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2007–2009年中国副溶血性弧菌临床分离株表型和基因型特征。
方法选取2007–2009年分离自浙江省、江苏省、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辽宁省,经生化鉴定为副溶血性弧菌的临床分离株作为研究对象,共135株。采用PCR方法对其进行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素(tdh)、耐热直接溶血素相关溶血素(trh),种鉴定基因不耐热溶血素(tlh)、toxR、VPM、gyrB及"大流行菌群"标识基因(GS–PCR、PGS–PCR、orf8、HU–α)检测;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分析菌株对8种抗菌素的耐药性;对实验菌株进行血清学检测;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PFGE)对菌株进行聚类分析。
结果135株临床分离株tlh、toxR、gyrB、VPM均为阳性,85.9%(116/135)的临床菌株tdh和(或)trh阳性,tdh、trh的携带率分别为85.2%(115/135)、3.0%(4/135),其中3株菌同时携带两种毒力基因。GS–PCR、PGS–PCR、orf8、HU–α的携带率分别为66.7%(90/135)、80.7%(109/135)、65.2%(88/135)、66.7%(90/135)。135株临床株耐受至少1种抗菌素的占8.1%(11/135),其中,9株对氨苄青霉素的耐药,2株对复方磺胺甲噁唑耐药,1株对四环素耐药。所有菌株对头孢噻肟、头孢他啶、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氯霉素均敏感。135株临床株检出29种血清型,以O3、O4、O1群为主,占89.6%(121/135),O3∶K6为优势血清型,占56.3%(76/135)。我国"大流行菌群"包括O3∶K6、O4∶K68、O1∶K36、O1∶K25、O1∶K5、O3∶K29等血清型。限制性内切酶SfiⅠ和NotⅠ的酶切图谱片段集中在30~700 kb之间,聚类分析各分为6个群和9个群,最低相似度分别为52.6%和58.7%,临床"大流行菌群"菌株分别位于C群和D群。
结论我国大部分副溶血性弧菌临床株携带毒力基因;"大流行菌群"尤其是O3∶K6血清型在我国呈流行趋势,GS–PCR、HU–α可作为判定"大流行菌群"标识基因。PFGE分型可靠且能区分"大流行菌群"和散发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