从世界的高度来看问题。世界史的明天,被压迫民族将彻底觉醒,开始争取自身解放的斗争。为巩固国内各民族关系,列宁提出了以建立苏维埃共和国联盟的方式来保证各民族的平等,并提出必须完善法制,把民族关系建立在法制的轨道上,以创立真正平等的新型的民族关系。
  
  四、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的现实意义
  
  如上所述,列宁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奠基者,对于社会主义建立后,如何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提出了很多新的见解,特别是对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尤其如此。列宁依据苏俄政治发展的实际,有针对地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学说,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改革的现实,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新探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学说的内涵,为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实际进程中,不仅论证了马列主义政治学说,更进一步推进了马列主义政治学说的发展。体现在:
  1.社会主义政治发展是一个历史的过程。我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政治极端落后情况下,经历战争才建立起来的,因此,我国政治体制带有某些战时政治机构的特点,加上早期受苏联集权政治的影响,我国社会主义建立后,政治制度本身或多或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政治体制的某些弊端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成为一个迫在眉捷的问题。但正如经济的发展一样,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也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依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循序渐进,才能保证社会主义事业健康发展,脱离实际的政治改革,不但不能推进社会的发展,反而会阻碍社会的进步,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在经济落后的国家进行政治发展的长期性,艰巨性。
  2.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在我国的政治实践中,我党逐渐摸索出社会主义政治发展规律,即必须把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结合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首先,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是完全一致的。共产党执政就是领导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将人民群众的各种要求和意见加以综合,把最能反映人民根本利益的主张付诸实践。其次,坚持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的统一。实行依法治国就是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法律,把党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实现党的主张和国家意志的统一。实行依法治国不仅不会削弱党的领导地位,而且是在新形势下巩固和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保证。同时实行法治也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法律,又带头遵守执行宪法法律。再次,依法治国与人民当家作主是完全一致的,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的规定,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任何组织和个人都不允许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化法制化。社会主义政治的发展既是列宁社会主义政治学说的继承,又具有中国的政治特色。
  3.依据中国实际,我党提出了具体的政治发展措施,这就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和完善党内监督,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依据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发展和保障人权,逐步推动民主的发展。
  
  注释:
  [1]《列宁选集》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列宁全集》第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科学社会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其他文献
十年前,我去美国讲学。邀请函是一位朋友请当地市长发的,所以签证很顺利。到美国后,我按照'中国规矩'请朋友与市长联系,请市长吃顿饭,一来表达谢意,二来与'父母
期刊
高职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就业创业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养,不仅教学生一技之长,而且培养其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具有文化基础的高端技能人才。教学效果决定了培养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民工问题,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贯彻落实,使农民工的就业环境有了很大改善,城乡统一的劳
“双一流”战略的制定和实施,是党和国家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在高等教育领域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能够有力地推动我国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而“创新”是这一战略
[摘要]毛泽东同志指出,路线确定后,干部决定一切,一个重要原因是干部手中拥有权力。领导干部如何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因此,领导干部必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  [关键词]权力观 监督机制 法制  [作者简介]刘万路(1966—)男,徐州医学院社科部副教授,法学硕士。    在新的历史时期,在腐败与反腐败的对峙与较量中,中国共产党人正经历着邪恶与正气、徇私与公正、腐败与民心之间的抉择
[摘要]权力观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首先要进行权力观修养。权力观正确与否,不仅关系到个人的成长进步,而且直接影响到党风政风建设,甚至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本文对当前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存在的问题,不正确权力观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探析,并就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的修养提出了有较强操作性的建议。  [关键词]党员领导干部权力观修养    权力观修养是党性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党
成都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下,200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到2008年实现全市城乡统筹比较充分就业的目标。实现城乡统筹此较充分就业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
史金原系佳木斯市郊区长青乡兴家村党支部书记.2006年至2009年,史金伙同其他村干部和一名村民,以他人名义将林地虚报成新增粮地面积330亩,骗取国家粮食补贴款5.4万余元.2014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下简称《调解仲裁法》)第54条规定:“本法自2008年5月1日起施行。”因该法在劳动仲裁时效、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等方面作了较大调整,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