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安全专家常用的漏洞分析方法

来源 :网络与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b_wond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漏洞分析是指在代码中迅速定位漏洞。弄清攻击原理,准确地估计潜在的漏洞利用方式和风险等级的过程。
  扎实的漏洞利用技术是进行漏洞分析的基础,否则很可能将不可利用的bug判断成漏洞,或者将可以允许远程控制的高危漏洞误判成D.O.S型的中级漏洞。
  一般情况下,漏洞发现者需要向安全专家提供一段能够重现漏洞的代码。这段代码被称为POC(Proof of Concept)。
  POC可以是很多种形式,只要能够触发漏洞就行。例如,它可能是一个能够引起程序崩溃的畸形文件。也可能是一个Metasploit的exploit模块。根据POC的不同,漏洞分析的难度也会有所不同——按照MSF标准公布出来的exploit显然要比几个二进制形式的数据包容易分析得多。
  在拿到POC之后。安全专家需耍部署实验环境,重现攻击过程,并进行分析调试,以确定到底是哪个函数、哪一行代码出的问题。并指导开发人员制作补丁。
  安全专家常用的分析方法包括:
  (1)动态调试:使用OllyDbg等调试工具,跟踪软件,从栈中一层层地回溯出发生溢出的漏洞函数。
  (2)静态分析:使用IDA等逆向工具。获得程序的“全局观”和高质量的反汇编代码,辅助动态调试。
  (3)指令追踪技术:我们可以先正常运行程序,记录下所有执行过的指令序列;然后触发漏洞。记录下攻击状况下程序执行过的指令序列;最后比较这两轮执行过的指令,重点逆向两次执行中表现不同的代码区,并动态调试和跟踪这部分代码。从而迅速定位漏洞函数。
  除了安全专家需要分析漏洞之外。黑客也经常需要分析漏洞。比如当微软公布安全补丁之后,全世界的用户不可能全都立刻patch,因此,在补丁公布后一周左右的时间内,其所修复的漏洞在一定范围内仍然是可利用的。
  安全补丁一旦公布,其中的漏洞信息也就相当于随之一同公布了。黑客可以通过比较分析Patch前后的PE文件而得到漏洞的位置,经验丰富的黑客甚至可以在补丁发布当天就写出exploit。
  鉴于这种攻击的价值,补丁比较也是漏洞分析方法中重要的一种,不同的是,这种分析方法多被攻击者采用。
其他文献
据中国政府网消息,中国国务院日前发布《国务院工作规则》。对中国新一届中央政府工作.进行了规定。《规则》提出,要努力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
对于一些高级的数码相机用户或者喜爱数码摄影的朋友来说,要想拍出更好的数码照片,需要了解并掌握更多的知识和技巧。那么今天就先同大家一起走进数码相机基础教学——光圈与快门的理论篇。    光圈  光圈的大小是相机镜头中控制光线的参数。说得直白一些,光圈的大小将决定光线穿过镜头的强弱。因此大家可以很容易地想像到,光圈越大其透过镜头投影到数码相机CCD感光器上的光线也就越强,反之则越弱。那么它的大小也将直
一、设计方案  设计方案分为以下步骤:  1. 确定取样架的具体形式、化学分析仪表的安装方式、与控制系统的信号的接口形式等,并画出汽水取样系统与控制系统的接线图。根据加药量的计算,确定加药控制系统的计量泵的容量和功率,选择适当的变频器。  2.根据工艺图纸和控制要求,规划控制系统的组成和方式,确认系统的I/O信号清单。并确定开关量输入信号、开关量输出信号、模拟量输入信号和模拟量输出信号的类型、电气
本文根据网络视频监控技术,重点介绍了网络视频监控l技术的系统原理、组成结构、实现方式。
本文在简要描述了3G传输网络结构之后。分析了各种业务对传翰的要求;并结合传输本地网的现网结构,描述了3G接入传输网的演进趋势。
近日,中国联通与东方航空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承诺将在产品、服务、渠道、技术、商业模式等领域展开全方位的合作。据介绍。该协议的签署将为东航与中国联通已经达成的呼
为加大化学实验分析结果的共享使用,减少对同一实验结果进行重复验证的麻烦.有效利用已有化学实验分析结果。使实验成果转化成为生产力。本文结合建设节约型社会.充分利用互联网
为了交流遗传学领域的新成果、新进展,由吉林省遗传学会、黑龙江省遗传学会、辽宁省遗传学会、延边生物学会联合主办,吉林省遗传学会、延边生物学会和延边大学承办的“东北三省
转基因构建体中启动子的选择会直接影响转植基因的活性,近年来有研究表明转基因构建体中终止子的选择会一定程度地影响转植基因的活性。为了更好地筛选转基因构建体和培育快速
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10(Growth factor receptor—bound protein 10,Grb10)是一个存在于小鼠11号染色体和人7号染色体的母本表达的印记基因。文章利用原位杂交技术和定量RT-PCR